从清末民初地方志看人参在吉林省的分布情况
2018-10-20刘明昕王喜臣
刘明昕,王喜臣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1],是闻名遐迩的药用植物[2]。目前,我国的人参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以吉林省的产量和质量为最佳[3]。人参在吉林省的野外采挖和人工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清末取消了东北人参禁挖令[4],是吉林省人参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以该时期地方志为出发点,研究当时人参在吉林省的分布情况。
1 人参产业的发展沿革
据科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5]。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之间[6]。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参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受冰川运动的影响,亚洲的人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我国古代的人参在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均有分布。华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始人参产业化的地区,但明朝初年,山林植被的砍伐破坏致使华北地区的人参生长环境不复存在。从此,我国的人参产业开始向较偏远的东北地区转移,东北开始成为中国人参产业的中心[7]。
人参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海拔约500~1 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8],因此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成为了野生人参的主产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下令封禁长白山,而这一命令一直持续到咸丰年间[9],在(清)长顺修《吉林通志》卷一16页中有记载:“二年甲辰四月壬子,上諭刑部:禁止私刨人蓡舊例,不論已得、未得,俱解送刑部,往返拖累,故於盛京刑部監禁,每年差官前往審理。朕思伊等俱係圖利窮民,春夏時被獲,監至九月、十月方得審結。延挨日月,身受寒暑,多致疾病死亡,甚屬可憫。甯古塔有將軍辦事御史,盛京有將軍刑部,嗣後將各地方所獲者卽行審理,作速完結,年底彙齊,具本啟奏。自今將審理偷刨人蓡之部院衙門堂官,停其遣往。如此,則案內之人,無久禁凍餒之苦累矣”。卷一20页还有记载:“十年乙丑五月癸未,上諭軍機大臣等:昨據奉天將軍達勒當阿奏,甯古塔所屬南海、德克登伊等處,藏匿偷挖人蓡之犯甚眾,應行派撥官兵前往查拏,請著該將軍與副都統商辦等語”[10],可见清政府对于私采人参的行为管理非常严格。随着“闯关东”移民潮的到来,清政府于1860年局部解禁长白山,到1904年光绪三十年全部开放[11],从此人参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2 吉林地方志中人参的记载
搜集到70余种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吉林省地方志,其中包括区域志省志、府州县志、乡土志。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整理和检索,可以总结出该历史时期吉林省出产人参地区的相关信息。
最早记载是《吉林通志》卷八18页,“三月,黑水靺鞨遣使獻金銀及六十綜布、魚牙紬、朝霞紬、牛黃、頭髮、人蓡”,在《吉林通志》卷八25页还有记载“三年二月,渤海國王大諲譔遣使裴璆貢人蓡、松子、昆布、黃明細布、鼠皮被一,褥六,髪靴革奴子二熟”[10],这一记载表明,唐朝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管理着长白山地区,人参已经被作为珍贵的贡品。
宣统年间《通化县乡土志》第77页植物部分记载:“人參入藥大補元氣產於深山有數百年者人不易見挖參人偶得極大之苗如獲異寶”,第90页商务部分记载:“大山參每歲由陸路運至省城營口二處銷行一千餘兩”,说明当时通化县不仅盛产人参,而且人参已经是通化县的重要商品。
民国《临江县乡土志》第44页药品类记载:“藥品類、五味子、木通、細辛、蒼術、黃芪、黨參、人參、園參、貝母、虎骨、鹿茸、鹿胎”。民国《东丰县乡土志》第10页记载:“山系養鹿官產並產山參林木元蘑立黃蘑花臉蘑及木耳等物現在官山業已開放集采踵至所產各物已曰見其疏地產以元豆紅糧包米菘蔴為大宗民俗強得貧富不一人口在九千之數地約十四萬餘畝”。
光绪《靖安县乡土志》95页出产药材记载:“人參,五加科土,當歸屬係多年生草本亦有栽培於園圃間者下種至三年始著花實初年莖高二五寸生一椏五葉之掌狀復葉二年二椏三年三椏每經一年則增一數至四五年時莖高二尺余根形略如人體相類頗肥大葉為掌狀復葉類七葉樹但由五小葉而成邊有小鉅齒秋曰開花花小花五瓣五類五加花繖形花序至第三年即抽花軸作花果實初青熟則色赤扁圓狀徑約一分五厘許灰白色即蕃殖用之種也此植物之根為東洋各國著名藥品能回復身體及神經之疲勞且有健胃之效泰西醫家之說則云此根藥用上之價值全與甘草相同”。
民国《安图县志》第91页物产志记载:“安圖地處邊陲森林葱鬱若論土質非盡磽瘠五谷雖不能全種而麥豆亦為大宗一言出產則有人葠黃芪等藥材木耳蘑菇諸食品又有飛禽走獸種種特產且木產之豐富遍於全境偕林業未能開辦以此天然之利視為無用之材豈非其深閉固拒自甘貧困者乎茲特舉安圓所產動植諸物據採訪所及逐一著之於篇以待后之君子考方物觀世變者有所原本亦庶幾周官土訓斑氏地理之遺恉乎”。第266页民国十六年商品输出表记载:“大山參 二千五百兩 營口”[12]。表明安图县物产丰富,人参和黄芪是主要道地药材,而且人参还可以实现对外创收。
民国《永吉县志》第二十八卷20页记载:“商賈多直隸、山東、西人,亦間有江、浙商人售南中土宜者,土人服買遠方,惟販運人參,鹿茸及各種藥材而已。近數十年來,與昔大有不同,縣城商業最為繁盛。”,第二十一卷12页记载:“藥之屬有人蓡,吉林貢品,產吉林烏拉山中。春日生苗,初生時一椏,三四寸許,四五年后生兩椏,以次層累,年深者三椏四椏不等。生椏各五葉,葉如秋海棠,中生一莖,俗呼百尺杵。三四月開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后結子,或七八枝,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凡采蓡以木劚,忌見鐵,采得即蒸,次晨曬乾。紅白皆可貴。蓡葉、蓡子与蒸蓡之水同煎收膏。其精液竭者为哑叭蓡,不值价。又有海货、蹲树根、移山诸名,皆移种而成者,亦须数十年后取之。其种籽者为秧子蓡,品最遜矣”,第二十一卷13页记载:“采山蓡及製蓡法 采蓡首領名為把頭,先測驗其山之森林及草木色澤并土性,以平素之經驗,即可逆斷蓡之有無,純乎心得也。出發至山時,各執一棍,長七八尺,端有鐵錐,一端置小刀,名曰索撥羅棍。丈余置一人,并列前尋端,挨步注視。見苗者則喊口令曰,棒棰,聞聲羣集,量苗之大小,即可知根之深淺。大眾工作,將周圍雜草刈盡,而后輕輕挖刨。一面出土,一面用骨簪細撥,恐傷蓡之鬢也。挖出之后,以青苔裹樺皮,背負下山, 入市售之。采參者聚集之所名蓡營,亦名棒棰營,或名棒棰欄子。兼子種蓡,其蓡名曰秧子。種植時,先於森林擇土性相宜處,將草木根掘出,翻土尺許,播之使松,以長三丈闊五尺分為一畦。預將蓡子窖地一年,名為發籽子。及翌年將畦拓成時,再發其種,漫撒畦內,覆以細土。次年至舊歷九、十月由甲畦發出,移植乙畦,播之成垅,排列如指,更用七八尺高之板棚或布棚覆其上,於春秋二季撤棚,向陽三五次,并放雨一二次,均有一定期間,過或不及則頹矣。又三四年,白露節后,以次起出,用沸水煮半熟,再用細銅絲刷刷之。先用水洗,另用白線小弓將蓡身未凈之土剔去,后用水糖熬汁浸之一二日方蒸,蒸熟之后,再用火盤烘之使乾,即成。抑或不煮不灌糖而生刷、生蒸者,即藥肆常用之品,亦可充高麗參也。山參亦先用水洗,后用白線弓彈其橫紋中浮土,彈畢用鍋蒸,蒸后加糖或不加糖,亦視銷售何處耳”[13]。这不仅对永吉县的人参贸易、种植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还对野山参的采挖和炮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宣统《奉天辉南厅志》第43页记载了辉南道地药材:“人參、鹿茸、鹿胎、牛黃、虎骨、熊膽、細辛、木通、平貝、五味子、桔梗、蒼术、防風、艾葉、益母 車前 甘草、蜂蜜、蟾酥”。
民国《辑安县志》中记载了道地植物药:“植物入藥者 人蓡 一作蔘蓡俗作參多年生草也五加科葉為掌狀復葉田五小葉而成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六七月有花為繖行花序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如小豆色灰白外殼生青熱紅自落根為補益藥品長者八九寸略似人形者尤為神品高麗人參贊雲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求求我椴樹相尋椴樹葉大陰廣其下常產人參初夏得者曰芽參花時得者曰朵子參霜後得者曰黃草參性微涼補中益氣治虛勞內傷能回復身體及神經之疲勞耳有健胃之效為藥中珍品今已難得矣”。志书中不仅记载了人参的自然属性和药用价值,而且还对人工种植人参进行了记载,如:“園參,即參之以人工栽培者選山坡生地從從未種參之地曰生地已經種參之地曰熟地”[14]。
3 吉林省人参分布情况分析
基于以上搜集到的地方志中关于人参产出的记载,可以清晰地分析出清末至民初吉林省人参主要的产出区域,见表1。
表1 清末民初吉林省人参分布地区
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时期吉林省人参的主要产地分布在长白山山脉地区,即今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和白城市,与现代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靖安县(今洮南市)出产人参,而现今已没有任何人参产出记录,原因有待考证。
相关记录可以发现,当时在生产力欠发达的情况下,吉林省人参产业主要局限于原始作物贸易,对于深层次加工也只有简单的炮制以方便保存和运输。
4 结论
通过对清末民初时期吉林省地方志中人参产出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自然条件下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分布情况和人参的主要贸易形式,并通过对比发现了白城地区的洮南市还有出产人参的历史,其原因有待考证。通过对吉林省地方志人参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为促进吉林省地方文献中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发挥自身作用,为现代人参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