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丽婕应用黄连汤和解上下

2018-03-18刘苏仪施丽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表里胃气干姜

刘苏仪,施丽婕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由“炒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炒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共7味药组成。条文以对比的形式论述病机,“胸中”与“胃中”相对比,以分上下;“邪气”在此处特指“寒邪”,故“热”与“邪气”相对比,以示寒热。胸胃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此方清上温下,调和脾胃,为治疗上热下寒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虽仅有7味,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黄连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两种思路,虽皆有调和气机,交通阴阳之意,但于指导临床用药思路又确有不同。施丽婕主任医师以小柴胡汤为思考,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对黄连汤的运用颇有心得。现将吾师运用黄连汤之经验,介绍如下。

1 黄连汤化裁之辨

1.1 由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来 大多数医家认为,黄连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徐大椿认为:“诸泻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未外达。故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1]。指出黄连汤既能平调寒热,调和阴阳,又能兼顾表里,祛胃中之邪气。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2]中记载:“此盖痞证之属,多从寒药伤中后得之,本文虽不言及,而其为误治后证可知。故其药亦与泻心相似,而多桂枝耳。”半夏泻心汤原为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药后损伤中阳,寒从中生,外邪内陷,寒热互结而成痞[3],尤在泾认为,黄连汤为寒药误用后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处。阳不降而郁于上则为热,阴不升而滞于下则为寒,上下阻塞不通,致上、中、下三焦俱病,故以黄连治上热,桂枝去下寒,以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以助胃气而除邪气,则上下既平,升降乃复。

1.2 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 执此观点之医家尤以喻嘉言为代表,其认为黄连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变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为黄连汤和解上下之法。柯韵伯[4]认为,黄连汤中黄连为君,可清泄胸中积热,臣以干姜、桂枝,可温胃散寒,佐以半夏止呕,人参补虚,甘草、大枣缓急止痛。因其能清上温下,交通阴阳,恢复中焦脾胃升降之能,故可归为和解之剂。吾师经多年临床实践,于此颇有心得。

2 临证思路

2.1 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少阳之位,在表里之间,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因其病不在太阳之表,故不可发汗;亦不在阳明之里,故不可攻下,唯有和解表里才是正治。喻昌[5]曰:“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而黄连汤正是取法于小柴胡汤。胸中之热,胃中之邪,是以上中下之分,亦如伤寒分表里中三治,变柴胡汤为黄连汤,“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5]。

此法注重调理中焦脾胃,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阴阳上下之关键,只有胃气得降,脾气得升,阴阳才可以平衡。人体中寒热之邪,或源于阴阳失衡,当阳相对于阴处于优势时,则会郁于上而为热,反之当阴相对于阳处于优势时,则会滞于下而为寒。方中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健运脾胃,黄连苦寒,桂枝辛温,可走于上而散郁阳,干姜辛温,可走于下而温阳,阳得温则可制衡凝滞之阴,正所谓“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5]。

2.2 进退有度,法寒热而用药 黄连汤所主之证为上热下寒之证,临证之际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却是千变万化,故用药也应随寒热的变化而增减。喻氏在精研《伤寒论》后,灵活运用黄连汤,谓之进退黄连汤,并将其运用于治疗关格。他认为,由于中枢不运,气机推动无力,脾胃升降失常,则湿邪内生,壅塞中焦,胃气不下则食不可纳,是为上格[6],肾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是为下关。《成方便读》[7]评注曰:“故其治格之盛者,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如关之盛者,即退而从阴,方中退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参、大枣坐镇中枢,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于是饮入胃中,听胃气之敷布,或协黄连以除上热,或偕姜、桂以温其下寒”。

观其进退之法,为临床上运用黄连汤提供了加减的思路。若上热胜于下寒时,当进而从阳,药物皆不用炙,可发散郁于上之热邪;若下寒胜于上热时,当退而从阴,可减辛凉药物,或可加入温阳散寒之品。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8]中记载一则医案:(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气冲涌涎,乃关格之症,议用进退黄连汤。药用川连、淡干姜、半夏、姜汁、人参、茯苓、附子、生白芍”。案中患者年老体虚,胃肠功能渐弱,气机推动无力,故受纳、传导功能失司,则不食不便,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故气冲涎涌。叶天士认为,其病机为阳结于上,阴亏于下。据其用药,无养阴润燥之品,而有温阳健脾之药,知其应为阴滞于下,气不行推动无力,于黄连汤原方去桂枝以减其辛散之力,加白芍补脾柔肝,茯苓健脾降逆,以加强原方中斡旋中焦之力,加附子以助干姜温阳之力。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7岁,主诉胃胀间作伴胸骨后灼热1个月。未诉胃痛,时有反酸,无烧心,无嗳气,纳少,大便一日一行,排便不畅,平素遇凉易腹泻,寐安,夜尿频。舌红苔薄腻,脉弦滑。2017年7月14日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痘疹胃炎。病理示: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黏膜充血,水肿,HP(+++)。2017年8月查泌尿彩超示:输尿管点状钙化。方用黄连汤合乌贝散加减。具体用药:黄连10 g,干姜6 g,清半夏10 g,甘草10 g,白术20 g,白芍20 g,桂枝6 g,浙贝母10 g,海螵蛸6 g,莪术10 g,盐益智仁10 g,乌药10 g,砂仁6 g,木香10 g,紫苏梗10 g,豆蔻10 g。

2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纳可,大便一日一行,寐安。原方加茯苓10 g。

按:患者自诉胃胀伴胸骨后不适,有灼热感,时有反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证类汇补·吞酸》言:“有湿热在胃上口,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气逆于内”,但其平时遇冷易出现腹泻的症状,说明患者湿热蕴结于中焦,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致阳结于上,阴滞于下,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又其舌红苔薄腻,脉弦滑,知其现阶段上热较下寒更为明显。故以黄连汤为主方,当进而从阳,方中药物均不用炮制之品,以增强清热之功。《本草纲目》曰:“白芍同白术补脾”[9],李中梓[10]言:“半夏下气止呕吐,闭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3药合用,斡旋中焦,健运脾胃,以加强中枢震慑之力,使胃气正常敷布。黄连、桂枝可走于上而散郁阳,干姜温阳而散寒。因患者反酸症状明显,故施师辅以乌贝散制酸和胃,此方虽仅2味药,但药性平和,制酸止痛效果明显,无论虚实均可加之[11]。补而不行是为滞,故配以砂仁、木香、紫苏梗、豆蔻化湿行气,莪术行气活血。此方清上泻下,补而不滞,气血兼顾,可恢复中焦升降之功。

4 结语

施丽婕主任医师认为,黄连汤通过调理脾胃恢复中焦的转枢功能,脾升胃降,交通阴阳,阳结散则热清,阴滞解则寒消,进而和解上下,加减用药可细辨寒热后依法加减。事实上,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黄连汤3方均为寒热矛盾双方存于体内,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结于心下,小柴胡汤治疗寒热往来于表里,黄连汤治疗寒热居于上下[12],在临床中可细心揣摩其寒热的不同,灵活运用。通过分析近年来黄连汤的临床研究,发现其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胆囊炎、腹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3]。中医认为,病虽不同,但若病机相类,辨证相同,便可同治,这也是黄连汤可广泛运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从而体现了中医特有的“异病同治”法则。

猜你喜欢

表里胃气干姜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也来谈谈“胃气”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