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古纳今研本草 厚德精术修佳撰
——高士贤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2018-03-18张高乐姜大成
国 坤,张高乐,林 喆,姜大成
(长春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长春 130117)
高士贤教授,中医药学家,我国现代从事动物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曾历任长春中医药大学(原长春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动物药研究室主任、中药系主任等职。高老少年从医,中年习药,一生科研成果颇丰,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60余部。笔者在对高老学术成果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高老的学术思想研究,对今后的科研工作予以借鉴。
1 中药学习应注重应用,理论与实践同步培养
中药的学习和发展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药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临床疗效是判别中药优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脱离临床疗效研究中药丢失了中药最初发源时的本质。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学子,是高老多年坚持不懈的事业。高老少年从医,因病施药,熟练掌握中药鉴别与使用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总结各家经验,发表过数篇有关中药应有内容的论文,归纳中药应用时发现的问题或使用心得,总结梳理知识点后发表,学习参考价值极高。
1959—1982年间,高老共发表10篇同类型文章,在学术生涯早期奠定了坚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如1959年发表的“胆矾合剂治疗白喉的验方介绍”,论文介绍了白喉的症状后,记录了胆矾治疗合剂处方,加味养阴清肺汤的处方组成,附有治疗病历及“本人体验……”的独家观点,更加有历史探究意义。再如1975年发表的“对选择同疗效药物的探讨”一文,记录了高老学术思想发展的萌芽。高老认为,医生面对药物代替问题时,应做到“选择得当、得心应手”,则需要按照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体系来保证疗效,遂列举了5点帮助医生选择同疗效药物的要点。随后又无私分享个人“经验帖”,总结同疗效药物“莲肉-芡实”20对,及注意事项7点。高老在最后结语里强调选择同疗效药材是扩大药源的重要途径,需要考证历代《本草》并总结临床经验和药效观察,也要植物学、生药学、化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加强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高老曾经连续发表3篇同类型论文,以帮助同行区分易混药材。如在“相思豆与赤小豆”[2]一文中,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将药材的别名、历史、来源、形状、性味、效用逐一记录。赤小豆来源于豆科菜豆属植物的干燥种子,杂品名为“相思子”[3],易与“相思豆”混淆。文中将红豆和赤小豆的古文记载附上:“按相思子在《本草纲目》中就有‘红豆’的别名;赤小豆在明代以前亦有俗名‘红豆’的记载。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赤小豆项下也有记载……似乎二药早在明、清时就有混用者。迄今有些地区仍混用不分,特重为提出,以引起大家注意”。之后“几种不能混用的中药”“不当混用的中药”2篇文章,承接“相思豆与赤小豆”的研究方式,记录了云故纸与破故纸、胡麻与亚麻、菊花与野菊花、合欢花与南蛇藤果,山豆根与蝙蝠葛、冬葵子与茼麻子、党参与明党参、大戟与红大戟,将药材的来源、拉丁名、性状、性味与效用一一记录在案。当今,也有研究人员沿用此类科研思路对易混药材进行学习分类,如罗隆萍[4]对广豆根与北豆根等5对易混药材进行研究;刘铁燕等[5]对骨碎补与大叶骨碎补等4对药材进行比较研究。
中药自身成分含量复杂,特别部分中药具有一定毒性,使用不当会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提高综合水平,在临床工作时总结经验,降低不良时间发生率[6]。善于总结医疗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一名优秀医药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如和红锦[7]在炮制工作中认识到不同炮制方法会对临床疗效有影响,收集68例患者用药情况,证实炮制改变药性后有助于临床使用;王璐[8]对20 000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组方结构不明”“处方书写不规范”等7种问题出现频率较高,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后有明显改善;王中厚[9]结合实际经验与文献考证,将中药不良反应归类为“循环系统不良反应”等5类,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有“药物自身因素”等5种因素,总结中药合理干预方式“加强中药应用环节监管”等4点,控制中药不良反应以提高中药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促进中药在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好地价值。
高老学医行医的经历,使其最初对中药知识的认知是在临床应用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即使在日后的研究工作重心转向中药研究时,中药实践应用依旧是不可忽略的部分,是学习中药、深入研究中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2 中药研究方向要全面发展,从分类学开始正本清源
中药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人们不断认知,才能更好的发展[10]。谢宗万先生曾提出关于中药品种理论来指导本草考证的发展。对中药的本草考证,清晰药材发展历史,是整治市场上混乱药材的重要手段,也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实施提供丰富证据[11]。高老对中药材的研究依旧延续这样的思路,身体力行,编撰了诸多佳作。
高老1965年发表的“防已应作防巳”是一篇学术探讨性的论文,关于中药防己的命名,高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古对该药材的记录,“防己”和“防巳”都有命名,并列举出汉《神农本草经》、梁《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唐《千金翼方》、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元《汤液本草》、明《本草纲目》、清《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相关记录,以及近代医药学书籍及植物学中的记载。经古今资料考证,高老认为,“足征防己的来历,是未有依据的。李东垣的命名解释,是不够令人满意的。因此,我们建议现在中药教学中,将防己改为防巳,以后再在医药界上推广,俾防巳这一词,恢复原义”。
现今,中药正本清源的研究理念已深入各个科研领域。例如在中药炮制学,崔妮等[12]在研究药汁炮制历史时,以历史时间为线索,总结古籍文献,将姜炙法等8种炮制方法追踪发展沿革;陶明宝等[13]在研究瓦楞子炮制历史时,翻阅不同朝代古籍29册,再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阐述学术论点;陈树和[14]研究乌头类中药炮制发展历史,总结各历史截点当中的中医药古籍,深入探讨;王蕾等[15]研究辅料盐的炮制方法,从仰韶时期开始发掘用盐历史,结合现代科技,为规范化研究提供借鉴;贺斌[16]研究半夏炮制时,总结汉、唐、宋、明、清各朝代,《黄帝内经》《玉函》等古书,以史为鉴,使半夏的临床应用疗效更确切。再如中药煎煮领域,李睿等[17]研究煮散时,用历史分期的研究思路,从《五十二病方》开始,将煎煮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证明此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药材资源不足的情况;王凤秀等[18]从秦朝《汤液经法》等著作中深入研究煎煮“七要素”及“五参数”的注意要素。在药材拉丁名研究时,姚艺桑等[19]在冬虫夏草拉丁名的研究内容中,以1723-1883年间4次更名为线索对其拉丁名记录在案。
高老经过多年的努力,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444种动物药,都一一作了考证。除少数几种,由于文字过简,记述不详外,其余都列出了拉丁文学名,不能列到“种”的列到“属”或“科”,并配以原动物彩色生态照片,同谢宗万等共同编写成《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于2000年正式出版。高老在80岁高龄出版的《历代本草药用动物名实图考》,是一本对动物药详加考证并加以现代动物分类学观点的著作。书中收载本草中动物药条目854条,涉及古本草34本,现今(1911—1996)中药学著作40余本。《历代本草药用动物名实图考》中将本草学与动物分类学的有机结合,对动物药的澄本清源,体现了高老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就,他一直提倡遵古创新的学术思想。并且注意在研究中加以深化,囿于历史条件,古本草对动物药的记述,往往过于笼统、粗浅,绘图又不精致。很难做到一物一名,名实相符,更兼人为造假,以致造成目前中药材的混乱现象,因此编撰现代本草极为必要。高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纠正了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又促使古代本草与现今动物分类学接轨,使中医药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 基源鉴定是动物药鉴定研究的根本途径
鉴定中药质量真伪优劣,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医生临床用药的关键[20]。为更好的监控中药质量,我国公开发行了《中国法定药用植物》,以应对药材因“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导致的中药易混现象[21]。
高老在动物药的基源鉴定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高老发表了一些有关动物药鉴定方面的文章,并附有鉴定特征的照片。诸如“五灵脂鉴定研究”“蛤蚧的真伪鉴别”等。他提出:过去的一些经验鉴别方法,应加以改进,首先应从动物药材的基源鉴定开始,借助动物分类的观点,才能准确分清楚种类之间的差异。
市场上蛤蚧药材伪品极多,不但用爬行纲蜥蜴目的一些种类充当蛤蚧入药,甚至将两栖纲有尾目的种类拿来鱼目混珠。以往蛤蚧药材鉴别的要点为“头呈三角形,眼呈窟窿状,口中无大牙,尾上有白环”,虽然也写出一些蛤蚧的性状,但很难排除与蛤蚧相类似的一些物种。高老指出,应从壁虎属的分类检索特征上抓住要领。首先从壁虎属的特征着手,如无活动眼睑,疣鳞规则成纵行,指、趾膨大,大指和大趾无爪,头体长略长于尾长,可以排除;然后再用全长在30 cm以上,排除了壁虎属其他种。又如用蛇的鳞片形状、体鳞行数来鉴定白花蛇和乌鞘蛇、用贝壳的形态来鉴定软体类药材等。这是药材鉴定学与动物分类学的有机结合。只有边缘学科的互相渗透,才能有利于中医药学的发展。
根据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纵跨中温带、寒温带,横跨3个湿润区,有着丰富的道地药材资产[10]。1972年,高士贤教授与邓明鲁教授共同编写了《东北动物药》,是较早的动物药类著作。书中的每一味动物药都记录了[原动物]的详细信息,更加便于读者学习与药材分类研究。1996年,由他编著的长达200万言的《中国动物药讠志》出版问世。全书共收载动物药975味,包括药用动物1 546种,附方1 049首,彩色照片551幅。经过长年本草考证的研究经历,在这本书里,记录的每味动物药材都有[历史]考证的记录,详细考证了动物药材在古籍中记载,便于后人研究。
高老一生学习、经历过多个科研领域,最后确定了动物药研究方向,并有所建树。择一业,钟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钻研,实现了自身价值,也推动了我国动物药学术水平发展。早年的研究条件贫乏,是前辈们用强大的学术奉献精神克服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科研成果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正是有了前辈们的辛苦付出,后人才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拓展宽度、挖掘深度。如今动物药发展方向丰富,从国际发展角度看,姜翼等[22]考察了新西兰允许使用的19 味动物药,与国内动物药稍有差别,但质量优良;从国家政策动态分析,张艳婉等[23]紧跟“一带一路”战略精神,力争动物药在国际领域的合法地位,药用动物与动物保护权益尖锐冲突应得到缓解,张燕等[24]提出了用替代动物缓解药用动物压力的思路,并明确指出动物濒危根本问题在于城市化、工业化等的影响;从动物药质量控制研究现状出发,采用生物评价手段、DNA 条形码技术等对动物药鉴定、质量评价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徐丰清等[25]利用DNA 提取方法、条形码技术有效地鉴定了动物药的真伪情况;王玄等[26]提出用生物评价方式控制动物类中药的质量问题,可以更好地评价药效、观察毒副作用,积极推动动物药发展。
时至今日,从高士贤教授身上看到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研究,而是一种科学精神,也能映射出一个年代的学术风气。他是我校动物药研究的开创者,有着扎实的中药鉴定功底,极高的专业素养。以他的事迹感启后人,对学科的思想动机、学术思想动因进行研究,在留下的诸多学术著述中可见一斑,都是值得研读的。高老的学术思想正如我校校训“启古纳今,厚德精术”,广泛阅览古籍,学习古籍,认真专研,总结纠错,结合现代生物学知识,打开中药(动物药)新世界的大门。透过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探知一种科研精神,是对前辈的科研成就和贡献的歌颂,亦是升华自身学术素养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