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
——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
2018-03-18杨冀琴
杨冀琴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成都,610218)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家政策指导理念非常清晰,当前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入深水区,本文结合专业实际,从企业和学校两个视角研究其有效策略。
一、当前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性和规范性,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够;校企合作松散、不够深入,合作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校企合作,应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企业主体缺位导致高职院校孤军奋战,而校企合作能否满足企业需求、能否对企业进行利益补偿、能否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等是激发企业主动机制的有效途径[1]。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
(一)缺乏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
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实训是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作为职业人才需求主体,除了承担经济责任,也应当承担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社会责任。目前,国家层面缺乏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法律,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非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接收实习实训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不明确,没有“硬约束”[2],将直接造成企业没有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看,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混合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为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在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举措,包括完善大学生实习方面的法律规范以推动工学结合,提供法律保障。在日本,政府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德国,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政府颁布《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通过校企签订“职业教育合同”等方式来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在组织职业教育、大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实习条例》对学生参与实习的社会意义、规则、实习生法律地位、合同规范、实习期限及报酬、实习证明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英国颁布并实施了《产业培训法》,规范学徒制[3]。
(二)缺乏校企合作方面的鼓励政策
当前,阻碍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校企合作方面的鼓励政策。国家缺乏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也无专项资金配套,同时,安全保障制度也不到位。
纵观国外,在德国,政府设立了企业培训资金资助中心,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可以从企业获得相当于熟练工人30%的培训津贴。在美国,为帮助各州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联邦政府向各州增加拨款,各州也须提供一定的匹配资金用于该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3]。
在国内,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需要提供培训、进行管理,这期间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都会计入生产成本。企业核算经济账,如果收不抵支,就会缺乏积极性。此外,企业安全保障制度不到位、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等问题也会成为企业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对实习期间意外伤害等人身安全问题无明确法律规定,《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都没有明确界定实习生身份,没有将其明确纳入适用范围,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各方责任难以明晰[2]。
二、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松散型校企合作与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松散型合作包括“订单”式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合作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与产业互动合作等模式。紧密型合作有校企一体化联合模式、校企科技联合模式、组建教育集团等模式[4]。
(二)校企合作的服务提供有待提升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企业微观层面的需求,企业除了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层面获得初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力支持,还更希望高职院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设备资源、应用技术支持,以满足企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深层次需求。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深度融合,原因之一是企业紧随市场,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不断变化更新,而职业院校因为理念、制度、资金等原因缺乏投入,师资得不到内涵提升,技术应用、科研服务水平较低,设备资源缺乏或落后,不能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高质量服务,这也削弱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需要加强
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主要有两大形式,一是校企多方借助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平台(项目)进行,二是校企单方进行。校企合作主要采用“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资源共享等,具体包括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企业参加课程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学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应用与服务等。但是,基于前述因素,能够实现深入合作的较少,一般只是开展基本的学生实习、专业建设等校企共建形式,或只是流于形式。
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依法治教
宏观层面,国家治理倡导依法治国。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因此必须依法治教。
国家应当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关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大学生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立法工作的步伐。在校企合作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家应当加快制定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从税收减免、资金鼓励、安全保障、社会褒奖等各方面减少企业成本,甚至可以在经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增加企业所得,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切实得到的实惠,心甘情愿、积极热诚地投入,彻底消除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
(二)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途径
1. 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下,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需要高职院校在合作理念上,以“校企共赢”为宗旨,抛弃依靠“企业可以提供的合作项目”的被动想法,转变为“学校应该提供的合作项目”的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其次,需要高职院校敢于率先规划资金投入、实现精准对接、契合企业需求。
2. 基于专业的企业分析及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中,根据高职教育专业的不同,面向的行业企业也不同。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实施符合实际需求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本文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研究校企合作可行、有效的策略。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为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从事轨道交通运营行车指挥与调度、客运组织与服务、物流组织与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从业岗位有铁路行车、货运、客运等三大岗位群。行车岗位群包括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号员、制动员、连接员、调车长等主要岗位工种。货运岗位群包括货运员、货运安全员、货运值班员等主要岗位工种。客运岗位群主要包括客运员、售票员、客运值班员、列车员、列车值班员等主要岗位工种[5]。
该专业主要面向的企业是中国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各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所辖的各铁路运营企业,包括客运站、货运站、编组站、车务段等。从性质上看,各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独立法人,所辖的各铁路运营企业是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分支机构。
目前,在铁路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学生实践方面的校企合作中,由于行车岗位群直接涉及列车运营安全、作业人身安全,企业不予接纳;货运岗位群由于能够提供的工位数少,不能规模开展,需要和多家货运站合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主要在客运岗位群展开。
铁路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一般是深入基层站段进行,需要与该车站管理单位即铁路运营企业签订协议。但是,受国家校企合作法律政策缺失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制度的制约,以及加之高职院校师资、设备、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成立职教集团有一定难度,单方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主要开展的形式是高职院校与铁路运营企业一对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高职院校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一对一签订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3. 具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
(1)建设全方位校企合作培训资源
铁路运营企业实训实力强,高职院校培训能力强,应统筹资源,强强联合。
①充分运用铁路运营企业分层实训体系,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各铁路运营企业规划、建设规范、标准的多层级实训基地,满足各类培训需要。一是打造局级实训基地。建成局级车务系统实训基地,以接发列车、调车作业、高速铁路运营(行车、客运)为主,综合考虑防溜、施工、设备等实训需求。二是打造区域性培训基地。以技术站为主体,打造区域性培训基地。三是打造站段级实训基地。如在大型编组站等枢纽地区建设列尾、减速顶实训场。
铁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充分运用铁路运营企业分层实训系统分阶段递进方式开展人才培养。铁路院校学生实习关系到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校企合作签署协议,应明确实习、见习中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利用铁路企业的实训优势,开展系统的实习、见习,大力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质的生源。铁路院校应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对见习的学生定期回访、指导,为铁路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②充分利用铁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铁路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等教学资源,推进铁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培训。根据铁路企业的培训需求,不同院校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分系统开展不同层次、级别的培训:结合实际,重点开展关键作业的专业培训,或者针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培训,或者是高铁接发列车、调度指挥培训。同时,铁路企业的自有培训基地开展行车岗位资格性与适应性教育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铁路高职院校提前开展警示教育
在铁路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铁道运营人才过程中,针对近年来新入职职工在劳动安全方面频频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代铁路职业精神培养要求,铁路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安全警示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共建教材,还可利用铁路企业的安全警示室,对学生进行有电区作业、施工安全防护等劳动安全方面的警示教育。另外,应将有关典型劳动安全、作业事故案例及各种作业陋习的案例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吃苦耐劳、安全第一、按章作业、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
(2)打造高素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①提升学校师资内涵
铁路运营企业应按一定规模配置由院校专家、技能大师、首席技师、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师资库,并定期对已聘师资进行专题培训和优化调整、综合考评,对师资队伍的业绩、教学培训质量进行全面考核,优胜劣汰,形成竞争态势。
高职院校教师,应从专业领域、职业领域、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自己,力争在生产实践的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得到企业的认可,成为企业师资资源。校企合作中,要选定学校专任骨干教师与企业结对子,按照企业要求迅速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培训与技术服务。
②校企合作,进行师资评价
铁路运营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师资写实考核。高职学院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师资建设与评价,在授课、技术比武、编写教材、制作课件、师带徒及教具模型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3)建设专业化校企合作培训教材
①系统开发培训课件
针对铁路企业专业培训课件匮乏,内容分散、杂乱,甚至错漏较多,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问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铁路院校参与并配合铁路企业,对培训课件进行系统开发,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体系。包括编制标准作业、应急处置等视频课件;根据各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和培训科目指导书,编制主要工种的教学课件;合作制作与业务相关的微视频、动漫课件,从而不断丰富各种形式的培训课件。
②全面编制教材资料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编制各级各类教材资料,并且保持动态更新。一是,编写“应知应会”学习手册,方便作业人员随时学习、掌握基本业务知识。二是,对各工种的考试题库进行动态修订和完善,满足站段、车间开展计算机考试的需要。三是,编制非正常状况、事故救援等应急处置流程图并进行动态管理。
③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
通过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采用3D动画和flash动画、VR软件等形式,全程展示作业标准和作业程序,以及用语要求。让作业人员,特别是新入职人员能够直观地进行岗位作业标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和复原展示。
(4)打造创新型校企合作培训方式
①校企合作,建设多样的培训平台
企业进行培训平台建设,呈现多样化:一是,以仿真培训系统、实作演练系统为主,搭建模拟操作培训平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二是,以微信学习公众号为主,将各种题库录入,利用微信答题,开发业务问答平台,提高学习的便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三是,以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为主,将远程音视频教学与会议系统等结合起来,解决工学矛盾。
高职院校应深入调研,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密切开展校企合作,融入建设多样化的培训平台。随着产教融合,企业与院校应考虑将平台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共建共用。
②校企合作,实施多样化实习手段
一是,开展工厂式实习。对实习大学生,由站段采取工厂式的集中培训,进行理论和实作技能学习,待考核合格后,深入企业实习,再考核评价,提高实习实训效果。二是,开展定向式实习。根据实习大学生以及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展以问题导向为重点的定向式培训。三是,开展自主式培训。充分运用培训考试系统,建立各类题库、培训课件(视频),实习生可通过铁路网、互联网、手机进行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的观看和练习。
(5)开展契合企业需求的科技研发
高职院校科研技术服务重在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应契合企业需求。企业需要借助铁路高职院校理论与科研的雄厚实力,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科技研发,实现共同进步。科技研发的合作领域包含广泛,主要有:①理论基础性研究,比如新线路开通后的客流预测、新设备上马后的能力查定、新线建设中的突出难题等;②确保行车和劳动安全方面的科技防范措施、手段等;③畅通路网、提高运输效率方面的措施、办法、设备等;④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办法、设备等;⑤公司制改革、公司化运作方面的指导与合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贯彻国家意志、夯实企业科技研发实力、推动院校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大投入,主动出击,加强师资建设,增强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契合企业需求的,以全方位的培训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培训教材、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体系,将会给铁路高职院校和铁路企业带来合作、共享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