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膝痹的中医特色诊疗研究概况

2018-03-18程天虹李俊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络手法膝关节

程天虹,李俊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膝痹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现代医学称之为膝关节性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膝痹男性患病率为 41.6%,女性为 50.4%;60~69 岁老年人患病率占62.2%,70岁以上老年人达82%。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年人走路步态蹒跚,膝关节疼痛难忍,甚至出现“O”型腿、“X”型腿、“K”型腿,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生活不便,实际上这都是膝痹所导致的,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1]。

现代医学采用国际公认的美国风湿病学会2001年制定的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2],具体包括:发病年龄≥50岁;晨僵<30 min;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有骨压痛;膝关节检查示骨性肥大;无明显骨膜升温;ESR<40 mm/h;类风湿因子(RF)滴度<1:40;滑膜液有骨关节炎征象。膝关节疼痛患者具备以上9项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KOA。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膝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骨痹”“鹤膝风”“历节”“痛痹”等范畴,“痹”有痹阻不通之义。《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记载“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中医将膝痹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痰、瘀4个方面,即脏腑功能低下,督脉空虚,肾精不足,在人体本虚的基础上复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津液所滞,血液所凝,不能畅行,导致膝关节和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甚至强直畸形伴积液生成,功能障碍等症状表现。刘寿山老先生指出“伤虽于外,病已及于内,伤虽于筋骨,病已及于血气,故外伤当明内损,疗筋骨当虑气血”。《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3]。总之,膝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人体的衰老、过劳、创伤、肥胖、关节畸形以及先天遗传、激素药物、环境因素等都有一定关联[4]。

2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服法

任宪石等[5]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基本治则,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瘀血痹阻型膝痹患者30例,结果显示患者痊愈率40%,显效率33.33%,有效率 16.67%,疗效显著。身痛逐瘀汤能够有效减轻膝关节肿胀,改善患膝功能,减缓膝关节退变趋势。余琴等[6]通过对刘立华老先生自拟方养血治痹汤(通草、僵蚕、炙甘草各10 g,茯苓、桂枝、威灵仙、白芍、大枣、牛膝、郁金各15 g,当归30 g,细辛5 g)治疗膝痹病患者41例的临床研究表明,养血治痹汤可散寒邪、调营卫、通络止痛,明显改善膝痹病的临床症状。陈兵等[7]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伴水肿,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赫东林[8]通过对独活寄生汤加减组方治疗74例肝肾亏虚型膝痹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得出,独活寄生汤功效补益肝肾,祛风止痛,能起到很好的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治疗效果显著。

2.2 中药外治法

2.2.1 药浴法 陈定家等[9]以中药熏洗法治疗膝痹,可有效清除关节腔内病损组织和炎性介质,缓解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孙春红[10]运用中医特色优势以中药熏蒸加塌渍,配合TDP治疗仪照射的方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痹,其中药外洗方有伸筋草、土茯苓、五加皮、透骨草、海桐皮等药物,可温经散寒、祛湿止痛;塌渍方由紫荆皮、白芷、独活等组成,可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配合TDP神灯照射可保持局部温度,加强药物透皮吸收,起到双重治疗效果。

2.2.2 中药痛点贴敷法 膝痹由瘀血、痰凝、气滞搏结于脉络引起,以标实为主,以络脉不通为特点。经络致病,局部外敷,通过局部用药直达病所的方法,而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因此,临床常将中药制成传统的黑膏药、熬成浓浸膏、制成水煎液或将中药研成细粉,加适量的基质(米酒、醋、松节油、鸡蛋清、蜂蜜、猪胆汁、水),进行痛点贴敷[11]。贴敷时根据患者皮肤情况、耐受能力和药物刺激性大小调整每次贴敷时间,夏季4~6 h,冬季6~8 h,1次/d,以上午贴敷(药物吸收效果较好)为主。

杨小芳等[12]采用痛点贴敷法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络、化痰止痛为主,使经络得以温通,从而使疼痛局部的气滞、瘀血、痰凝得以化解——通则不痛。贴敷药物组方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中药(当归、川芎、红花、桃仁、鸡血藤、延胡索、乳香、没药、丁香等);清热解毒药(土茯苓、黄柏、牛膝、大血藤、赤芍、夏枯草、山慈菇、败酱草等);芳香开窍、辛温走窜的引经药(包括虫类药和剧毒药,如全蝎、蜈蚣、干蟾皮、穿山甲、土鳖虫、僵蚕、地龙、马钱子、白矾、雄黄、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以及海桐皮、独活、木瓜、防己等膝部引经药)。

2.3 针刺疗法

谢玮等[13]探讨针刺治疗对膝痹患者股四头肌肌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医针刺治疗可以恢复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减少关节肌肉的废用性萎缩,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疗效甚佳。陈兴良等[14]以膝眼傍针刺加电针治疗膝痹,研究表明患者关节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诸穴共奏散寒除湿、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且操作简单便捷,深受广大患者喜爱。王康社等[15]运用温针法治疗膝痹,把针刺调节作用与艾灸温煦散寒、消瘀散结作用相结合,疗效可靠。

2.4 中医手法治疗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手法治疗和早期持续被动运动可促进软骨的修复和再生,降低骨内压,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根据中西医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及现代研究结果,刘长信等[16]提出了“以筋代骨”的观点:骨性结构的改变难以直接干预,但软组织干预容易实现,从而提出以筋代骨,以筋(肌肉、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关节囊等)代偿和带动改善骨的部分功能,改善骨的部分结构。中医手法治疗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既能缓解疼痛,又能改善功能,并且将养筋护筋强筋始终贯穿到整个治疗过程中,“以筋代骨”原理的治疗特点安全、效捷、经济,可操作性强。

王友仁[17]提出以按摩疗法治疗膝痹,即针对患者的主症和阳性体征,以按动手法配合患者的主动、被动运动,使气至病所,按中有动,动中有按,优势互补,加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消肿散瘀、舒筋通络散结的目的。此手法痛苦小、适用范围广、标本兼治,不受体位、设备、环境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按摩的技巧性,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臧福科老先生[18]多年来潜心研究“宫廷理筋术”在膝痹中的应用,以“愈合先离,离而复合”为总纲,主张善用巧劲儿,提出了治序有神、节律有序、刚柔有度、渗透有应的手法治疗原则,强调手法操作要有连续性,做到持续发力,循序渐进。“松筋易骨推拿术”在膝痹的治疗中也颇有独到见地,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化痰祛湿、固本培元为治疗原则,针对关节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制定了舒筋、捺穴、理筋、摇膝、拔伸、放通的六步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整复关节的目的。“松筋”常用的下肢穴位及治疗顺序为:太溪穴、解溪穴、足三里穴、风市穴、冲门穴、环跳穴、承山穴、委中穴、承扶穴。“易骨”手法则强调先理筋后正骨,筋骨并重,可纠正解剖位置,松解粘连,手法组合上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临床可取得很好的疗效[19]。

3 患者日常自我调理

长期的病痛折磨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膝痹患者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证居住环境温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避风寒,注意保暖,尽量穿着长裤,不要把膝关节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同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患者可运用点穴通经法和揉搓膝关节法进行穴位按摩,以透热为度,实现自主医疗和自我调理[20]。此外,患者每天可对患膝进行热敷和熏蒸,热敷以湿敷为好,如热气浴、温泉浴,都可以促进机体排汗除湿,加速患膝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肿胀和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以温经活血、利水通络、驱寒除湿。老年患者平时可以戴护膝,一方面保暖,另一方面也能够防止外伤;部分肥胖患者应节制饮食,减少体重,减轻膝关节的承重,多摄取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食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关节过度负重,避免久站久坐,尤其是减少上下台阶及走不平路,应适当活动[21]。

4 讨 论

膝痹病程漫长,多由着凉、劳累而诱发,尤其到中晚期时疼痛剧烈,常影响关节的功能活动,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膝痹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常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建议治疗此病时采用中医内外兼治疗法,将中药治疗与手法治疗配合使用,可对膝痹患者的病症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此外,患者平时还要注意规律饮食和生活作息,忌食辛辣刺激,注意防寒保暖,定时对患膝进行热敷推拿等康复训练,逐渐恢复关节功能。将中医特色诊疗手段与患者自我功能锻炼相结合,防治并举,可有效增强和巩固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和运用。

猜你喜欢

通络手法膝关节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七步洗手法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