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2018-03-18张喜燕鲁树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升阳乌梅黄连

张喜燕,鲁树玲,王 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以腹泻、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伴有大便性状异常、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与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脑-肠轴、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1-2]。目前治疗多采用对症处理,包括止泻、止痛、调节肠道菌群、抗焦虑抑郁等,能缓解症状、改善胃肠功能。但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大,停药后易复发,效果不够理想。

该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3],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忧思恼怒、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导致的肝脾肠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以脾虚湿阻为主,治疗多用调肝健脾祛湿等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采取多靶点的调节治疗,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相对于西医的对症治疗更具有优势。导师王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本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对本病的认识及临证心得介绍于下。

1 谨守病机,辨别脏腑

导师认为该病病因涉及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方面,可导致脾虚不能运化、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气机郁结不畅、升降失司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肠,病机关键在脾,也可涉及肝、胃、肾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有湿邪、气滞、寒凝、食积、热郁,其中以湿邪最为主要,故本病属脾虚为本,湿盛为标之本虚标实证。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久泻则脾气更虚,脾虚不运,易生湿浊,终致泄泻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2 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导师辨治本病,首辨虚实。本病初起多为实证,日久脾气受损,易受邪气侵袭,出现虚实夹杂之候。其次辨别属于寒证抑或热证。此病常见寒热错杂的证候,感受寒邪郁久可以化热,热证过用寒凉,也可转为寒证。导师认为本病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脏腑失和之候,临证需认真鉴别。

3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伤及脾土或忧思恼怒、劳累过度等致肝木犯土,均使脾虚失健,肝脾不调,导致腹泻、腹痛发作。病后失治,先天不足或素体脾虚,均致脾胃纳运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导致本病的发生。临证时需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审证求因,确定治则,辨证施治。

导师对于本病的具体治疗如下。实证:①肠腑湿热者,治宜清热化湿,常用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加减治疗。如腹痛较重,加金铃子散;腹胀较甚,加大腹皮、槟榔;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腹部畏寒,加炮姜。②寒湿内盛者,治宜温中散寒,常用平胃散合良附丸加减。若寒凝腹痛,常用高良姜、川椒,配合延胡索、川楝子;若属脾肾阳虚,酌加破故纸、益智仁、肉豆蔻等;寒热错杂者,常用附子、干姜配黄芩、黄连。虚证:①脾虚湿盛者,治宜健脾祛湿,常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湿邪偏重,加生薏苡仁、杏仁、白豆蔻;大便稀溏且次数多者加炒扁豆、煨诃子;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②肝气乘脾,治宜抑肝扶脾,方选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用四逆散疏肝理气止痛;若兼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炒扁豆;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石榴皮。寒热错杂予平调寒热,方用乌梅丸加减。热重者,干姜减量;寒甚者,减黄柏,加附子、桂枝;伴呕吐,加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泄泻日久加肉豆蔻、赤石脂。

4 病例举隅

案1:胡某,男,22岁。2017年2月9日初诊。主因间断大便不成形7年就诊。患者诉饮食凉后易腹泻,便前腹痛,无憋胀感,大便2~3次/d,黏滞、无脓血。咳嗽,鼻塞,纳眠可,精神佳。舌红苔白,脉沉。既往:鼻炎。便常规、腹部B超及肠镜均未见异常。证属脾虚湿阻,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陈皮 10 g,炒白术12 g,炒白芍 12 g,防风10 g,茯苓 15 g,炒白扁豆 15 g,山药 15 g,生薏苡仁 30 g,砂仁 6 g,柴胡 10 g,木香 10 g,黄连 6 g,浙贝母 15 g,前胡 10 g,甘草 6 g,生姜 6 g,6 剂。2月16日二诊:症减,大便2~3次/d,成形,舌红苔微黄,脉沉。继用上方,去砂仁,加羌、独活各6 g,12剂后大便正常,诸症消失。

按: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原文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本方发中有收、补中寓升,用于脾胃虚弱、阳气不伸、肺卫不固。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镇静、降压、抗菌消炎、强心、护肝、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4]。本案患者脾胃虚弱,纳运失职,升降反作,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泻;便前腹痛,为土虚木乘,正如《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泄泻日久,每伤及脾阳,致水湿不化,故食凉易泻、便次多、黏滞,苔白,脉沉;舌红为湿郁化热之象;脾为肺之母,脾虚湿阻,上聚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鼻塞。因此,辨为脾虚湿阻证,治宜健脾除湿。方中以炒白术、山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炒白扁豆、生薏苡仁增益其功;更用砂仁温中行气化湿;香连丸清热调气止泻;柴胡疏肝,白芍柔肝,且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防风升阳除湿;浙贝母、前胡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二诊症减,大便成形,舌红苔微黄,化热明显,故去砂仁。李东垣善于运用防风、羌活、独活等祛风药升阳胜湿、理气行滞,即“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是东垣方中遣药组方之特色。因此,加羌、独活,使风散湿去,则泻自止,所谓下者举之是也。诸药合用,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湿邪得去,诸症自除。

案2:李某,男,28岁。2017年2月18日初诊。主因间断腹泻1年余来院门诊。患者诉饮食不慎(食辛辣生冷)则腹泻,2~3次/d,不成形、黏滞,无脓血,脐周痛即欲泻,泻后痛减,腹部喜暖,口干口苦,口中异味,畏风、易感冒,纳可,精神可,小便调。舌红苔黄,脉沉。既往:2016年4月5日山大一院便常规+潜血、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全消化道造影:慢性胃炎,肠功能性改变(通过快);阑尾显影充盈欠佳,压痛,考虑慢性阑尾炎。Hp(-)。证属寒热错杂,肝脾失调。方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用:乌梅 10 g,细辛3 g,桂枝 5 g,黄连 6 g,黄柏10 g,当归 12 g,太子参 15 g,川椒 10 g,防风10 g,炒白芍 12 g,炒白术 12 g,陈皮 10 g,茯苓 15 g,甘草6 g,6剂。2月25日二诊:大便不成形,2次/d,上腹不适,舌红苔白,脉沉。上方去川椒,加元胡15 g,浙贝母15 g,6剂。3月4日三诊:大便成形,1~2次/d,舌暗苔薄,脉沉。继用上方6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日久肝郁乘脾,湿浊内生,疏运失职,致肝脾不调,《医学求是》中提到“腹中之痛,称为肝气,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故表现为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患者既有腹痛、腹泻、口干苦等症状,还有腹部喜暖、舌红苔黄等寒热错杂之象,乃因湿热下注肠道,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出现肠腑湿热;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脾胃素虚,且湿热下注,脾阳损伤更甚,故脾胃虚寒的表现突出。因此,在治疗上采用平调寒热,抑肝扶脾。方中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细辛、桂枝、川椒辛热止痛,与黄连、黄柏相合,一苦一辛,一寒一热,既温脏祛寒、清其郁热,又防损伤脾阳;乌梅敛阴、涩肠止泻;且黄连、细辛、乌梅苦辛酸合用,加强止痛效果;小肠位于脐周,为多气少血之腑,故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改善血运以增效;四君子汤、痛泻要方抑木扶土,祛湿止泻;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前后共服18剂,药后病愈。

5 小结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高,以腹泻型最多见,约占65%[5]。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中医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导师先辨病后辨证,善于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如案例中的升阳益胃汤、四君子汤、乌梅丸、痛泻要方等。升阳益胃汤原为李杲用于脾虚湿热兼见肺病的名方,病案1中针对患者脾胃虚弱,湿邪阻滞,根据“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使湿去脾健泻止,突出了升阳益胃汤“风能胜湿、健脾燥湿”的特色。病案2中选用的乌梅丸原用于脏寒蛔厥证,因其既可益气养血,又能平调寒热,更加健脾祛湿的四君子汤、调肝理脾的痛泻要方,用于寒热虚实错杂的IBS-D,疗效满意,扩大了经方的使用范围。经方组方严谨、用药精当,配伍巧妙,治疗本病,功效显著。

猜你喜欢

升阳乌梅黄连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望梅止渴话乌梅
疏风升阳治失眠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