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与黏膜下小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8-03-18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子宫内膜息肉无论在育龄期还是绝经期妇女中都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其发病机制是内分泌紊乱造成子宫内膜局部增生引起,容易引发阴道异常性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影响着女性的生育功能和身体健康。而黏膜下肌瘤是由于瘤体从子宫内膜向宫腔生长,使子宫内膜的面积增加,对经血的正常排出存在一定影响,还会引发经期紊乱、痛经等症状[1]。两种疾病从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但临床治疗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准确地鉴别二者非常重要。一般子宫内膜息肉体积较小,通过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与较大黏膜下肌瘤做区分,但是较小的黏膜下肌瘤很难从体积大小、内部回声等方面做鉴别,造成临床中误诊率较高[2]。为了寻找准确率高的鉴别诊断方式,本院围绕超声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7年1月至10月收治的86例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小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已经通过病理确诊,其中42例为子宫内膜息肉,44例为黏膜下小肌瘤。所有患者均有过性生活史,年龄25~66岁,平均(43.8±4.5)岁,患者就诊时的表现为腹痛、阴道出血、经期延长、白带异常等。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 Voluson S6彩色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频率调整为3~6 MHz,腹部凸阵探头频率调整为5~10 MHz。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仔细检查,观察患者子宫边缘、基底、内部回声、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以及病灶位置、大小、数量、形态等。注意在检查中探头要与子宫腔垂直,并对置入深度予以控制,防止探头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1.3观察指标 记录黏膜下小肌瘤和黏膜下小肌瘤的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经病理确诊的4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超声诊断出29例,误诊8例,漏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69.05%;在经病理确诊的44例黏膜下小肌瘤患者中,诊断出31例,误诊9例,漏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70.45%。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激素刺激后子宫内膜局部的纤维和腺体之间产生增生、隆起,形成的一种芥蒂样瘤体。由于子宫内膜覆盖于表面,其表现为光滑、柔软、易变形,形状大小不一,且数量可多个同时存在,也可单独一个存在,息肉蒂长者容易脱出宫外,或是继发出血。子宫黏膜下小肌瘤多为在宫腔内生长的一种良性肿瘤,由于其生长部位低至盆腔,与其它位置生长的肿瘤对比更易造成贫血和月经不调,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瘤体扩大生长伸向宫腔,会造成子宫强烈收缩,甚至伸出宫颈或是阴道[3]。两种疾病及早的诊断与鉴别能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恢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功能。
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小肌瘤的声像信息差别在于:(1)子宫内膜息肉不会传回血流信号,或是血流信号较弱,而黏膜下肌瘤会传回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2)子宫内膜息肉内部为不规则、不均匀的较高回声,而黏膜下肌瘤是以低回声为主;(3)子宫内膜息肉不存在薄膜回声,而黏膜下肌瘤有清晰的边缘具有假薄膜;(4)子宫内膜息肉有着较为完整的基底层,而黏膜下肌瘤基底层则为断开状态;(5)子宫内膜息肉为椭圆形或水滴形,而黏膜下肌瘤更多的是圆形或椭圆形[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率为69.05%,黏膜下小肌瘤的准确率为70.45%。由此可见超声检查两种疾病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尤其对于操作不熟练或经验不足者,误诊及漏诊率会更高。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小肌瘤的准确率有待提高,仅在大规模疾病筛查时,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