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男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2018-03-18曹俊云
曹俊云,董 慧,张 焰
老年男性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失去神经的支配,产生尿潴留现象,常给予留置导尿。但留置尿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漏尿现象,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泌尿系感染、失禁性皮炎、压疮发生的概率,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1 临床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留置尿管的患者62例,均为男性,年龄76~92岁,平均85.27岁。其中发生漏尿14例占22.58%,均为重症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患者,意识清醒6例,意识不清8例。少数患者留置尿管5~30 d后能自行排尿,大部分均需长期留置导尿,一般每4周更换1次尿管。均选用一次性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按留置导尿操作流程留置尿管,插管前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及气囊是否漏气,排除因尿管质量问题引起的漏尿,漏尿发生时间在置管后1~60 d。
2 尿液外漏的原因
2.1 尿道松弛 高龄男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和昏迷的患者,由于会阴部肌肉弹性较差,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松弛,尿路黏膜易发生萎缩、变薄等退行性变而导致漏尿。
2.2 导尿管过细 留置导尿时选择的导尿管过细,或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导尿管相对变细,与尿道不能完全吻合,留有空隙而导致漏尿。
2.3 导尿管堵塞,引流不畅 由于患者体位或引流袋放置不当,导致尿管扭曲、反折、受压;尿液浑浊,尿液中絮状物及血凝块堵塞尿管。
2.4 夹管时间过长 为了锻炼膀胱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2~3 h或患者有尿意时放尿。而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尿道紧张度下降,夹管时间越长,膀胱内尿液积聚越多,压力越高,迫使少量尿液经球囊边缘渗入尿道而溢出。
2.5 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对于意识清醒的高龄脑卒中患者,留置导尿期间,若经常出现经尿道口漏尿的现象,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漏尿后,可试行拔管,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膀胱充盈及排尿情况。
3 尿液外漏的护理措施
3.1 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及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对于意识清醒的脑卒中患者,指导其做提肛运动,收缩、放松会阴部肌肉,如此反复20次,每日早晚各1遍,提高会阴部括约肌的功能。导尿时可以选择较粗的导尿管,在插入成功后,可轻拉导尿管使气囊与尿道内口紧贴,然后用无菌纱布条在尿道口处的尿管上系个死结,防止导尿管向膀胱内滑动,以避免漏尿现象的发生,或使用导管固定贴预防和减少留置尿管漏尿的发生。
3.2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 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导尿时通常选用20~22F气囊尿管,且适当增加插入深度,给予持续引流,使膀胱内膜层深部的逼尿肌受到保护,从而避免逼尿肌纤维化的发生,减少渗尿。该组中有6例患者使用16F尿管出现漏尿,换成18F或22F超滑抗菌硅胶导尿管,此导尿管更光滑、具有良好韧性,更易于置入,换管后2例患者漏尿减少,4例患者尿液无外渗。
3.3 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 高龄重症脑卒中患者应取功能位,保持尿管清洁固定,引流通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或少量多次胃管内注入温开水,每天2000 ml以上,以增加尿量,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的作用;尿液出现絮状物时,遵医嘱给予膀胱冲洗,清除膀胱内的血凝块、黏液、细菌等异物,预防感染,保持尿液引流通畅;从近端向远端挤压尿管,或注入生理盐水20~30 ml后,再反复抽吸,直至通畅为止。或应用抗反流尿袋,更换1次/周,抗反流尿袋的引流管与普通一次性尿袋的引流管相比,具有尿管质地硬不易扭曲、管腔粗、容积大、尿管更长等优点,能减少漏尿的发生。
3.4 采取个性化放尿方法,必要时试行拔管 该组患者中有3例是因夹管时间过长而导致漏尿,笔者采取个性化放尿方法,均收到满意的效果。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有尿意时放尿;对意识不清的患者,根据患者膀胱充盈情况,寻找合适的放尿时间;应用利尿药或大量输液者适当缩短放尿时间,但必须保证膀胱有一定容量后再行放尿,防止膀胱萎缩。3例患者拔管后能自行排尿,其中1例深昏迷的患者拔管5 d后又出现尿潴留,B超检查示膀胱内有残余尿,更换较粗的超滑抗菌硅胶导尿管后漏尿消失。
4 小结
高龄男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导尿期间发生漏尿,是长期困扰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难题,笔者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尿管的基础护理,定时夹闭导尿管,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膀胱的反射功能和盆底肌的收缩能力。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漏尿现象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