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店名的语言艺术特色
2018-03-17王涛
王 涛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作为重庆城市名片之一的火锅,从民国时期起,便从沿街叫卖变为坐地开店,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火锅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日渐增多,其店名也各有特色,如“兄弟火锅”“城门老火锅”“重庆秦妈火锅”“宰牛场纯鲜火锅”等。
目前,专门对于重庆火锅店名的研究除了辛亮将重庆火锅店名分为4大类外(用餐饮要素命名的店名、直接以品牌命名的店名、以人名和地名命名的店名和综合命名法),并不多见。其他学者多是以某地为例,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角度对该地餐饮类店名进行研究,如:任志萍的《中餐馆店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田萍的《餐馆店名语言分析——以菏泽中华路店名为例》、付冬薇的《广州餐饮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毛奕博的《西安市餐饮业招牌名称的语言学研究》等。本文以调查收集到的865个重庆市火锅店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修辞和简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同时探讨火锅店命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重庆火锅店名的语音特征
从语音形式上看,重庆的火锅店名看似长短不一、形式各样,实则在音节数量、韵律特征上皆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下面,我们从音节的长短、音节的奇偶和韵律特征3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音节的长短
调查收集重庆火锅店名音节数量分布表,见表1。
表1 重庆火锅店名音节数量分布表
(续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五音节店名数量最多,占28.44%,其次分别是六音节(占26.71%)、七音节(占16.76%)、八音节(占10.17%)和四音节(占7.86%),由这5种音节构成的店名数量共778个,占样本总数的89.94%,其分布呈现出以五音节为鼎峰,向两边递减的趋势。
重庆火锅店名的音节数量就分布特点而言,与其他学者的观点确实有些不同,如钱理、王军元提出了“黄金格”概念,认为店名存在一个最优的音节格式,即四、五、六音节,这3个数目的音节对店名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任志萍研究指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大城市中店名以四、五、六音节的招牌名称最为常见。”[2]刘娜指出:“广州、北京两地中餐馆店名中四、五音节占优势,并以它们为中心向两级递减;三、六音节所占比重较大;七至十三个音节的餐馆名称较少。”[3]毛奕博指出:“西安市内餐饮业店名中,四至六个音节的店名占有很高的比重。”[4]那么,这是否说明店重庆火锅店名可以不遵循店名音节分布的一般规律呢?
调查分析发现,重庆火锅店的招牌名与消费者认知中的店名并非完全对应,即招牌上的店名是商家的全名,而消费中口中所用的店名则是该商铺在消费者心中的真名,两者在音节数量上并非完全一致。如占16.76%的七音节店名“民国记忆老火锅”“袍哥人家老火锅”和占10.17%的八音节店名“临江门山城老火锅”“杀牛场晓强老火锅”,人们在日常传播时都会将其简省成“民国记忆”“袍哥人家”“临江门火锅”“杀牛场火锅”。这样一来,原店名虽有七至八音节,但实际上只有四到五音节是常用音节。此外,现今的重庆火锅店名多含“老(土)”字,如“老社长老火锅”“邓记莽子老火锅”“老铁匠鲜菜土火锅”“土家人火锅”,但在人们口头宣传中却较少使用该字,取而代之的是“老社长火锅”“邓莽子火锅”“老铁匠火锅”“土家火锅”。由此可见,虽然重庆火锅店名在招牌上以4~8音节为主,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店名往往会被简省成4~6音节,也就是说店名音节分布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重庆火锅店名。
好店名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记住该店的名字进而实现广告效应,而音节数过多会导致名称结构复杂,不易识别和口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名字越长,宣传的成本就会越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名称的音节数越多,其公共认知度也会降低。所以,在命制店名时,通常会把有效长度控制在4~6音节之间,这样既能够传递商铺信息,又方便记忆和传播。
(二)音节的奇偶
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火锅店名音节数量为奇数的较多,占52.95%,偶数的占47.05%。这与其他地区对餐饮业店名音节奇偶数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也正好说明了重庆火锅店名的独特之处。随着重庆火锅店数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四音节店名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店名区别性的需要了,所以为了凸显特色,店家就需要在原有店名格式的基础上增加字符,使其与众不同。但是,在增加字符的同时,也考虑了宣传效果,所以常见的方式便是将原有的店名格式“XX火锅”变为“XX老火锅”“XX土火锅”,或将属名由双音节变为多音节。这样一来,重庆火锅店名音节数目就呈现出以奇数为主的面貌。
表2 重庆火锅店名音节数目奇偶性分布表
(三)韵律特征
1.双声、叠韵、叠音使用情况。重庆火锅店名音节双声、叠韵、叠音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重庆火锅店名音节双声、叠韵、叠音分布表
从表3可以看出,双声、叠韵、叠音在重庆火锅店名中并未广泛运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重庆火锅店名的特点。虽然巧妙运用双声、叠韵、叠音会使店名听起来优美流畅、节奏感明显,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并不是所有店名都适合这种方式,这需要考虑语言本身特点、当地方言特点、地方社会文化和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一方面,在重庆的各类餐饮店名中,双声、叠韵、双声都没有大范围使用,所以作为餐饮之一的火锅,也使用较少。另一方面,双声、叠韵、叠音常用于音节数量较少的店名,但重庆火锅店的全名在音节数量上以多音节为主(如表1所示),其目的是避免雷同,而双声、叠韵、叠音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再者,在重庆火锅店名中已有一些叠音词存在了,如“齐齐火锅”“渣渣火锅”“圆圆火锅”,那么如果再使用叠音命名,容易重复,难以突出特色,所以这种用法在使用上受限。
2.主要元音分布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以“α”为主要元音的字最多,占47.05%,其次是“i”(20.8%)、“e”(11.38%)、“ο”(10.5%)、“u”(8.46%)、“ü”(1.93%),其分布规律与元音开口度大小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虽然,“i”的开口度比“ο、e”小,但是“i”是齐齿呼,可以和“i”相组合的基本音节有83个[5],它与开口呼“e”(66个)和“ο”(23个)相比,组合形式更多,适用范围更广,所以出现的次数更多。店铺命名会倾向于选择开口度大和组合形式多样的元音,因为以开口度大的元音为主的字在发音时更响亮,声音更易延长;组合形式越多的元音,拼出的音节就会更多,命名时可供选择的字就越多,这些都与店家方便命名和扩大宣传的初衷相符。
表4 重庆火锅店名主要元音分布表
3.声调分布。从表5可以看出,属名是“平仄相间”的最多,占85.55%,而“全平调”和“全仄调”并不多见,分别占5.66%和8.79%。这是因为平仄相间的结构会使得店名的音乐性更强,读起来语音起伏感鲜明,和谐悦耳,故备受命名者青睐。
表5 重庆火锅店名属名声调分布表①属名在整个店名中最具代表性,区别性最强,是人们称说火锅店名时最常用的部分,所以我们在该部分只比较属名的声调分布情况。
三、词汇特征
目前,店名结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任志萍、田萍)等采用二分法,即“专名+通名”或者“特性+类属”;赵世举、于丽)等采用三分法,即“属名(特有名)+业名+通名”;郑梦娟、殷俊等采用四分法,即“地名+属名+业名+通名”;陈建民等采用五分法,即“所有制性质+所在地方+商店字号+商店经营的项目和门类+商业性标记”。综合已有观点和重庆火锅店名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三分法,即“属名(特选名、特色名)+业名+通名”。
(一)属名使用情况
属名是一个店名结构中最基本、最核心、最活跃的部分,也是与其他店名相比区别特征最显著的部分。属名受到命名者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当地民风习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传递着商家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特色等。命名者往往特别关注这部分,会利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彰显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重庆火锅店名的属名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突出人名。在重庆火锅店名的属名部分突出人名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类店名有223个①这里所指的223个店名是针对本文收集到的865个店名而言,后文所举数据的出处与之相同。,占25.78%,主要包括姓氏、名字、昵称、别号、称呼,等等。以姓氏或名字为属名的如“陈氏老火锅”“杨氏鲜菜老火锅”“晓宇火锅”“桂记老火锅”,等等;以昵称或别号为属名的如“四娃子老火锅”“何老幺火锅”“陈眼镜火锅店”“莽子火锅”,等等;以称呼为属名的如“谢妈老火锅”“兄弟火锅”“刘三姐老火锅”“学姐老火锅”,等等。
通过对店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属名部分突出人名的命名方式在重庆火锅店名中尤为显著,究其原因,可以从人名的称呼功能和火锅的饮食文化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以人名作店名,不仅拉近了店主与客人之间的距离,显得亲切,而且记忆简单、宣传便利;另一方面,重庆火锅本属于街头小吃,这种通俗的命名方式与重庆火锅的饮食文化和当地人的社交习惯相符,所以在命名中使用频率较高。
2.突出地名。属名中突出地名可以用来显示该店的地域特色,这类店名有194个,占22.43%,主要包括城市简称(渝或巴渝),与火锅起源有关的地方或者店铺所在地等。以“渝或巴渝”为属名的如“家渝火锅”“渝毛肚火锅”“巴渝汉家老火锅”“巴渝功夫自助火锅”等;以与起源有关地为属名的如“朝天门火锅”“临江门老街火锅”“临江门梯口老火锅”“临江门码头鲜菜火锅”等;以店铺所在地为属名的如“空港杀牛场火锅馆”“锦和苑自助火锅”“石龙船生态老火锅”“君顿花园酒店俏火锅”等。
在属名部分突出地名,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首先,重庆火锅本就起源于重庆,所以若再在店名中出现“重庆”则会有语义赘余之感,那么,为了彰显该店的地域特色,命名时便用与之有关的别称(渝或者巴渝)来替代;其次,为了突出本味和正宗的特点,命名时就倾向于使用与其起源有关的地点(临江门或者码头等);再者,有时为了简便形式、区别其他店名,商家也会采取就地取名的方式。
3.突出物名。属名中除了突出人名和地名外,也会以突出物名的方式来凸显特色,这类店名有129个,占14.91%,主要包括特色菜和特色器具等。以特色菜为属名的如“7秒鲜毛肚老火锅”“鹅石板水八块老火锅”“龙湖鸭肠王火锅”“腰片老火锅”等;以特色器具为属名的如“土板凳老火锅”“菜背篼鲜菜火锅”“茅草棚土灶老火锅”,等等。
以突出物名的方式命名,主要是想从菜品特色和环境格调这两方面来凸显店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属名中所突出的特色菜是重庆火锅起源时的菜品,所突出的特色器具也是兴盛之初的常见物品,选用这两类物品命名,都是为了营造复古和怀旧的格调,在这种格调中向消费者传递传统地道和有特色的信息,以期用回归传统的方式来实现营销的目的。
4.突出吉祥、祝福之意。商家命名时还会使用具有文化内涵、吉祥美好意义的词语命名,这类店名有104个,占12.02%,主要包括红火类、“福、贵”类、“极、大”类和数字等。含红火类属名的如“红金渝火锅”“红福鲜菜火锅”;含“福、贵”类属名的如“重庆齐福火锅”“福玖自助火锅”“林贵福老火锅”;含“极、大”类属名的如“鼎冠火锅”“大喜老火锅”;含数字类(以“6”和“8”为主)属名的如“金港168自助火锅”“渝宗468火锅”等。商家在属名中突出吉祥、祝福之意,既是对自家生意红火、好运连连的期待,也是对顾客的祝福,满足了他们的趋吉心理。
(二)业名使用情况
业名是一家店经营类型的标志,与其他店名相比,重庆火锅店名的业名大多比较明确,用以表明所营之物。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以“老火锅”为业名现象比较普遍,在我们收集到的店名中,含有“老火锅”的有489个,占56.53%。那么,为何多数商家选择“老火锅”为业名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认知、当下社会风气和重庆火锅行业现状3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店名中的“老”意味着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体现出人们对于传统和经典的认可,是品质和信誉的保证。同时,也传达着口味正宗、地道的言外之意。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异城同貌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们对传统、古朴的东西也就更加青睐。最后,随着重庆火锅店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火锅原有的味道和格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所以,原汁原味的火锅成为了顾客的青睐和首选。正是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多店家都选择“老火锅”为业名,以此来满足顾客的消费期待和需求。
(三)通名使用情况
通名是一家店行业类别的标志,通常由能够代表商业特征或行业类别的词语充当,一般位于商店名的最后,还可以传递经营规模、档次及消费水平等相关信息。重庆火锅店名的通名使用特点如下。
表6 重庆火锅店名通名分布表
从表6可以看出,在重庆火锅店名中以“无通名”为主,占97.11%,“有通名”的只占2.89%。多数店家在命名时不用通名,主要是受韵律结构和审美心理影响。就韵律结构而言,无论一个火锅店名有多长,我们总倾向于将其节缩为4至6音节,然后以“2+2”“2+3”“3+2”或“4+2”的节律朗读,如大石坝兄弟老火锅→兄弟火锅(2+2),龙湖鸭肠王火锅→龙湖鸭肠王(2+3),老厂长老火锅→老厂长火锅(3+2),君顿花园酒店俏火锅→君顿花园火锅(4+2)。如果在其后加上“店”或“馆”类通名,会打破原名称的韵律结构,影响店名的音律和谐。就审美心理而言,加上“店”或“馆”类通名后,就传递着该店经营规模小、只是一个普通“饭馆(店)”的信息,如“城门火锅店(馆)、小龙坎原味老火锅店(馆)”,这会影响顾客对该店铺的印象,也无形中降低了该店的档次。
四、修辞特征
店名除了有标记商铺名称的作用外,还具有宣传、推广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店名往往是声、形、意恰当结合的结果。它不仅需要韵律和谐、平仄得当,形式新奇、特点显著,还需要意蕴丰富、幽默有趣。为达到上述效果,重庆火锅店名常通过以下修辞方式来实现。
(一)反语
反语,就是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6]296,以期能够以一种新颖、出众、以贬说褒的表述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在重庆火锅店名中运用了该修辞手法的店名有134个,占15.49%。这类店名常含有土、烂、老、憨和傻等语义的词汇,如“土板凳老火锅”“土佬汉老火锅”“格格土坝子老火锅”“渣渣烂火锅”“老太婆烂胖子火锅”“憨石匠鲜菜土火锅”“老农民老火锅”“莽墩老火锅”和“哈儿土火锅”,等等。这些店名看似给人一种老土、陈旧、粗劣的感觉,但实际上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现重庆火锅的本色,夸赞自家火锅味道正宗。因为重庆火锅起源于码头纤夫的简易饮食,所以用土、老、憨等语义的词汇命名不仅没有贬低店家的品格,反而突出了重庆火锅的本源,迎合了消费者追求纯正、地道火锅的心理,易于博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增强他们选择的可能性。正因如此,这种命名方式一直活跃在重庆火锅店的命名中,店家选择这类“老土、俗气、憨傻”的词汇,表面上是自我贬低,其实却实现了自我褒扬的目的。
(二)谐音
谐音类店名指店名在命制过程中,借助音同、音近的语音特点,强化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往往和析字、双关、飞白等辞格结合,一起表现让人产生既熟悉而又耳目一新的感觉[7]。在重庆火锅店名中运用了该修辞手法的店名有47个,占5.43%,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谐音和数字谐音两类,如“吴忧火锅”(无忧)、“享吃老火锅”(想吃)、“醉牛老火锅”(最牛)、“醉巴食鲜菜老火锅”(最巴适)和“517老火锅”(我要吃)等。心理学研究发现,熟悉而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力,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反应。相反,陌生而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激发人的感知兴趣[7]。利用谐音方式命名,变熟悉常规为新奇异样,造成视觉和认知疲劳,能够刺激食客的求新涉奇心理,而且它与常用词汇相关相似,所以记读容易,宣传方便。
(三)夸张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6]299。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店名有43个,占4.97%,主要表现为对建立时间、店铺影响力、商品数量和菜品特色的夸张,如“百年老镇火锅”“鼻祖老火锅”“香万家老火锅”“味中王老火锅”“半吨鹅肠老火锅”和“7秒鲜毛肚老火锅”等。此处,命名者抓住商铺或菜品的某一特点作扩大或缩小夸张,以较大的反差来突出特色,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
(四)仿拟
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6]413。重庆火锅店名中运用了该手法的店名有34个,占3.93%。这类店名一般是根据常见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的名称等,通过联想、仿造或改编的方式创造出与之语音或语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名字,来达到音义相似相近或相关的效果,如“擂神老火锅”(仿“雷神”)、财神道老火锅(仿“财神到”)、“八戒老火锅”(仿“猪八戒”)、“十一生肖老火锅”(仿“十二生肖”)、“好食寨海鲜自助火锅”(仿“好实在”)、“两棵树生态老火锅”(仿“一棵树”)、“锅色添香海鲜自助火锅”(仿“国色天香”)和“红门宴”(仿“鸿门宴”)等。店名中使用仿拟,以常见词汇的幽默用法来吸引食客注意,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还可以减轻其理解和记忆负担,更有利于口口相传和提高知名度。
五、简省方式
从表1可知,重庆火锅店名的分布呈现出以五音节为鼎峰,向两边递减的趋势。可是,进一步观察可发现6至12音节的店名有525个,占60.69%,即现在的火锅店名以音节数较多(≥5)为主。实验证明,在眼睛的每一次眨停下,四五个字以内的牌匾名称可以一目了然,字数越多,要求眼睛停的次数越多,也就越不容易记住,所以当输入音节数量超过5个时,往往会对其进行简省。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重庆火锅店名的主要简省方式如下。
表7 重庆火锅店名简省方式
从表7可以看出,“省略业名”(41.52%)是最常见的简省方式,然后依次是“省略‘老、土’”(36.95%),“省略部分属名”(9.9%),“省略地名”(8.76%)和“省略‘主题’”(2.86%)。我们发现,重庆火锅店名通常以“N1+(老、土)+火锅”或“N1+Adj/N2+(老、土)+火锅”的结构出现,呈现出绕口拖拉、书面气浓、不便记忆和传播的特点,对其进行简省时通常遵循以下规律。
首先,在“N1+(老、土)+火锅”结构中,如果N1词感强、韵律和谐、意义完整且区别程度高时,就易被作为店名的主体成分保留下来,而业名“火锅”在该结构中的重要性降低,易被省略。其次,在“N1+Adj/N2+(老、土)+火锅”的结构中,Adj/N2和“老、土”通常是为同其他店名区别而加上的成分,以视觉区别为主,但在口头交际中,其重要性和顺口程度都低于N1,而且它的书面气息较浓,不太符合当地人的用语习惯,所以常被省略。再者,重庆火锅店本就在重庆,若再在店名中出现重庆或相关地名,会有语义累赘之感,亦常被省略。通过对简省后店名分析可知,经简省后保留下来的成分,通常具备认知激活程度高和韵律协调的特点,在易读易记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符合人们视听感受。
六、余论
魏仲云曾对人们在重庆吃火锅的画面进行过生动的描述:“昔日的老火锅馆内,特制高大桌凳,铁制的铜锅下,岚碳火熊熊燃烧,锅里汤汁沸沸翻滚……尤其是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边挥扇,边烫食,吃得起劲时,叉开双腿,脱掉上衣,赤膊上阵。”[8]表现出当地人豪放、随意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作为一种文化意蕴渗透进重庆火锅的店名中,像“乱啤才火锅”“整一锅老火锅”类店名的大量存在就是对重庆人这种自然、不拘束的性格的反映。
从重庆火锅店名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音节数量从3~12不等,但是5音节店名的数量最多。命名者常通过突出人名、地名、物名和吉祥、祝福之语等方式来润色属名,使其与众不同。谐音、夸张、仿拟和反语的灵活使用,让常见词汇以新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达到易于记忆和宣传的目的。此外,因为音节较长、用辞文雅的火锅店名会给人一种繁杂聱牙、不易识别的感觉,不易刺激消费者的接受和欣赏心理,也就难以赢得食客们的认可和喜爱,所以当店名的音节数量超过人们的一次眨眼负荷时,通常会被简省成最常见的“N+火锅”的形式,其中文雅绕口的词语也会被省去。
重庆火锅店名是当地风俗文化的一种见证,作为一种既有趣又多变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还会怎么发展,会有哪些发展,其发展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与探讨。
[1]钱理,王军元.商店名称语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5.
[2]任志萍.中餐馆店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布[J].修辞学习,2004(1):72-73.
[3]刘娜.南北中餐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以广州、北京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7:5.
[4]毛奕博.西安市餐饮业招牌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18.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6.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吴学勇.店名广告的社会文化心理关照和零度与偏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57-59.
[8]魏仲云.重庆名胜风情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