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2018-03-17薛爱爱
薛爱爱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建立湿地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简称古城湿地公园)于2016年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是山西省首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探索古城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以及分布,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1-4]对古城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古城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对于提高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促进湿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1 自然地理概况
古城湿地公园位于中条山南部的垣曲县,黄河北岸,是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后形成的湿地,东以沇河东岸为界,西以亳清河西岸为界,北至古城新镇沇河桥北,南临黄河,与河南省济源市渑池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135°04′12″~135°08′49″N,111°49′38″~111°54′35″E。该园总面积 2 906.9 hm2,其中,洪泛平原湿地面积183.28 hm2,库塘湿地面积 1 361.23 hm2[1];海拔204~409 m,河流有黄河、亳清河和沇西河。年平均气温13.5℃,>10℃年积温4 900℃,平均无霜期236 d,全年平均降水量666.7 mm。土壤主要为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和褐化色草甸土[4-8]。
2 研究方法
2.1 植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种子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编目采用踏查的方法进行,植被类型、分布和结构调查采用样方法进行,具体方法参照文献[1-4,9-13]进行。
2.2 动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动物多样性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进行,具体方法参照文献[4]进行。
3 植物多样性
3.1 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
古城湿地公园共有野生种子植物327种,分别隶属于195属63科,其中,裸子植物1种1属1科,被子植物326种194属62科。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44种146属52科,单子叶植物82种48属10科。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Glycine soja),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有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古城湿地公园野生种子植物中最大的科有菊科(22属48种)、禾本科(30属43种)、莎草科(9属27种)和豆科(15属25种),在该区系组成中占有绝对优势。含10种以上的属仅有蒿属(Artemisia)1属(15种)。含6~10种的属共有4属,占总属数的2.05%,共27种,占总种数的8.26%,主要是委陵菜属 (Potentilla)、蓼属 (Polygonum)、藜属(Chenopodium)、苔草属(Carex)。
3.2 植被类型多样性
参照《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6],结合古城湿地公园植被组成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古城湿地公园的植被分类系统包括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31个群系。森林植被群系包括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速生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和竹柳(Salix sp.)林。灌丛植被群系包括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和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灌丛。草丛植被群系包括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eolatus)草丛、早熟禾(Poa annua)草丛、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草丛、华北米蒿(Artemisia giraldii) 草丛和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草丛。草甸植被群系包括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草甸、藨草(Scirpus triqueter)草甸、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草甸、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草甸、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草甸、白鳞莎草(Cyperus nipponicus)草甸、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草甸、红鳞扁莎(Pycreus sanguinoloentus)草甸、褐穗莎草(Cyperus fuscus)草甸、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草甸、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e)草甸、旋覆花(Inula japonica)草甸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草甸。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群系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沼泽、小香蒲(Typha minima)沼泽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沼泽[4,9,15-17]。栽培植被系包括以玉米为主的一年一熟栽培植被类型、苹果园和桃园等。
4 动物多样性
古城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32目72科232种。其中,鱼纲6目12科51种,陆栖脊椎动物26目60科181种。陆栖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纲1目2科4种,爬行纲3目4科7种,鸟纲17目47科159种,哺乳纲5目7科11种。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昆虫纲17目184科1 240种。
古城湿地公园181种陆栖脊椎动物中属于古北界的共121种,占本区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66.85%;东洋界20种,占总数的11.05%;广布种40种,占总数的22.10%。
古城湿地公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共1种,为黑鹳(Ciconia nigr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鸳鸯(Aix galericulata)、鹗(Pandion haliaetus)、雀鹰(Accipit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白尾鹞(Circusc cyane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燕隼(F.subbuteo)、阿穆尔隼(F.amurebsis)、红隼(F.tinnunculus)[4,15,17]、长耳鸮(Asio ot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雕鸮(Bubo bubo)等 15 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鹭(Ardea cinerea)、池鹭(A.bacch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星头啄木鸟(Picoides canicapillus)、楔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北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和东北刺猬(Erinaccus amerensis)等12种。
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对策
5.1 继续加强对珍稀濒危水禽的保护力度
自古城湿地公园建立以来,一直重视对珍稀濒危水禽黑鹳、大天鹅等国家和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的保护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古城湿地公园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从无到有,2017年冬大天鹅种群数量达百余只,成为山西省大天鹅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今后在鸟类迁徙和越冬季节,要重点关注黑鹳、大天鹅等珍稀濒危水禽的保护与管理,特别是在寒冬季节水面结冰后,要及时投喂饲料,确保大天鹅等水禽的安全越冬。
5.2 开展对珍稀濒危水禽种群数量的动态监测
要依据古城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水禽的分布、迁徙和生存状况,有计划地开展黑鹳、大天鹅等重点水禽数量和种群动态的连续监测。据此及时调整保护与管理措施,为珍稀濒危水禽的生存、繁衍和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5.3 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教工作
要结合古城湿地公园的实际,充分利用宣教中心和各种媒体,紧紧围绕“科学爱鸟、护鸟,弘扬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向游人和湿地公园辖区周边的民众宣传保护黑鹳、大天鹅等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有关政策,宣传黑鹳、大天鹅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民众对保护黑鹳、大天鹅等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救助黑鹳、大天鹅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行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众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李世广,张峰.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2]张峰,吴应建.中条山常见植物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3]王洪亮,张峰.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4]宋伯为.中国湿地资源:山西卷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5]垣曲县志编篡委员会.垣曲县志(1999—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6]范堆相.山西省水资源评价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山西河湖》编纂委员会.山西河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8]李英明.山西河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上官铁梁,张峰,张龙胜,等.山西湿地维管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J].植物研究,2000,20(3):275-281.
[10]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等.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生物多样性,2009,17(6):533-548.
[11]张晓玲,景慎好.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696-698.
[12]王涛,樊建文,张永香.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91-94.
[13]岳建英,郭春燕,李晋川,等.汾河中上游地区禾本科植物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3):305-309.
[14]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5]张峰,上官铁梁,张龙胜.山西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地理科学,1999,19(3):216-219.
[16]张龙胜,宋伯为,王汝清,等.山西湿地植物资源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3):281-285.
[17]赵天樑.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