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8-03-17徐亚吉赵瑛方明王战国牛蓓
徐亚吉 赵瑛 方明 王战国 牛蓓
(1.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生理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75)
生理学是临床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核心内容是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分别阐述机体的功能。学生只有在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学生了解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后,将能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从而促进学生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思维的培养。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战略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生理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1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又称过程性评价,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论家Scriven首次提出[1],该评价方式具有方案持续改进的作用和帮助管理者在评价过程中分析方案效果的作用。其将评价的类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且两者间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如同一个测验根据提取信息的不同既可以是形成性的,也可以是终结性的评价。卢布姆等[2]将终结性评价比作寒暑表,可十分精确的测定室温,仅仅有记录作用;而将形成性评价比作恒温器,可根据实测温度与既定标准温度的差异,通过制定程序调节火炉或空调开关,使室温调节到设定的标准温度,是一种为了改进的评价方式。
1969年,美国评价专家Bloom将形成性评价移植应用到了学习评价领域[3],并强调了“采集信息-反馈-矫正”的过程,可用于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即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师生间的教学调整,纠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师生主动反思构建,以提高教学效果[4]。随着学者们对总结性评价信度和效度问题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度形成性评价才得到了真正的重视与发展,教育者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 生理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改革需求,提高生理学及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在师生间展开评价,且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师生的教学。在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传统课堂讲授以外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1 PPT小组演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对较简单的内容,如血液的理化性质和功能、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感觉器官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后制作PPT,并以教师的角色向全班讲解介绍10-15分钟。然后,教师和同学均可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回答。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贡献度进行自评,小组外的学生和教师根据同学的讲述情况和现场答辩表现进行评分,最后确定组员的得分。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必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小组讨论学习的成果,既能考察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拓宽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2 综合性问题讨论
由教师选择贯穿生理学多器官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查阅资料,课中讨论和汇报。如“机体内环境的维持和意义”一题的讨论将涉及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机制、消化系统摄取和补充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摄入O2排除CO2、肾脏的排泄功能、血液系统的运输作用和皮肤肌肉等活动对体温的调节等内容。讨论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根据其贡献度互评和教师评价构成学生成绩。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综合性问题,促进学生将不同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及多角度理解各章节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2.3 阶段性测试
教学过程中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随机安排简短的阶段性测试,如每月一次或每章一次等。测试结束后学生相互批阅试卷和评分,并签署阅卷者姓名(如阅卷有误,将对阅卷人进行扣分惩罚)。教师总结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师生共同对教学策略和安排做出调整与改进,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长远的良性发展。
可见,在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主体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换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参与的大学教学主旋律。在上述评价体系中纳入了学生成绩的分值,属于终结性评价部分,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采集信息-反馈-矫正”部分归属于形成性评价,旨在促进教学改进,两者正如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恒温器和寒暑表之间的关系。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反馈[5],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为教与学的改进提供依据。Stufflebeam等[6]强调“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在评价过程中对师生双方发挥引导作用,使师生将精力集中到重要的目标方面。
3 问题与思考
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简单的将平时成绩、小考成绩、期中成绩以不同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这不属于形成性评价,而是使用形成性方法的终结性评价,即采用阶段性测试的形式,并最终形成总评成绩。这个过程中,师生更多关注的是阶段性学习的成果,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诊断与分析改进,这也是对形成性评价常见的一种误解。
形成性评价绝非“随便”的评价,这也是其常见的另一误区,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设定评价标准,并选择合适的评价任务以收集信息。如在综合性问题讨论中,10分的赋值细则为:①主动在讨论中贡献资料,并予以解释(+2);②能把握和区分综合性问题中的有效信息(+2);③能将信息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2);④分析准确,合理运用到讨论中(+2);⑤能理解并综合运用小组其他同学的学习要点和信息(+2),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从而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由于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和应用存在误区和偏差,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多种形式、多层面的培训学习活动,如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模拟课堂等,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形成性评价的本质,掌握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策略。如Black等[7]所说,一种学习评价方法,只要所收集的信息用于诊断、分析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就是形成性评价。因此,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分析与改进,提高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能力,注重其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教与学过程的改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体现‘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