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报告在药理学化疗药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17张媛媛宋英奇
张媛媛 宋英奇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2009年开始推行以系统疾病分科、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1]。“感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始推进的,由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的药理学等专业授课教师和临床医学院授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分别承担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部分的教学工作,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1 教学设计背景
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方面,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他们的毕业要求是成为博士,从事科研乃是必需。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中已经达到全覆盖,意即他们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全部都要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他们的科研能力就提高了要求。于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就被纳入教学目的。
目前器官系统教学“感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模块中,化疗药理部分的教学时数为17个学时,包含化疗药理概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和氯霉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化疗药理的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难题。我们决定借鉴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即采用分组文献报告的方法,希望既能提高化疗药理重点章节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3]。该方法从2013年开始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模块中,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效果,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2 教学目的
文献报告部分的教学目的为:①通过选择化疗药理各部分的学术前沿文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化疗药理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②帮助学生熟悉不同体裁学术文献的特点,掌握学术文献的阅读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3 教学设计
今年参加课程的是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69名学生,共分为6组。本模块PBL教学中学生们已经分成了6组,并长期配合,所以在分组文献报告中也沿用了这种分组。
化疗药理部分的任课教师按照以下原则选择文献:①全部为英语SCI论文;②与该次授课内容中的重点章节内容吻合,是该重点章节的学术研究前沿,目的是为了提高化疗药理部分的学习效果,并增强学生对学术前沿的了解;③科研能力中阅读文献的能力很重要,而常见的文献体裁或研究类型包括:论著、综述、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病例报告、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每种体裁或类型各有特点和重点,所以每次安排一个体裁或类型;④均为近三四年的文献,兼顾不同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的期刊,IF 1-3的1篇,IF 3-5的1篇,IF 5-10的一篇,IF 10-20的2篇,IF>20的1篇。
第一次上课时布置文献报告的安排和要求,并把所有的文献都发给同学们。用幻灯片明确告诉学生进行文献报告的目的为:①知识更新;②读文献是做科研的基本能力;③熟悉各种体裁或类型文献的结构和特点。进行文献报告的要求如下:①用ppt汇报,包含论文的主要部分,以设计和图表为重点;②汇报时间20分钟左右,准备回答问题约5分钟;③分析论文的闪光点和局限性。
从第二次课开始,每次上课安排一个组进行文献报告。化疗药理部分的17个学时,共分7次完成,安排如下:第一次课,教学内容为化疗药理概论,布置文献报告安排、要求。第二次课,教学内容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组1汇报一篇论著[4]IF=44.405,0.5学时。第三次课教学内容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组2汇报一篇综述[5]IF=5.292,0.5学时。第四次课,教学内容为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组3汇报一个RCT[6]IF=3.452,0.5学时。第五次课,教学内容为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组4汇报一篇病例报告[7]IF=2.376,0.5学时。第六次课,教学内容为抗病毒药(一),组5汇报一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7]IF=19.864,0.5学时。第七次课,教学内容为抗病毒药(二),组6汇报一篇论著[8]IF=12.124,0.5学时。
每次学生报告完后,其他学生或教师提问,汇报组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师点评的内容包括:①对应体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②该论文的闪光点和局限性;③该论文与授课内容的关系。以上内容若同学未讲解清楚,则由教师补充讲解。
4 教学效果评估
在最后一次课报告结束后,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考察大家对不同体裁或类型学术文献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医学英语和对应化疗药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收集学生对于文献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调查问卷为20道选择题以及一个开放式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学术文献相关知识共4题,分别考察:论文的体裁、论著摘要的结构、病例报告的病例部分描述、RCT中C代表哪个单词。结果显示,正确率分别是68%、88%、64%、81.33%。
医学英语部分共6题,考察了英文医学论文中常用的语法和用词。结果显示,正确率分别为64%、65.33%、26.67%、58.67%、80%、85.33%。
化疗药理部分共6题,考察化疗药理相关知识,且分别对应了做学术报告的这六个章节。第一组的文献与第1小题所在的章节相关,第二组的文献与第2小题所在的章节相关,以此类推,第六组的文献与第6小题所在的章节相关。理论上,第一组同学在第1题的正确率应该超过其他小组在第1小题的正确率。结果显示,第1题中第一组的正确率是71.43%,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67.21%。第2题中第二组的正确率是90.91%,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90.63%。第3题中第三组的正确率是100%,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77.42%。第4题中第四组的正确率是83.33%,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92.06%。第5题中第五组的正确率是84.62%,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82.26%。第6题中第六组的正确率是83.33%,而且其他组的正确率是76.19%。从以上数据基本可以看出,做文献报告可以提高相关章节内容的问题的正确率,提高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有三名同学在试卷中表明自己是该组的文献报告中负责口头汇报,而这三名同学在本部分的6个题,都是全部答对的,说明负责口头汇报可以极大地提高该生的学习成绩。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做口头汇报提高了学生对化疗药理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化疗药理很有兴趣,所以自发地负责口头汇报。
文献报告效果评估共4题,分别考察学生在文献报告时课前花费的时间、对哪些能力有提高、如何确定自己承担哪部分工作,并用一个开放式问题收集学生的建议。结果显示,61.33%的同学在课前花费30-60分钟,34.67%的同学在课前花费3小时以上准备文献报告。73.33%同学认为文献报告对学术文献相关知识有提高,60.00%的同学认为对医学英语有提高。60.00%的同学在文献报告时的具体职责是自己选的,28.00%的同学的具体职责是组长指定的。17位同学提供了具体建议,包括:每组人数更少一些,在学期初就下发文献以便让学生有更多准备时间、教师点评时间延长、可以要求学生用英文讲述。
5 总结与讨论
文献报告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一种常规方法,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对学术前沿的熟悉和掌握至关重要[1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做文献报告可以提高相关章节内容的问题的正确率,提高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尤其是负责口头汇报可以极大地提高该生的学习成绩。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的器官系统教学“感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模块中,通过将文献选择与化疗药理内容紧密结合,并兼顾多种文献体裁或类型、影响因子,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不同体裁或类型的文献的特点和阅读重点,提高医学英语能力,并加强学生对于化疗药理授课内容的掌握。在使用文献报告的时候,也有一些策略:尽早把文献发给学生、每组成员少一些、教师点评更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