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霸王鞭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8-03-17刘荷芳杨文磊
刘荷芳,杨文磊
(保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1 白族的发展与霸王鞭舞之间的联系
1.1 白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现状
白族又称勒墨、民家、那马,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依云、贵、滇、缅地区居住人口较多。居住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们在艺术方面别具一格,其民间风俗与艺术结合紧密,在其建筑、雕刻、绘画、舞蹈方面闻名于世。在白族的发展历史中,其与周边各个民族相互来往,共同生活学习,建立了灿烂的白族文化,而白族文化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1.2 白族霸王鞭舞的概述
白族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和流行性的舞蹈。白族霸王鞭使用大约有100cm长短的竹制器具或扁形木条,凿取大约10cm左右的4~5个空洞,每个空洞内部装有2组铜钱,每组铜钱用2~3枚铜钱。白族霸王鞭是一种摇击奏乐器,演出表演时持杆,以两端随舞碰击身、膝盖或者肘部发声,伴随歌舞。白族霸王鞭舞不仅在民俗中存在,在历年佳节、婚庆、建房等喜庆节日都有表演。白族霸王鞭舞中透露着白族历史的演变,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方式的演变。白族霸王鞭舞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婀娜多姿的诸多清新明快的特点,此舞蹈反映了白族人们勇敢坚强、勤劳善良、团结进取的民族文化精神。白族霸王鞭舞跳舞时使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声响,由此引动身上的拧、摆,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式各种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需要击打或者碰及地面、脚心、膝、胯、肩、肘、掌等部位。舞蹈热情、奔放、开朗、潇洒,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也更加奔放热烈。
1.3 白族霸王鞭舞的形成
民间舞蹈的形成是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生态形势、劳动方式、风土人情等许多因素所决定的。民间舞蹈是民族的性格体现、精神气概的象征。白族霸王鞭舞是由高原湖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大理白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近水而居,主要的生活方式是渔猎和农业为主。“霸王鞭舞”就像是在水中行舟,进行渔猎时受到波浪起伏变化进而船体遭受起伏颠簸的影响,表现出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受到深刻影响而表露的特征。白族霸王鞭舞是白族先民热爱农耕、热爱文学、练习诗文而诞生的产物。云南大理地区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此地区植被茂盛,白族先民与植被农耕有着深切的关系,因此白族人民是一个崇尚农耕的民族。与此同时白族还是文化素养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中白族人才辈出,才貌双全、性格豪放、诙谐幽默,这是白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美德,白族霸王鞭舞热烈鲜明、流程规整、含蓄风趣。从舞蹈中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特性。白族霸王鞭舞是白族先民原始巫教崇拜的遗风,在原始社会中各个民族都有崇拜巫教的情况,人们相信鬼神主宰天地,进而产生了崇拜,从白族的霸王鞭舞中我们不难发现白族巫舞的影子。白族霸王鞭舞是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结果。云南大理地区是处于许多民族的交汇地区,各个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和衷共济、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从霸王鞭舞中我们能够发现有汉族、彝族等民族舞蹈的融合,白族人们吸长补短,充实着白族的舞蹈艺术。
2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现状
2.1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分布
现今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广泛的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由于山区分布较大,许多白族之间的霸王鞭舞有着细微的差别。在其他地方分散而居或者杂居的白族民众会跳“霸王鞭舞”者也有很多,其在白族特有的民俗节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所有白族人民都会跳霸王鞭舞,但在舞姿形态中会有所差异。
2.2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不同形态
在云南大理地区由于白族集聚地的不同故而白族霸王鞭舞也有着细微的地区差异。大理霸王鞭舞流行在大理市的喜洲、海东、凤仪、下关、引桥等各个乡村村镇,在其每年的四月节日“绕三灵”中霸王鞭舞最为盛大。在大理市霸王鞭和金钱鼓同场而舞的情况居多,大多数为男人手持金钱鼓,女人舞动霸王鞭。在民间,由民间艺人将节拍进行分类并加以区别,各个村庄地区使用由民间艺人改动后的舞蹈节拍,并相互约定成本村或者本地区特有的舞蹈姿态,相互循环交替舞蹈。“剑川石龙霸王鞭舞”现今多出现在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因其剑川县是我国白族人口最多的县城,故而“剑川石龙霸王鞭舞”为国人较为熟知或者欣赏。“剑川石龙霸王鞭舞”在其舞蹈形态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白族人们的舞姿,最为明显的一处即为霸王鞭的手持形态,“剑川石龙霸王鞭舞”舞蹈时手持霸王鞭的末端,而其他地区则是手持霸王鞭的中断。“剑川石龙霸王鞭舞”改变手持霸王鞭的位置,这样使得舞者的表演空间大大增加,同时承接动作旋律中的“旋”,使得舞者在舞动霸王鞭画圆的过程中更能灵活自如,“剑川石龙霸王鞭舞”在其舞姿形态中仍保存较为古老的传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洱源霸王鞭舞”现今流行于洱源。在其洱源地区各个村镇,白族的男女老幼几乎都能舞动几套动作。这种舞蹈据说是由楚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使用的兵器演变而来。“洱源霸王鞭舞”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内容,较多的是在“田家乐”“本主节”“闹春王正月”“采茶花”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一般表演霸王鞭舞主要由青年男女承担,这类舞蹈的动作语言规整、沉稳、欢乐、激烈,是其主要的特征。
2.3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意义与其价值所在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在其大理州白族自治州中的广泛普及,使得更多的人以练习舞蹈而达到健身所在,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适合各种各样的人群练习健身。因其舞蹈具有简易型、灵活性、娱乐性,没有特定的地域面积要求,故而能够成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较好的群众健身途径。霸王鞭舞的表演有利于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强身体新陈代谢,可以使其上下肢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得到锻炼。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使更多的人在一起跳舞、交谈、娱乐,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民族的团结发展、加强了家人和朋友的感情、为全民健身焕发出新的能量,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让其参与者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娱乐和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此舞蹈的价值所在。
3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传承与发展
3.1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传承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之所以经久不衰,是由于白族人们将霸王鞭舞作为精神财富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和练习,此舞蹈只有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够具有历史性的发展和继承。现今的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表演类型和样式,体现出了古代白族先民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传承,能够充分体现白族民间群体的创造力。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传承大多数是由白族民间自由团体和业余人士,这方面的传承方式也决定了其表演性质是非职业化的艺人,在白族的历史中并没有出现专业的霸王鞭舞职业艺人。作为民间艺术舞蹈,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并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是一种人人都能胜任的舞蹈。白族民间艺术舞蹈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主要传承方式是民间艺人,舞蹈的繁衍与表演都离不开民间艺人,在民间此舞蹈拥有最原舞蹈生态形象,以此作为基础,民间艺人通过对原生舞蹈的形态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和传承此舞蹈的文化艺术形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总体来说,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是在独特的地理区域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原生态舞蹈势必会吸取各种各样的舞蹈风情,拓展舞蹈的种类繁衍,吸取百家之长。吸取各国地域舞蹈精髓,采取有效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强而有力的措施使此舞蹈逐步进化为符合现代文化曲线和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3.2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发展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作为民间艺术舞蹈并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帮助其发展成长,此舞蹈想要发展必须结合当地民情,适当调整政策,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使政府帮助其成长发展。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对此舞蹈的教学法和推及也缺乏研究性,缺乏具体的发展措施。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各种渠道宣传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将此舞蹈运用到教学中,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舞蹈,民间传统艺术需要进行变革,才能适应当代历史潮流,走向世界舞蹈巅峰。变革并不意味着抛弃民族情感和习惯,在尊重民族情感和习惯的前提下,吸取内涵、扬长避短。善于吸收运用,使此舞蹈与世界艺术舞蹈接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作为白族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此舞蹈中表现出了白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娱乐方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是白族人民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结晶。延续至今的云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已经成为白族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霸王鞭舞”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舞蹈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4.2 建 议
4.2.1云南白族霸王鞭舞现今跳舞者只在白族人群中较多,虽在云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但仍鲜为人知,应不仅仅在白族特有的民俗节日中跳舞,在其他民族节日中也可以跳此舞以助兴。
4.2.2云南白族霸王鞭舞在云南地区并未得到省级、市级政府的大力扶植,究其原因是此舞的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影响力不足、缺乏创新理念,因此应积极融入当前社会元素,加大此舞蹈的文化宣传力度。
4.2.3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作为白族特有的民俗舞蹈,可以上报云南省政府为其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加大国家及省政府对其的关注力度。
4.2.4应加强对此舞蹈的宣传力度,利用其现有的宣传方式:网络、电视、广播、新闻等引起社会各界对此舞蹈的关注。
4.2.5应加大政府对全民健身资金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