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召唤下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困境与路径研究

2018-03-17耿美厚周绍春张海连张素芹

运动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现代化

耿美厚,周绍春,张海连,张素芹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个下位概念,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论为指导而发展的武术。传统武术发轫于农耕文明,在现代主要以拳种的形式流传于广大民间。但是,伴随社会发起与历史演变“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慢速形成了现在的武术形态,它与之前的武术一定有所不同、有所发展”,所以其并非是定格于发生之初而一成不变的文化形态,而是具有突出的发展继承性,即传统又现代。在这一中国现代化发展迅速、世界格局面临再次调整的全新时代语境中,传统武术现代化究竟路在何方呢?这个自武术“被现代化”以来始终如一的焦点问题,在此时进行探讨便显示出较之过往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传统武术现代化的时代召唤

1.1 大众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大众化渴望

传统武术创生于中国古老、漫长的农耕文明。处于农耕文明下的中国社会,可供人娱乐的项目极少。武术以其独特的健身、防身、修身功效,以及“拳打卧牛之地”的经济性,赢得了朴实、勤俭的历代国人的青睐。然而,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现代化进程,篮球、足球等娱乐性较强的项目随之传入,加上秧歌、腰鼓等中国固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在大面积传播、推广,可供大众选择的饶有趣味的文娱体育活动不胜枚举,以“苦、恒”为训练特征的传统武术受众群体被严重分流。而且,现代社会“和平”的主旋律也在湮没着武术“技击”的声音。置身于21世纪的传统武术似乎注定了“被边缘化”的噩运。可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武术早已演变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剪不断的“武术情结”,内心都隐藏着一个武侠梦,对武术有一种神秘感甚至是神圣感。而且伴随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性也在迅速提高,对传统文化具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这些共同作用于大众,使得大众越来越需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息影像的具有极高健身与健心价值的传统武术的回归。

1.2 学校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教育化需求

从体育的视角出发,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基本涵摄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全部优秀基因,理应成为体育和教育融合的首选项目。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承载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武术教育有助于传承、传播文化传统,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传统武术在体育与文化上的特质为其走教育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雄厚的底蕴,国家领导层对武术的一贯重视也为其走向教育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保证。伴随我国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国之瑰宝”的传统武术必将因其在文化、体育及艺术等诸多方面的高度承载力,快速向教育化发展路径迈进,进而在体育教育领域更好地完成其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体质等多方面功用。

1.3 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产业化规定

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同样需要产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因为只有武术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做到“以武养武”;只有武术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武术、发展武术、分享武术产业这块“大蛋糕”。当然,由于传统武术既能增进人民健康,又可满足人们技击、观赏、娱乐、求知、审美等多方面需求,所以其本身具有很高的产业化潜质。

2 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转型困境

2.1 传统武术文化生存危机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了阻碍作用,突出的表现就是:根植于传统生产生活的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形态和方式与人们快速转变的现实需求发生了错位,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在生产生活中的规范作用“迷失”。而传统武术文化主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在现代因子快速膨胀的影响下由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开始受到严峻挑战,人们体育文化生活方式由集体性的群娱群乐逐渐向个体性的自娱自乐转变,由户外参与型向户内观赏型转变,最终导致传统武术文化因现代因子缺失、生存环境消解和目标群体萎缩而日渐式微和消失。

2.2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受阻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一直在具有独立稳定特点的“原生”和“当地”环境下延绵传承,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经由实践、创造和积淀进而传承至今的结果,其中大部分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在传统生产方式主导的劳动过程中通过周期性的提示固化,加深下一代人对自身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同时还提醒他们有保持和延续自己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传统生产生活为原生土壤的传统武术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传统社会文化传播力有限,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多为师徒式或家族式的代际传承,这种传承体系的特点就是单一而脆弱,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流动性,现代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落后的农村乡镇人口向城市流动加速,导致了传统武术文化主体缺失和代际传承断裂。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及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生产方式和表现方式,而且带来了体验方式、存储方式和传承方式的革新,然而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传承尚未跟上文化发展第三次革命的步伐。

2.3 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异化

过度的商业化使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端都发生了变异,在体育利益化的理性价值观驱使下,被包装成旅游品牌与旅游消费内容,甚至开发成为公开表演节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己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内容的改编、价值的改变、性质的转变和文化要素的异化,使它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沦为单纯表现民族特色而浮于表层的人为造设。此外,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为西方体育贴上了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标签,西方体育的思想、制度、方法、模式也似乎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合法性”依据。在传统武术中脱颖而出,并以现代体育运动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竞技武术,通过简单而机械的复制西方体育运动形式和规则,力求快速复制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以实现复兴,这种忽视文化差异、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非但没有博得丝毫的文化认同,反因文化内涵异化和文化特色沦丧而失去了自身传统文化主体性。

3 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对策研究

加快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步伐,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3.1 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建设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学科体系是传统武术现代化的重点,应从体育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系统深刻的研究,并多方位、多层面地对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研究是所有体育学二级学科中最薄弱的,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研究不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研究深度方面也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而,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学理论,构建传统武术理论体系,更好地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服务。

3.2 纳入全民健身体系

传统武术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建立在中国哲学与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对现代人追求健康、关爱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武术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少,在街头巷尾、林间草地、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可以解决我国社区体育公共体育设施匮乏的困境。可以说,在健身保健方面,我国的传统武术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点。并且,要将传统武术课程纳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考核课程之中,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并系统掌握几个拳种的技术和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武术文化在社区的传播。

3.3 纳入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加强学校体育中的传统武术教育,对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将传统拳种加入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材中,并在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武术活动,这一点在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在高等体育院系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推广传统武术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拳种。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资源,更为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指导者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加速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进程。

3.4 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通过对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吸纳和选择,创造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新辉煌,并在各种体育文化交流中,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并走向现代化的坦途。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