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理答,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2018-03-16薛必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底蕴流利对联

薛必梅

【摘要】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和处理。课堂上教师的智慧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如何进行智慧理答,让课堂更精彩?理答应具诙谐幽默、激励赞赏和丰厚的知识底蕴。

【关键词】理答 幽默 赞赏 底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78-02

一、理答应具诙谐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博得学生的笑声,还能在学生愉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笑出“弦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学习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教师的理答语言十分幽默,整节课孩子们都能在身心特别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请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对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起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困难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 这就是“有气无力”。……

以上教学片断,不难看出于老师是多么的幽默呀! 教学中,教师适度的、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许多,还让学生自然明白什么叫“有气无力”,孩子们都被老师幽默的语言所感染,怎能不投入地去学习与思考呢?

二、理答应具激励赞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学生课堂上的回答、作业等表现,教师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发现和赞美他们的闪光点,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记得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请孩子们站起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只要求读正确、流利。而每一个孩子读后,我都及时给予了个性化的朗读评价。

评价1:你不但字音读得准,而且很流利。

评价2:真是字正腔圆呀!

评价3:看得出你也很爱荷花,读得这么流利!

评价4:你虽然读得不是很流利,但老师感受到你在努力把它读好,希望你能多多练习!

……

这样鼓励赞赏的理答,能从学生的朗读实际出发,巧妙地激发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同时也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涟漪。孩子们听到了老师这样的评价,怎能会不爱朗读呢?

三、理答应具知识底蕴

我们每当听名师的课,总会被他们的出言吐语、洗练凝重、内涵丰富,充满感染力所深深折服。尤其他们的评价语时而追问、时而侧击、时而幽默,总是充满灵动、诗意,如同智慧的火把,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境界。凡听过她课的教师,都十分称道其文化底蕴的厚重,特别惊羡她的传统文化的功力。如:《趣识对联》一课,与传统蒙学中的属对课程接近,属于国学常识课。一般地讲,目标定位应该在“识”上。吉老师执教本课,讲与对联相关的趣味故事,进行对对联趣味尝试,突破了教学的一般化,提升了课堂境界,让课堂具备了文化的厚重感,其中“组合上下联”、“把混乱的条幅配成对联”和”填写对联关键词“等环节,可以说不但让学生不经意间开始了对对联的初步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后续积累对联和学习的兴趣。请看吉老师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有志者,事竟成。这副对联送给你。

生:我想把“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贴在我们的家里,让我们孝敬老人。

师:父母的爱像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报答的只是涓涓细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都用这副对联提醒自己。

生:(齐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理解怎能不得以深化,感受怎能不得以深入,情感怎能不得以升华,知识怎能不得以丰富呢?

教师丰厚的知识底蕴到底从哪儿来?只有多读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讀万卷书不一定能让我们成为名师,但成为名师的人却都是爱读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才能为上出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才能在课堂上作出智慧的理答。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技巧、情感和智慧。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应对,而应积极地进行智慧理答,这样定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吉春亚.《吉春亚语文课堂实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2)

[2]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

[3]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2008(5)

猜你喜欢

底蕴流利对联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倍er高级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流利口语练习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