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其能力、提高其质量

2018-03-16刘智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个位道题

刘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26-01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必须有一个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心理特征,组织儿童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并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成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并努力将这一前提贯彻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一、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新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的直接动力,也是传授新知识的有力助手,它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求得新知识,在兴趣中培养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博士说:“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忱,这是一个人勤奋的来源,兴趣与智力又是相辅相成的,有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相应的活动中,促使在活动中智力的发展”。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要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概念是不容易的,更需要通过实物、课件、模型等教具的使用,多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反复训练,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引进新知识。正如林崇德博士说“一般地说初入学的儿童思维主要依靠表现或形象来调节”。这样比较生动、鲜明、具体、形象,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如我在教23-8=□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个位3减8够减不?学生发现个位3减不够减?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给学生讲,而是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十根一捆的小棒拿出2捆零3根,自己动手摆。接着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摆法。然后让学生打开书观察图,看自己摆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是否一样。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更高了,一边看一边想,思考着和自己摆法是否一样。

学生借助直观教具和图形能够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这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只是给学生刚刚打上算理的烙印。为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我又引导学生用摆小棍的方法,说出23-7=16分步式,弄清了这道题的算理后,再往下学习已是水到渠成毫不费力了。

由于这节课利用了直观教具,同时注意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直观教具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生动、活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诱发兴趣

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基础。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找准衔接点,诱发兴趣,运用知识迁移建立新的概念。

如学习小括号两步计算式题。15-(6+2)这道题的衔接点就是由一步过渡到两步的计算式题。所以我首先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算6+2、15-8这两道一步式题。学生由于一步式题掌握得很好,很快地算出了得数。我把这两道一步式题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道两步运算式题15-(6+2)。

我让学生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学生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回答“得数是7”。我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6+2=8,15-8=7。通过过渡,学生很快掌握了。

由于正迁移的作用,使学生既看到知识之间的同在联系,对新知识的学习,又起到了积极作用,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要想培养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要适当地动手,让他们学着自己走路,使学生由被动认识转化为积极地自觉理解,从而进一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的质量。“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三需,教人以渔,将终生受用无穷”。为此从一年级,我就开始培养学生自己看书。

看书形式有多种,无论是先看书后理解,还是先理解后看书。总之看書不是无目的地看,也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引导学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然后让学生讲自己看懂的知识和发现问题。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旧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低年级教科书的特点是图形比较多。有的教学内容,书上的图学生不容易看懂的,我就先不让学生打开书而是借助一些课件、教具等实物帮助理解后,再打开书让学生看图。这样学生不但看懂了图,而且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如在讲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时,我就是通过摆小棒,启发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有了一点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打开书看图所示的思维方法,就容易的多了。

如果书上的图很容易看懂和理解,我就先让学生打开书看图,提出看书的要求。学生按要求把看懂的地方讲给大家听,然后启发学生归纳法则。

学生学会了看书、讲题,弄清算理,归纳法则,老师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学懂了书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积极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了能力的培养。

当然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些知识是不能自学的,必须通过老师的点拨或讲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兴趣与能力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质量的前提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尽量做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每一个四十分钟,这就需要既考虑如何教的方法,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得快的问题,在40分钟时间内获得最佳效益。因此,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恰到好处,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把知识讲得既要少,又要精,还要活,做到这几点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看书或讨论会计算的就不讲,省出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多发现问题,对解决问题。讲,也要少讲,讲要带有启发性,讲在问题的本质上。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例1:34+2这一题,学生通过看图讨论会计算了。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为什么先要算4+2。这就是此题的关键处抓住了,模拟关键解决了,这节课重点也就突破了。例2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每节课当堂教学任务完成,学生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增长了课外知识,使学生寓学于乐之中,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目的。

培养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趋势。在小学抓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抓住了培养能力的关键,就能带动其它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提高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低年级的数学质量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个位道题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误会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