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词句训练

2018-03-16李文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战象词句光芒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66-02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好文章,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词句训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作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好词句的训练,使学生深入地解读一篇文章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尝试。

一、扎实进行词语训练

1.紧扣语境,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使其懂得“咬文嚼字”。如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中对“津津乐道”一词的理解,我先出示“津”的两个语义——①有趣味、②补贴,让学生细读文中带有“津津乐道”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句话主要说什么?学生品味词句后,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飞行的云雀在谈论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时再让他们回头辨识应取何种意思;在此基础上又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懂得“道”字应是“说、谈论”的意思,从而彻底理解“津津乐道”的词义。像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明白句、段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辨析,使其准确理解词义,并从中学会自行读懂生字词的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句段的理解。

2.辨析比较,加深理解。⑴直接比较。如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表示哭的词语有“泣不成声”、“唏嘘”,我先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然后熟读相关的课文片段,找出上述表示“哭”的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指导理解上述词语的细微区别,从而让学生品味出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对战象将要死去感到极度悲伤。⑵换词比较。把原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进行更换,找出词义的细微差别,比较原文中的字词为什么用得好。如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中“傲然”一词,让学生思考:换成“顽强”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细读带有“傲然”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很快理解到用“傲然”一词更能体现黑甲虫这个游侠坚强不屈的样子。

3.积累词语,丰富词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中“欢跃”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欢跃”的近义词,学生会说,“欢腾”、“欢喜”、“高兴”等。接着引导学生用“欢跃”的语气读文中句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最后要求学生用“欢跃”一词造句。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了“欢跃”一词的意思,并以归类的方式积累了与“欢跃”意思相近的一系列词语。

二、扎实进行句子训练

1.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应将这个句子置于全文之中,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中心。。如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中,“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这句话,照字面看是在阳光照耀下,狐狸一家的脚印闪着金色光芒非常好看,其实不然,可引导学生深入熟读课文后读这句话,联系全文理解。“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力说出自己对句子的种种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弦外之音,更深刻的领会句子的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比较,懂得怎样才能将句子写具体。教学中,要通过比较、扩句、缩句、造句等训练,使学生掌握写具体的方法。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从概括走向具体。

3.引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感情。同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所表达的效果不同。要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朗读,训练语感。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父亲执着的信念和对儿子深深的爱,我精心安排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当学生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我问:父亲为什么会长时间坚持挖下去?学生根据课文理解到这是因为这位父亲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再引导学生想象,这位父亲长时间,艰难挖掘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用轻缓、低沉的语调进行朗读,表达出对这位父亲的敬重之情。

总之,词句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落实到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

作者简介:

李文伟(1978年11-),男,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人,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诏安县青龙小学任教,致力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战象词句光芒
光芒
光芒
那些追光的人,终将身披光芒
我有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