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学生有效参与策略
2018-03-16张科伟
张科伟
【摘要】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想法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实例分析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学生有效参与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积极参与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61-02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担任着组织者教育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学首先考虑教师和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然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导地位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就此作者提出了“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还课堂于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下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最根本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热情地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兴趣为起点,唤醒学生对积极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境案例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比如在执教《文化创新的源泉》时就以动中学生普遍喜爱的动漫话题,对《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探讨懒羊羊的动漫人物来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又实现了知识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参与
充分尊重学生,就是要放弃他们“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用自己的智慧和个人魅力感染每个学生,让学生愿意与他们沟通和互动,使每个学生愿意参加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比如我在《征税和纳税》中设计一个企业主面对纳税的一系列疑问展开教学。
小张创业成功后,在商场如鱼得水,公司稳步发展。第一季度就实现利润50万的服装加工企业。最近有点烦,因为他们公司收到了多达30张的税款催缴通知单。其中一张是增值税、一张是个人所得税。
他们服装公司的最近公司给某品牌代工生产服装,从某纺织厂买回一批布,共付款100万元 ,经过设计和制造服装,制成的服装价值115万元 ,国家需要征收公司的增值税。张总的秘书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收入4000元,总经理助理工资薪金所得7000元,他们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问题1:什么是增值税?他们公司要缴多少增值税?增值税有什么作用?
问题2: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分别是什么?秘书和助理每月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有什么作用?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困惑、冲突中逐步形成对知识点的正确认识。在整个探究中教师是扮演引导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心理的矛盾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除了教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坏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传授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适当的进行控制和辅导,学生在思维受到限制时,适时的给以灵感,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出现偏离课程,缺乏秩序时,要学会适当的控制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即时的课堂生成,不断地追问和点拨,而不是死死地被多媒体课件和预设束手束脚,顺势而导、顺生而教,切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
四、创新模式,为参与提供有力保障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上,反映出教师的优势,学生主体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开放式,探索式,发现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才华,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实行“容错”原则。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替学生回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并回答。实践证明:在“开放式,探索式,发现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動,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实现深层思考创造条件在我们的学生中参与改进和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星平.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方式探微[J].博览群书·教育版, 2013(09)
[2]陈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策略的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