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式下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目标与模式
2018-03-16李豪杰陈荷娟
李豪杰 陈荷娟
【摘要】继续教育作为各类人才终身学习、培养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措施,自出现以来呈勃逢发展之势。武器类人才的继续教育,随着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形势特别是新军民融合的驱动,需求更为迫切,甚至成为拉动军工企业增效、军民结合型企业发展、民企介入军品研发转化的科技动力。因此,结合发展需求,明确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标,探索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特有模式,对增强新时代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武器类人才 继续教育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10-02
一、武器類人才继续教育的目标分析
(一)提升技术知识水平以适应岗位需要
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现实工作的需求之间出现落差;这种落差影响业务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首先,来自新工作的需求。当一个人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时,感到自己的技术知识水平与工作需要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是很正常的。其次,来自知识更新的牵动。纵观历史,最先进的技术总是首先应用于武器装备中。当代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显著加快,致使原有的技术知识无法适应武器装备的开发。由此可见,工作需求,知识更新,是使人感悟知识水平落差的主要原因;但是反过来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工作需求推动和知识更新的牵引,又是使人提升自己知识水平,消除这种落差的动力,而参加继续教育便是实施这种提升的有效途径。
现代战争的形态发展变化迅速,武器装备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武器类人才会感到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多有不适应。技术知识老化,是科技发展造成的社会现象,但对从事武器装备开发的人而言,显得特别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呈加速更新的趋势,在此期间我国某些武器装备更新的周期不超过10年。武器装备更新周期的迅速缩短,加速与武器装备开发有关的技术知识的老化,对从事武器装备开发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个严肃的挑战,同时对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综上所述,提升技术知识水平在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以满足装备研发需求
武器装备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活动,而科技活动的灵魂是创新,这一点对于武器装备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致使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便成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核心目标。武器类专业的大学教育,受国家武器装备发展总体环境的多方制约,这正是武器类人才教育的特点所在。而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本质上更贴近国家武器装备的发展,所以,受国家武器装备发展总体环境的制约显得更加突出。
我国面临的现实安全环境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提出明确需求。直面我国武器装备的现实水平与发展需求之间存有较大差距,为适应武器装备发展的急需,国家实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并着力研制“杀手锏”类武器装备,以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也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研制出“杀手锏”类武器装备。因此,坚持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武器装备的可行途径,对武器装备的开发具有主导作用。由此可见,为科技创新服务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战略任务,增强受教育者的业务创新能力便成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核心目标。
从事武器装备开发的技术人员,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对象,不论是作技术工作还是作管理工作,都很重视增强业务创新能力,认为业务创新是工作的至极要求,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回报社会的突出贡献。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主要依靠个人的技术知识水平、业务经验积累,以及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互相帮助、通力协作的和谐环境。教育对象孜孜以求增强业务创新能力的热情,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注入勃勃生机,也说明将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核心目标的必要性。
(三)激励团队敬业精神,增强协作能力
激励团队敬业精神,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继续教育社会性的体现,也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特点的表现。我国武器装备的开发具有自己的特点。一件具体的武器装备,是人工制造的产品,甚至可以认为是商品,又与普通商品截然不同,致使武器装备的开发成为国家行为,是国家意志的特殊体现。由此可见,从总体上讲,武器装备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团队行为,这就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面对的基本环境,也是将激励团队敬业精神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重要目标的主要原因。
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以激励团队敬业精神作为重要目标,适应武器装备开发单位和教育对象的共同要求。对于武器装备开发单位,人才资源是重要的资本,是发展的基础,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武器装备开发单位要求通过继续教育激励团队精神,强化敬业意识,提升本单位整体生存能力,以期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对于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对象,生活在竞争环境中,个人竞争能力是适应环境的基本因素。因此,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对象总是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展现自己的敬业精神,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以期为武器装备的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可见,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以激励团队敬业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受武器装备开发单位竞争机制和教育对象成才愿望的双重驱动。
团队敬业精神,是由集体协同和个体敬业形成的思想动力,是武器装备开发单位体现国家意志的表现,因此也是武器装备开发单位胜任本职的精神力量。武器装备开发单位的团队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表现是,通力协同、艰苦奋斗、努力开发武器装备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认真作好本职工作,积极追求业务创新,努力创造工作业绩,出色完成武器装备开发任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就是激励团队敬业精神的具体课题,也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具体目标。
(四)提升具有国防特色的人文综合素质
人文综合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类人才教育本身及其综合教学环境,与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这就为开展人文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特殊环境支持条件,使得寓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成为可能,并构成武器类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虽然与大学武器类人才教育不同,但与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关系及开展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具备的特殊支持条件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寓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于继续教育之中,也是武器类人才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事武器装备开发的人,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乃是毕生之举,而借助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自然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作为特殊行業,武器类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还应包括:安全意识、奉献精神、保密意识等。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网络科技飞速进步的大背景下,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在新形式下武器类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十分必要。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将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特点,也是继续教育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
二、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模式
(一)基于知识技能提升的脱产学习
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对象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等3部分。公共基础知识,相当于武器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范畴,其更新较为缓慢,知识结构比较稳定。技术基础知识,相当于武器类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的知识水平,伴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而演变,相对比较活跃。专业技术知识,是开发武器装备的相关专业需要的专门技术知识,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其更新较快,是最活跃的知识体系。
武器类专业继续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技术知识结构的现实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的客观要求,采用设置专业课程、前沿发展课程等,并根据继续教育人才对象的时间,安排集中理论课程学习,采用脱产教育模式,进修人员可以单独组班或者插班到武器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课程班,有序地实施相关教育,以弥补知识缺口,防止知识老化,加速知识更新,掌握行业发展前沿,从整体上优化技术知识结构,逐步达到提升技术知识水平的继续教育目标。
(二)通过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面向工程技术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对于武器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军工相关高校中兵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成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课程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实践,学位论文选题中嵌入了武器装备发展而实施的各种科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等,涉及到广泛的科技领域,内涵十分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工程硕士培养环节,提升武器人才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种科技创新,主要涉及以下相关内容:
(1)探索开发武器装备的新原理。包括新概念、新机制、新理论等,为开发新型武器装备或改造现有武器装备,研究“杀手锏”类武器装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2)突破制约武器装备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影响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国防科技关键技术,也包括制约武器装备型号研制的专业关键技术,为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提供基本技术保障和良好技术环境。
(3)研究制造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包括新工艺、新材料技术以及新型武器装备的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武器装备的快速制造体系等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为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物化为新型武器装备提供技术支持,为非常时期武器装备的急需建立应急制造体系。从科技管理层面分析,寻求我国武器装备系统工程运行的新模式,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工程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深度介入,通过选题、文献调研、开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等环节,促进武器类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武器类人才继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通过产学研科研合作模式提升综合素质
工厂、高校、研究所之间的广泛科研合作,为武器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共同论证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参与武器装备型号研制,给武器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具体研发工作,在项目论证、试验设计、数据处理、仿真计算等方面,厂、校、所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一方面促进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展、装备研制的突破,同时为人才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过程。在厂、校、所三方的合作模式下,武器类人才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科研攻关能力的培养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具体环节包括共同专利申请、论文撰写与发表、成果申报等,通过科研合作,促进武器类人才科研素养以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
校企密切科研合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提高人文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国防科研通常为国家行为,通过校企广泛科研合作为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综合素质,确立了战略层次的支持环境,从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高度,激励教育对象的国家观念、国防意识和奉献精神。我国武器装备开发体系,构成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论证、研制、生产、检验、使用、管理等环节。每个开发单位都属这个系统工程的子系统,承担某些环节的特定职能。每个开发单位的运行情况,影响系统的总体运行,也就是说武器装备开发单位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影响其他开发单位的正常工作,制约武器装备开发工作的进展。由此可见,科研合作促进了武器装备开发成为为系统工程,不仅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充实内容,更可为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综合素质提供团队层次的支持环境,从团队的层次上增强教育对象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
三、总结
军民融合发展为武器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提升技术知识水平,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激励团队敬业精神和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作为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四大目标,是基于对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综合分析,是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公用准则。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形式包括脱产学习、在职攻读学位、产学研合作等模式,通过各种模式或其组合,可有效推进武器类人才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家银,姜振铎,贺东辉.继续教育发展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陈荷娟.武器类本科专业课多重教学目的分析[J].军工高教文摘,2004,6.
[3]田祖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作用(下)——基于军民融合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3).
作者简介:
李豪杰(1973-),男,山西临汾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