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预测”策略的班本阅读实践
2018-03-16祁明艳
【摘 要】“预测”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的信息和知识经验对故事发展、文章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而又积极的假设,并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来验证的过程。在班本阅读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读图、听读、联结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预测”的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预测;猜想;阅读策略;班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30-04
【作者简介】祁明艳,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一级教师,连云港市“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要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方法。一个优秀的读者,必定是在阅读中恰当运用一些阅读策略,以便很好地掌握文本内涵、赏析文本语言,进而反思阅读收获。儿童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受心理、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一定的空間和机会,指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也提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从中年级的“预测”“提问”到高年级的“阅读与速度”“有目的的阅读”,各种阅读策略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预测策略,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兴趣、思维品质、阅读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于是我开始了指向“预测”策略的班本阅读实践。从一年级的绘本猜想课,到中高年级的听读猜想课、联结猜想课,我试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预测”的阅读策略。
一、读图预测,让学生形象地猜想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低年级的班本阅读中,我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绘本。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能够表现图书的内容、主题,富有艺术美感,有着丰富的细节等待发现。利用绘本这一特点,我引导学生读图,让他们将自己的发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连接,对故事进行预测,猜想故事的发展。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饶有兴趣地体验着一个个“猜谜”活动。这样的读图预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读图预测时的心理过程,如图1所示:
1.读绘本封面,预测主要人物,猜想故事内容。
绘本的封面是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阅读从封面开始。引导学生从封面的主体人物开始观察,提取图画信息,锁定主人公,加以猜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绘本《大脚丫跳芭蕾》的封面是一个大脚丫的女孩正在跳芭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他们提取到了女孩自信的表情、优美的舞姿、粉色鲜艳的衣裙等图画信息,并联系“大脚丫并不适合跳芭蕾”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2.读图画色调,预测情绪变化,猜想故事走向。
绘本中图画的色调是彰显绘本主题的重要元素,是渲染故事意境、传递情感温度、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元素。在班本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图画色调的变化进行猜测,预测人物心情的变化,发展想象力。绘本《石头汤》的前半部分主要采用黑、灰、蓝等压抑性的色彩,渲染出灰暗的色调,表现村子里人们之间的自私、冷漠、猜忌。而从一个身着黄色上衣的女孩开始,绘本的色调逐渐变得明亮、鲜艳。当看到院子里点起一个个通红的灯笼时,学生的心仿佛一下子被点亮了。此时,让学生猜测人们的情绪有何变化,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3.读图画细节,预测故事情节,猜想故事主题。
绘本中的图画,常常隐含着许多细节,它往往暗示着故事的起伏,让故事情节更加有趣,主题更加鲜明。在班本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的细节着手,调动思维,预测故事的情节,感悟故事的主题,享受阅读的乐趣。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的是关于爱和创意的故事。在约瑟一家的大图下面隐藏着快乐的老鼠一家,随着约瑟的毯子的一次次变化,老鼠一家也在不断地利用这块布料。在导读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鼠一家的变化进行情节预测。
二、听读预测,让学生自由地猜想
到了中年级,我带领学生阅读一些桥梁书,并将一些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听我读故事,慢慢地,爱上了这样的“听读课”。事实上,“听读”同样是在读书,只不过用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当书面文字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就会变得立体起来,人物、画面更加生动,语言的逻辑性、文学性也更加凸显。在读故事的时候,我适时停顿、强调关键词语或句子,引发学生猜想。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地预测故事的情节、体会人物情感,言语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学生在听读预测时的心理活动,如图2所示:
1.于转折点处预测,猜想故事情节,参与故事构建。
听读课上,预测策略的运用不仅仅借助于直接的经验,还需要搜集、整合听到的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自主建构。在读故事时,我在故事的转折处停顿,让学生与周围世界进行心理互动,在预测故事情节的同时,参与故事的构建。这样,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会得到锻炼。
2.于关键词处预测,猜想文本内容,训练言语思维。
听读课上,我会把一些关键的词语重读,并稍加停顿,此时,学生就会举起小手,开始预测。他们利用语感去猜想文本的内容,并陈述自己的看法,甚至会用自己的理由去反驳同伴的观点。这个过程让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于空白处预测,猜想故事结尾,迁移习作表达。
很多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在揭晓故事结尾之前我的“读”会戛然而止,此时让学生预测故事结局,并续写一个结尾,再和原文结尾进行比较与赏析,如此达到思维和语言共同训练的效果。
三、联结预测,让学生尽情地猜想
到了高年级,我引导学生进行联结预测,让他们尽情猜想。这种联结预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将自己提取的信息前后勾连,进行推理和预测,最终提出自己的设想。第二层次是指学生在预测时,不仅仅停留在单个文本,还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一系列的文本的研读,形成自己的猜想或观点。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成尚荣先生提出的:“猜想性阅读是对自己阅读框架的丰富,有时还会是突破。此时的阅读已从文本出发,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离文本,飞向远方……”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猜想。学生在联结预测时,是要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甚至是反复预测和推理的,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1.前后勾连预测,在选择中推理,論证观点。
读者在阅读时,前后勾连,预测推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建构新知。要想让高年级学生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离不开教师的阅读指导。侦探小说以其严密的逻辑和超强的悬念深受学生的喜爱,是训练学生“预测”策略的好文本。读侦探小说,要注意指导学生前后勾连,分析和评价故事人物的行为,预测这些行为的后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寻找合乎逻辑的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进行侦探小说的阅读中,我一般出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预测”的策略:
(1)你从主人公的哪段话中了解了什么?
(2)你觉得哪些细节可能是重要的破案线索?
(3)根据这个事件,你能推断出此人可能会做什么?
(4)这个事件的冲突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5)作者故意设计了哪些干扰线索影响你的推论?
(6)读到什么地方才验证了你的假设?当假设不成立时,你是否又提出了新的假设?
(7)你认为哪个地方最为悬疑?说说你的理由。 2.群文阅读预测,在比较中推想,类比创生。
群文阅读是将有关联的一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推想,在类比中生成自己的感悟。如在进行苏教版六下《理想的风筝》的教学后,我提供给学生有关“风筝”的另外几篇文章,包括鲁迅的《风筝》、王安忆的《风筝》和朱成玉的《风筝的心》。同时提出带有“预测”训练的阅读提示,给予阅读方法和对比阅读的指导。
(1)如果以“风筝”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什么内容?
(2)“理想的风筝”这个题目会让你觉得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事实上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文中的风筝被称为“理想的风筝”?
(3)边阅读边预测鲁迅的《风筝》、王安忆的《风筝》和朱成玉的《风筝的心》分别会讲怎样的故事?
(4)这四篇文章都与风筝有关,作家表达的主题一样吗?分别是什么主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你有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3.跨越学科预测,在迁移中猜想,开拓思维。
在阅读中,文本所呈现的信息,会唤起读者的相关经验,想起已知的信息,甚至会对与之相关的未知信息进行猜想。将这些猜想继续探究下去,能够开拓读者的眼界和思维,获得多方面的收获,也就可以像成尚荣先生所说的“认知框架发生了改变”。在阅读《苏东坡与竹》这篇文章时,学生被文中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所吸引,也被苏东坡的爱竹情怀所打动。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苏东坡这么爱竹,一定有他的原因。”“苏东坡是个诗人,也是书法家、画家,他肯定会有一些关于竹子的书画作品。”“古代文人墨客中,是不是还有很多爱竹子的?”“有关竹子的诗歌、书画还有哪些?”“竹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在中国文化中该是一种怎样的象征?”“竹子除了文化意义外,还有哪些价值?”“竹子的生长环境和习性怎样?”“家乡的金镶玉竹应该是竹子中的上好品种。”……
针对以上猜想,学生梳理出“苏轼与竹子”“文人与竹子”“竹子及其文化因子”“竹子的价值”“竹子的生长与种类”五个研究主题,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了“竹韵”的班本课程研究。
法国学者蒙泰涅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维开阔的头脑。”其实,阅读的目的并不是搜集大量信息,而是用这些信息来思考和建构。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还需要读者在主动参与中积极建构,通过推论、辨析、假设、猜想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主思考意识的培养。这样的阅读,离不开预测策略的有效参与。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就要给予一定的策略指导,推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厚粲,李文玲,舒华.儿童阅读的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Kenneth S.Goodman,宋惠芳.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J].国外外语教学,1983(1):1-7.
[3]成尚荣.用猜想定义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5(5):1.
[4]李竹平.听读课上的语感培养——听读课课程价值系列谈之一[J].新课程研究,2015(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