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2018-03-16柳向阳
柳向阳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28-02
历史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喜欢奇闻趣事和历史剧,却对历史课厌学。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到底爱什么样的历史?老师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动机”源于拉丁文 “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导行动。霍思顿《动机心理学》把动机表述为: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身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1]学习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历史学习动机则是指将历史学习愿望转化为历史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
二、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因素
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动机既有社会家庭因素,又有教师因素,当然还有学生自身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几个重要的因素。
1.社会价值取向影响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选择历史,是把它作为高考工具,这样的心态很难从心里去感悟历史,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动机表面看起来虽然较强,但更多是来自考试压力的外在动机。这样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材料影响
学习材料很多,但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材料。而教材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对一件事的细节深度挖掘,往往用高度浓缩的形式,把历史上许多重要事情用一个“名词”概括,自然寡然少味。加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后,教材改变以前的通史模式,采取“模块加专题”结构,这就加大了教材的难度,这样的教材更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师因素影响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喜欢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教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能生动有趣地讲给学生听。渊博的知识和精心的教学设计,能够把复杂内容简单化,让学生轻松学史;能够善于用故事来建构历史,让学生趣味学史;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快乐学史。
当然,以上分析都是外部因素,学生的内部因素如年龄特点、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兴趣等都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心理状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策略
本文主要以高中历史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为例,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此专题概念较多、文字枯燥、内容庞杂,是必修一中较难学的,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所以此专题的设计对教师具有极大的挑战。
(一)用故事建构历史,吸引学生兴趣
第一课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虽然学生初三时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只记得革命过程的一些事件,如内战、处死国王、旧王朝复辟、光荣革命等,对于英国为什么会制定《权利法案》、形成责任内阁等并不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加之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所以采用讲故事形式来建构本课容易使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课可以通过以下六个小故事来贯穿——
1.羊皮纸上《大宪章》:课堂上用一定时间向学生讲传统教材没有的《大宪章》,能使学生明白英国的政治传统,为后面学习提供背景材料。
2.“国王被推上断头台”:通过此故事学生明白,当国王用他的权力踐踏了法律和议会侵犯到民众的权利时,民众会奋起反抗,并最终将国王推上断头台。
3.“进口”国王与“光荣革命”:这段历史很具有戏剧性,学生非常感兴趣。结尾处教师交代议会发表的文告,学生可以得出认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
4.“限制王权法案”:《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从国家法律上限制了王权,公民的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
5.“小密室的演变”:讲述该故事是想让学生知道,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国王权力进一步被架空,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议会多数党领袖就被国王任命为首相,这样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6.“大众参与政治趋势”:该故事说明英国选举制度不断向民主化和大众参与政治的趋势演进,它不但使议会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备,且与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相适应;而推进英国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根源。
通过设计这六个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全部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无法通过任何途径使之恢复原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文字为载体,这便增加了学生认知历史知识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大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过去性”所带来的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给学生以感性刺激。这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认知历史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美国1787年宪法》这课,讲到美国立法机构——国会设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探究情境:教师出示“制宪会议的召开”相关材料,并介绍与会的几个重要人物,如华盛顿、麦迪逊、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学生对此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设问:假如你作为某州代表参加了1787年费城会议,首先你要讨论的是如何组织立法机构(国会)以及赋予立法机构权力问题,请你拿出你所代表州的方案:
(1)国会是建立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2)在每州允许有多少代表进入两院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是平等代表制,二是比例代表制。假如你是大州代表你会同意哪一种观点?假如你是小州代表你会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通过情景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加深对教材理解。
(三)抓住历史细节,增强学生内心感悟
如前所述,学生不愿学,一方面是教材太枯燥、太抽象,感动不了学生,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补充历史细节,向学生呈现 “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精神、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时,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是本课重点。教材内容偏重介绍德国宪法,很难吸引学生兴趣,所以有必要向学生补充德国政体的特殊背景。这里可引用李工真教授的观点:德国之所以选用“半专制主义”“杂交”式政治体制,与德国地理位置、当时国际局势相关。德国地处中欧,地理位置特殊,当时欧洲最重要的翼侧大国——英国看来,德国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极大相似性;而欧洲另一主要角色沙皇俄国看来,又与俄国君主立宪制有着极大相似性。這种能为英、俄所接受的政治体制,对德国来说才是最安全的。另外,德国是普鲁士通过三次战争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实现统一的,要让大大小小的王国接受普鲁士的领导,并加入德意志大家庭,设立联邦议院是必须的。一方面皇帝、政府要抓住权力,另一方面要给大大小小王国一定的地位,设置议院,由此形成了一种半专制的政体。[2]课堂中插入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丰富历史面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拉近历史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喜欢历史。
虽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作为教师,既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也无权决定教材编写,但至少可以把握历史课堂,如果历史教师能像赵亚夫教授所说的那样“将历史讲出有‘情的生动,有‘思的扩展,有‘理的智慧” ,[3]我们就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历史课堂,就有感动学生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霍斯顿,《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2]李工真、胡运珉,《激情:探索历史的动机——李工真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2期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