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香型白酒制曲原料中肉桂叶游离态挥发性成分
2018-03-16何张兰范文来徐岩何松贵刘兴益
何张兰,范文来*,徐岩,何松贵,刘兴益
1(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酿造微生物与应用酶学研究室,江苏 无锡,214122) 2(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东 佛山,528203)
肉桂叶,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叶,呈椭圆形至近披针形,具有特异香气,叶柄味较浓。肉桂主要种植于我国南方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1],是豉香型白酒制曲过程中重要添加物(100 g酒饼中添加约1 g肉桂叶)。添加肉桂叶对酒曲微生物生长繁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4],并影响成品酒的风味[5]。
对肉桂挥发性成分研究多集中于肉桂油,即将肉桂叶或肉桂皮采用水蒸气蒸馏、超临界萃取、固相微萃取等方法萃取得到其精油,再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肉桂精油中含量较多的是肉桂醛(84.22%)、2-甲氧基肉桂醛(7.07%)、香豆素(3.82%)、苯甲醛(1.1%)、乙酸肉桂酯(3.92%)等[6],然而大量的研究均为半定量[6-10]。
制曲原料中添加的肉桂叶是风干后的树叶,对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为探索肉桂叶对制曲以及豉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广东某豉香型酒厂制曲生产时使用的肉桂叶为原料,采用模拟制曲加水浸泡后,再采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方法萃取挥发性成分,结合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与定量,以期发现肉桂叶中的重要挥发性成分,为后续制曲、酿酒发酵、蒸馏以及贮存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与试剂
肉桂叶样品:由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提供。
试剂:无水乙醚、无水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己酸甲酯(99%,内标)、无水乙醇、表中全定量的化合物(色谱纯),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GC-6890N-MSD 5975,美国Agilent公司;N-EVAP111型氮吹仪,美国Organomation公司;5810R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超纯水仪,美国Millipore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挥发性化合物提取
[11]的实验方法。取8 g干燥的肉桂叶,液氮冷却后立即磨碎,后用150 mL超纯水浸泡,室温、黑暗条件浸泡过夜。过滤,滤液加无水氯化钠饱和,用60 mL重蒸乙醚液液萃取3次(每次20 mL),合并有机相,离心去乳化,取上清液加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氮吹,浓缩至250 μL,进行GC-MS分析。
1.3.2 GC-MS条件
色谱柱:FFAP极性柱(60 m×0.25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50 ℃;升温程序:初温50 ℃,保持2 min,以6 ℃/min升温至230 ℃,保持45 min;载气(He),流速2 mL/min;进样1 μL,不分流进样。
质谱条件:离子源230 ℃,EI电离源,电子轰击能量70 eV,扫描范围为35~350 amu。
1.3.3 化合物鉴定与定量
挥发性化合物定性通过质谱库检索与标准品保留指数(RI)比对鉴定,没有标准品的化合物通过与NIST05a.L数据库(Agilent Technologies Inc.)中标准谱图以及文献中报道的保留指数(RIL)进行比对鉴定,其中RI计算方法参考文献报道[12]。
定量采用液液萃取的前处理方法。过滤后,加入内标己酸甲酯(终质量浓度16.115 mg/L)后进行液液萃取,选择5个不同的批次,每批次测定1次。采用选择特征离子(SIM)方法定量。
在重蒸后的乙醚溶液中加入待测物标准品的贮备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加入内标己酸甲酯(终质量浓度16.115 mg/L),其他条件同样品的检测条件。采用SIM方法计算各化合物峰面积,以各化合物与内标的峰面积之比为横坐标,质量浓度之比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无标准品半定量化合物质量浓度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C,待测化合物质量浓度,μg/g干重;S,待测化
合物峰面积;S内,内标物峰面积;C内,内标化合物终质量浓度,μg/L。
2 结果与讨论
2.1 挥发性化合物鉴定与定量
经GC-MS分析,在肉桂叶水浸提液中检测到45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5种芳香类、8种酚类、6种萜烯类、2种有机酸类、3种呋喃类以及1种吡喃类,其中31种化合物使用标准品确认,14种化合物为临时性鉴定。与桂叶油早期研究结果相比[1, 6, 8-9],新检测到的成分有苯乙醛、1,2-二甲氧基苯、苯甲醇、己酸、2-甲氧基苯甲醇、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丁香醇、氢化肉桂酸内酯、苯甲酸、香兰素、2-甲氧基苯甲酸、2-羟基苯乙醇等。
对肉桂叶样品中的31种挥发性成分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全定量分析,线性关系良好,R2范围在0.904 5~0.999 7,回收率在82%~114%,符合定量要求。
2.2 芳香类化合物
芳香类化合物是肉桂叶中种类最多的、含量最高的游离态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达6.01 mg/g干重(表1)。共检测出25种,以芳香醇、芳香醛以及芳香酸为主;首次检测到的化合物有苯乙醛、1,2-二甲氧基苯、苯甲醇、2-甲氧基苯甲醇、苯甲酸、2-甲氧基苯甲酸、2-羟基苯乙醇等。
表1 肉桂叶中芳香类化合物含量Table 1 The concentrations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leaf
注:a:通过质谱定性,临时性鉴定的化合物,半定量;b:单位为mg/g干重。
芳香醛类主要检测到苯甲醛、水杨醛、苯乙醛、苯丙醛、反-肉桂醛、2-甲氧基苯甲醛、2-甲氧基肉桂醛(临时性鉴定);芳香醇类主要检测到苯甲醇、2-苯乙醇、肉桂醇、2-羟基苯乙醇、2-甲氧基苯甲醇、α-甲基苯乙醇(临时性鉴定)、3,5-二甲基苯甲醇(临时性鉴定);芳香酸类主要检测到苯甲酸以及2-甲氧基苯甲酸。大曲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香型大曲中,豉香型大曲中总芳香族含量最高[13]。
芳香类化合物中反-肉桂醛含量高达3.71 mg/g干重,与早期桂叶油研究相比结果类似[6, 9];其次是2-苯乙醇,含量为386 μg/g干重。
反-肉桂醛具有典型的肉桂香气[16],已经在豉香型白酒中检测到,含量471 μg/L[5],是豉香型白酒呈香化合物之一,而在其他香型白酒中报道极少。推测豉香型白酒中反-肉桂醛可能来源于制曲原料肉桂叶。研究发现,在酒饼制作过程中,反-肉桂醛对酒曲微生物繁殖有一定促进作用,能诱导酿酒酵母形成,并抑制一些曲霉活性[2-4]。
2-苯乙醇具有典型甜香、玫瑰花香和蜂蜜香[17],早期桂叶油研究中已经检测到[7, 18]。2-苯乙醇存在于多种香型白酒中,如茅台酒中含量53.2 mg/L[13],汾酒30.0 mg/L[12],老白干 32.9 mg/L[12],西凤酒45.0 mg/L[12],景芝酒中1.18 mg/L[19],豉香型酒中含量高达127 mg/L[5],远高于其他香型白酒。推测高浓度2-苯乙醇主要来源:一是酿酒生产过程中L-苯丙氨酸通过埃尔利希途径(Ehrlich path)生成2-苯乙醇[20];另外一部分可能来源于曲的迁移。
茴香脑,呈茴香香气[21]。在早期文献中曾检测到[22],含量4.08 μg/g干重。该物质能氧化生成茴香醛[23],而茴香醛在药香型白酒中已经检测到[21],推测白酒中的茴香醛很有可能是原料桂叶中的茴香脑经发酵、蒸馏过程中的氧化形成。
2.3 酚类化合物
在肉桂叶中共检测到8种酚类化合物(表 2),包括首次检测到的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丁香醇、香兰素、丁香醛。
酚类化合物总含量达到402 μg/g干重,其中含量最高的为首次检测到的丁香醛(176 μg/g干重),其次为丁香醇(57.3μg/g干重)与丁香酚(56.8 μg/g干重)。丁香酚已经在桂叶油中检测到,其含量占肉桂油的0.677%[8]。
酚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烟熏味,如愈创木酚、丁香醇等。而香兰素则赋予肉桂叶香草气味[11]。
表2 肉桂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Table 2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of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leaf
注:a:临时性鉴定的化合物,半定量方法定量,通过质谱定性。
2.4 萜烯类化合物
从肉桂叶中共检测到6种萜烯类化合物(表 3),总含量57.9 μg/g干重,包括2-茨醇与β-紫罗兰酮(临时性鉴定)及其衍生物(临时性鉴定)。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作用[14]。
2-茨醇,又称龙脑,呈樟脑、墨水香气[17];在肉桂叶中含量为5.52μg/g干重,在桂叶油中含量0.134%[8]。
2.5 其他化合物
从肉桂叶中还检测到2种有机酸化合物、3种呋喃类化合物以及1种吡喃类化合物(表4)。其中己酸、氢化肉桂酸内酯均为首次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1, 6, 8-9]。
2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包括乙酸和己酸,总含量38.7 μg/g干重,在早期肉桂油的研究中曾检测到乙酸[9]。
3种呋喃类化合物包括2,3-二氢苯并呋喃以及氢化肉桂酸内酯以及2-甲基苯并呋喃(临时性鉴定)。
1个吡喃类化合物为香豆素。香豆素含量达到2.60 mg/g 干重,是本研究中检测到含量仅次于反-肉桂醛的游离态挥发性化合物。香豆素存在于桂叶油中[6]。该化合物具有甜香、椰子香的风味特征[17]。
表3 肉桂叶中萜烯类化合物含量Table 3 The concentrations of terpenes of Cinnmaomum cassia Presl leaf
注:a:临时性鉴定的化合物,半定量方法定量,通过质谱定性; 表4 肉桂叶中其他化合物含量Table 4 The concentrations of other compounds of Cinnmaomum cassia Presl leaf 注:a:临时性鉴定的化合物,半定量,通过质谱定性;b:单位为mg/g干重。 肉桂叶采用水溶液浸泡,LLE方法萃取挥发性成分,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5种芳香类、8种酚类、6种萜烯类、2种有机酸类、3种呋喃类以及1种吡喃类,首次检测到化合物有苯乙醛、1,2-二甲氧基苯、苯甲醇、己酸、2-甲氧基苯甲醇、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丁香醇、氢化肉桂酸内酯、苯甲酸、香兰素、2-甲氧基苯甲酸、2-羟基苯乙醇等。芳香族化合物在肉桂叶中种类最多,含量较高。肉桂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反-肉桂醛(mg/g以上),接着是香豆素(mg/g以上),再次是μg/g级的2-苯乙醇、丁香醛、氢化肉桂酸内酯、苯甲醛等。推测反-肉桂醛是肉桂叶的主要香气成分,并为豉香型白酒提供重要香气。 参考文献 [1] 董岩,魏兴国,刘明成.肉桂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齐鲁药事, 2004, 23(3): 34-35. [2] 沈青山,周威,王淼焱,等.肉桂醛诱导酿酒酵母Persisters细胞的形成[J].现代食品科技, 2016, 32(7): 53-59. [3] 吴雪梅.豉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13(6): 61-64. [4] 戴向荣,蒋立科,罗曼.肉桂醛抑制黄曲霉机理初探[J]. 食品科学, 2008, 29(1): 36-40. [5] FAN H, FAN W, Xu Y.Characterization of key odorants in Chinese Chixiang aroma-type liquor by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roma recombination, and omission stud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5, 63(14): 3 660-3 668. [6] 卫向南.水扩散蒸馏提取肉桂叶有效成分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7] CHANG C T, CHANG W L, HSU J C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yrosinase inhibitory activity ofCinnamomumcassiaessential oil[J]. Botanical Studies, 2013, 54(10): 1-7. [8] 李姣娟,黄克瀛,龚建良,等.川桂叶和川桂枝中挥发油的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8): 5 412-5 413;5 416. [9] WANG R, WANG J, YANG B. Extraction of essential oils from five cinnamon leav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volatile compound compositions[J].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09,10(2): 289-292. [10] TUNG Y, YEN P, LIN C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nstituents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of indigenous cinnamon (Cinnamomumosmophloeum) leaves[J].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10, 48(10): 1 130-1 136. [11] 周双,徐岩,范文来,等.应用液液萃取分析中度烘烤橡木片中挥发性成分[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38(9): 125-131. [12] 丁云连.汾酒特征香气物质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 2008. [13] 汪玲玲.酱香型白酒微量成分及大曲香气物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14] 胡光源,范文来,徐岩,等.董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11(7): 29-33. [15] JAGELLA T,GROSCH T. Flavour and off-flavour compounds of black and white pepper (PipernigrumL.) I. Evaluation of potent odorants of black pepper by dilution and concentration techniques[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1999,209(1):16-21 [16] 王丹,孙杰,郑子薇,等.传统手工与方便包装羊肉泡馍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对比探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6,37(23): 277-285;290. [17] 范文来,徐岩. 酒类风味化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8] OOI L, LI Y, KAM S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cinnamon oil and cinnamaldehyde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CinnamomumcassiaBlum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6, 34(3): 511-522. [19] 周庆云,范文来,徐岩. 景芝芝麻香型白酒重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36(16): 62-67. [20] HWANG J Y, PARK J, SEO J H et al.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2-phenylethanol and L-homophenylalanine using aromatic transaminase with yeast ehrlich pathway[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2(5): 1 323-1 329. [19] 范文来,胡光源,徐岩,等. 药香型董酒的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2, 31(8): 810-819. [22] 贾春晓,王瑞玲,毛多斌,等. MAE-HS-SPME联合萃取GC-MS分析肉桂香气成分[J]. 精细化工, 2010, 27(7):682-687. [23] 李炳超,蒋才武.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1):84-86.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