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打开中医药信息化窗口
2018-03-16刘文生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位于乌镇虹桥路的乌镇互联网国医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中医馆,开设名老中医门诊,为当地百姓提供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但在古典的外表之下却包含着一个现代化十足的内核。
总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的国医馆以“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创新主题,提供互联网中医诊疗、在线体质辨识、智能药品配送、现代膏方制作、在线中医远程教育等服务,集中展示中医药文化、中医流派传承、各省份道地药材、智能中医创新应用。
自2017年11月25日开馆后,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吸引了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袁家军、世界互联网之父卡恩、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等在内的大批政府官员、行业人士、媒体到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然成为一个行业观察、了解中医药信息化的窗口。
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迎来黄金机遇期。眼下,整个医疗行业都处在信息化变革的当口,中医药能否融入这场“信息化革命”将成为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中医智能辨证论治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开发应用了名老中医传承、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辅助诊疗、中医慢病管理等一批中医药特色业务系统,5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7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挂号系统,7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住院管理系统,“云中医” “网络中医院” “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逐步兴起并得到推广。
尽管如此,当前中医药信息化仍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起步较晚,长期投入不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区域之间、各个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药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不高,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中医药大数据建设和“互联网+”发展缓慢。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中医药信息化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
2017年12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规范开展互联网中医诊疗活动,支持基于标准协议的满足中医临床要求、数据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信息化建设。
乌镇互联网国医馆总设计师倪荣是这份文件的最早起草主持者,他认为中医缺乏一个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现代化工具,《指导意见》中“研发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构建中医临床应用知识库”等提法,无疑为未来指明了方向。
倪荣曾任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情有独钟。他向记者表示,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对的是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对中医药有着特别的需求,但中医专家大都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能辨证、敢开方”的中医医师(西学中医师)。为了让中医药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他怀揣一份情怀从管理岗位“离岗创业”,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中医辨证论治”平台和智能开方系统。
系统的第一版无偿贡献给了国家,作为当前国家在全国所有省(区、市)推广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核心软件。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导的面向全国基层的中医药信息应用平台,通过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和各省区市中医药数据中心共享全国中医基础资源库,提供中医特色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名老中医药知识库、古籍文献知识库、远程诊疗与教育、中医治未病系统和临床业务监管、中医HIS系统等信息化服务。
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应用可以一窥倪荣的“理想和抱负”。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由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开发应用的“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则是倪荣真正的“作品”。
“悬壶台”是基于微医云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佗云开发的中医AI辅助开方系统,该系统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1441条证型、1528条药物禁忌、数千条处方、上万条知识条目凝聚成一套涵盖疾病证型、治法、体质、处方、配伍的云化解决方案。相当于每个基层中医背后,都有一位睿智博学的名中医在指导辅助开方,同时还能根据患者情况临证加减。
此外,基层医生还可以通过中医远程诊疗系统,邀请更权威的同行来辅助诊断、辅助开方,或是接受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在原居住地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悬壶台”系统已接入320多家中医馆,覆盖浙江全省所有11个地级市,累计处方量超过180万张,服务了60多万基层百姓,成为全国应用最广的中医“智能医生”。
根据基层中医反馈需求最为强烈的心脑血管病,“悬壶台”升级为3.0版,基于心脑血管病的大数据样本分析,增加了心脑血管病专区,关注血压、血糖等慢病数据管理,经体质辨识分析,系统会自动推荐心脑血管病相关的处方、相似医案,实现单病种的专病专治。
倪荣表示,基层中医馆的临证加减、开方经验也会“反哺”到“悬壶台”和“华佗云”,持续训练系统的智慧化,形成技术、平台、临床经验闭环的良性发展。未来将增加包括蒙医蒙药治疗甲状腺病等在内的一个个专病模块,全面提升基层中医专病诊治能力,让名中医、名方的经验得到广泛传承。
嘉兴“中医云”发力
《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和鼓励中医医院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向下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病理诊断、心电诊断、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四诊”、中医经络诊断、宏观微观舌相诊断、远程教育等服务,提高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服务整体效率。
借助政策红利,“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也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2017年10月,嘉兴市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包含中医辨证论治服务平台、中医药知识库及中医临床业务监管系统的嘉兴“中医云”。基于“悬壶台”的开方系统,嘉兴“中医云”打通了中医信息库和医院HIS系统,覆盖全市中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层中医师、全科医生、西学中医生辅助开方、合理用药、学习中医知识提供便利。
嘉兴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下一步嘉兴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在其中医医联体单位内应用嘉兴“中医云”,促进优质中医资源共享、下沉,为嘉兴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地级市奠定基础。实际上,嘉兴市中医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业务技术的龙头单位,目前已经有效利用市“中医云”平台,承担起传承、指导责任。同时,该平台还通过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与接入省平台的全省各市地县机构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作为嘉兴市中医药服务医联体网络建设牵头单位,嘉兴市中医医院已入驻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实现远程中医诊疗服务,同时医院派遣医生常驻互联网国医馆为百姓提供线上、线下中医诊疗服务。在建成嘉兴市区域中医医联体的基础上,接下来医院计划建设24家医联体合作单位的网络平台,构建连接医联体医院与患者的服务平台,通过预约检查、中医处方开方、视频问诊、图文咨询、远程会诊等功能的实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打通覆盖三区的区域性中医诊疗服务。
嘉兴市中医医院院长沈瑞林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三步走”方案。
一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根据诊前、诊中、诊后,划分为三大服务体系,建设闭环型服务系统,在“全流程”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互联网中医门诊”,实现患者不离家看病,提升就医便捷度。
二是建设“区域中药配送服务”,提升配药便捷度,提高药品的品种覆盖面,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提高基层中医诊疗能力;同时建设“智慧中心药房”,提高配药效率、降低药品调剂的差错率及损耗率,统一、规范药品质量,实现中药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
三是建设区域型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区域内基层医院与嘉兴市中医院的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学等功能。
实际上,嘉兴市中医医院的大胆探索离不开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的“互联网+”思维。近年来,医院围绕便捷就医的建设思路,在诊间结算、移动医疗、自助服务、医保移动支付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院互联网应用模式。
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区域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因为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医院推出了不同的预约挂号服务渠道,包括现场诊间预约和自助机预约、网站预约、电话预约、手机预约等,涵盖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以及特需门诊所有号源。
继推行门诊大厅集中自助区、分楼层自助机服务后,医院又在全市率先推出诊室自助挂号结算系统,80多台挂号结算电子屏安装在诊室门口,覆盖所有门诊诊室。“诊间挂号结算系统”将挂号、结算服务前移到医生诊室门口,复诊患者在每个诊室前即可一次性完成预约、挂号、缴费流程。此外,系统还延伸检后回诊、过号签到、指定医生等服务功能,让就诊更有序。
医院在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候诊区添加了自助式的放射胶片打印机、检验报告打印机、超声报告打印机。医技检查报告结果一出来,系统会第一时间自动发送短信通知患者,患者只要通过手里的条码单在自助机上进行扫描,就可以轻松打印检查报告和胶片。
2017年6月15日,医院正式取消“非急诊患者”人工窗口挂号,显示了这项改革的力度和决心。截至目前,使用自助机进行挂号就诊的人数占比79.1%,使用自助机进行缴费的人数占比70.51%。医院首推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成为省内首家实现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的医院。目前,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日均使用手机移动医疗服务的有560多人次。
2016年4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开始全面推行诊间结算,去除窗口排队付费环节,大大节约了就诊时间。诊间结算运用一年多来,门诊医保患者的诊间结算率已达到21%左右。医院还开发支付宝导引单扫码支付功能,自费患者就诊后医生直接打印出导引单,患者扫描导引单上的二维码即可用支付宝付费。这也是对诊间结算的补充手段,如此,所有门诊患者均可在诊室完成付费。
此外,医院还优化中药取药流程,患者在完成缴费的同时,药房同步收到电子处方并开始配药,发票上提示中药的取药时间,患者不需要再到中药房去登记,根据提示时间到窗口取药即可。不管是中药饮片还是代煎中药,患者按要求填写配送单或在手机端填写申请,均可享受快递公司的快递用药到家服务,免去窗口排队等候取药和往返于医院二次取药。
这是嘉兴市中医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果。传统模式的门诊就诊流程中需要挂号、候诊、缴费等6次排队,现在,排队环节被缩减至候诊、检查两个环节。
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用辅助开方系统为患者开方。
基层医生敢开处方了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是重心。《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移动终端、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应用。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模式,以“贴近中医、知晓中医、收益中医”为中心,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中医药服务。
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核定床位30张,设有中医康复病区、预防保健科、全科、妇科、儿保、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针灸科、中医推拿科、社区中医馆、中医康复治疗中心等科室。现有职工104名,其中卫技人员92名,全科医师31名、中医执业医师18名、中医全科医师12名,中医执业医师占临床医师的比例为58.06%,中医全科医师占全科医师的比例为38.71%。
米市巷街道地处拱墅区南端,为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属于杭州中心城区。辖区面积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82人,其中65岁以上8159人,占常住人口的16.8%,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4.1%,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
根据辖区老龄化、疾病慢性化的特点,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药作为主要特色,于2009年10月开设了全国首家社区中医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自为社区中医馆揭牌。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中心对四楼、五楼进行全面装修提升,打造了1000余平方米的“中医适宜技术区”与“中医康复病区”。
2016年,中心全面引入“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打造“互联网+”社区中医药服务平台,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指导临床更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医治患者,受到附近社区居民的欢迎。2016年以来,中心应用该系统,中医药服务量大幅增长,中药饮片和非药物治疗的服务占比从最初的不足30%提升到近50%。
米市巷社区中医馆馆长卢建华是一名针灸医生,平时以针灸为主,基本不开中药方,因为自己心里没有底气。对她来说,不敢开中药方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药品种众多。一些中药的功效相近,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很难开出功效适当的中药方;二是中药剂量很难把握。但自从有了辅助开方系统之后,卢建华所遇到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卢建华在电脑上点击开药之后,就会跳出社区中医馆系统,输入患者症状和诊断后,会自动开出一张中药方子。智能辅助开方系统生成的方子既有古代方剂,也有现代经方,大都是经典的传统中药药方。在经典药方的基础上,医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临证加减,也就是增加和删减一些中药成分,确保对症下药。
在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佳琦看来,社区中医馆智能信息系统能够帮助刚毕业的中医药大学学生以及经过“西学中”培训的全科医生快速成长为一名中医医师,不仅能使他们学会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开出中药处方。
杨佳琦告诉记者,除了开方系统,“悬壶台”特有的知识库是一项非常强大的功能,可以让医生在闲暇之余学习中医药知识。此外,中医治未病系统也是他看好的一项功能。“中医治未病如何在社区开展?体质辨识完成后,中医药的干预如何跟上?这个系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杨佳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