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践★
2018-03-16邓志英
◎黄 毅 邓志英
当前科学推进污染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污染耕地生态修复,探索藏粮于地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持国家持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我国悠久的农业耕作史上,轮作休耕即被看作经济制度,也被认为是一项政治制度;即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保障社会政权的稳定与和谐。轮作休耕实践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就被逐渐采用,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轮作休耕的意义、目的和方式略有差异,一般包括两种主要管理方式:轮作和休耕。
一、我国古代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践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制、奴隶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尽管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区别,但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其表现在作物栽培制度方面就是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田间管理等。古代农地轮作休耕主要是基于农业种植业产量增加,以及维护当时政权的稳定,并非考虑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目标要素。最早记载轮作休耕的文献来源于《周礼》,见表1。据史料记载,古代对农田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期的集体管理为主;一个是封建社会的自我管理为主。具体到轮作休耕内容来看,以轮作形式为主、休耕形式为辅。
总结我国古代轮作休耕,可以发现其一,轮作休耕在古代即是保障农业发展的有效经济手段,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措施。其二,“以谷为主,强调复种”是其主要特点,其中轮作主要体现在豆科作物与谷物作物的轮作,轮作休耕后产量有所提高。《泰州旧事摭拾》有记载,“两熟田每亩可得稻四担,好沤田有收五担者”。沤田即指田地放水休耕[2]。其三,集体管理的轮作休耕好于自我管理轮作效果,同时,富人或者说大面积土地拥有者轮作积极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穷人轮作积极性不强,农作物产量低。《东坡全集》云:“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践
农地轮作休耕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3次改革,直至全面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在此期间的农地轮作休耕主要由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组织实施,农田普遍采用轮作方式来保持地力。同时,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及各种肥料被大量使用,农地轮作休耕应用减少,尤其是休耕管理很少进行,即使是轮作行为,也由于科学管理的缺乏而显得十分混乱。我们以山西省万荣县汉薛、皇甫两个公社部分大队的旱地轮作调研数据(1962-1978年)进行分析[3]。
汉薛公社1962-1972年间,小麦平均亩产162.8斤,而1973-1978年小麦田因缺少轮作休耕管理,小麦亩产平均下降了1.8%。同样在杨李大队由于缺少轮作休耕,小麦亩产下降了2.4%。另外在1979年南景一队和南景四队调查可知,由于小麦在秋收后复播了其它农作物,复播面积分别为小麦面积的22%、10%,结果显示,复播面积大的麦田第二年小麦亩产相对较低(表略)。这主要是由于复播连作造成的土壤肥力减弱,小麦平均亩产下降。由此可以判断,轮作休耕管理农田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否随意轮作都对土壤肥力有提高呢?汉薛公社在1963-1975年分别对农作物进行了轮茬试验:小麦-豌豆轮作形式,小麦面积的20%轮作豌豆,则小麦平均亩产有所增加;而小麦-高粱轮作方式,则出现小麦亩产下降的现象,估计这种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是有损失的;同时,小麦-棉花轮作方式的结果也不理想。
万荣县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以粮食总产量为纲,即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为主要问题,即时轮作休耕可以提高地力,增加土地平均产量,但休耕或者轮作势必影响我国主粮的当年总产量,而且粮食库存和粮食进口都极度缺少。因此,当时农村的主导思想是轮作休耕不能影响粮食总产量,即使平均产量增加,但由于休耕或者种植其它非主粮经济作物,将会影响我国当年粮食总产量。因此,轮作休耕在当时处于一种试验行为,即使为了增加和保护土壤肥力,也是以轮作为主。当然这一时期的轮作试验为我国现阶段推广耕地轮作休耕提供了宝贵经验。
表1 古代轮作休耕历史与实践
三、改革开放后(1978-)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践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私人经营,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土地被过度使用,一方面是政府鼓励农民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承包土地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为了增加收益,土地连作复播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土地被过度使用,更有甚者很多林地被开荒种田。而经历一段时期后,又由于农产品“谷溅伤农”现象使得农民收益停滞不前。于是,2000年之后很多农田被撂荒、弃耕,据统计重庆某县撂荒占耕地面积的10.7%,四川、云南等地撂荒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左右[4]。为解决这一现象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土地流转试验并逐渐在全国普及推广,为大面积耕地实行轮作休耕提供了便利,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土地得到了休整。
我们以安徽泗县旱地轮作调研数据进行分析[5]。2010年在泗县耕耘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的80亩耕地上探索休耕轮作,获得了一些基本数据如下表2。一年两熟制是指一年连作小麦和水稻,两年三熟制是两年连作花生、小麦和水稻,中间有7个月土地修养期。平均产值是指所耕作的农作物亩产乘以市场价格,平均成本是指每亩土地生产投入成本,包括肥料和人工投入成本。试验期限是2年。从获得的数据来看,实行轮作休耕后小麦亩产提高了69.2%,水稻亩产提高了27.7%,平均产值提高了3.2%,平均成本降低了27.8%,每亩净收入提高了88.5%。实行轮作休耕后不仅仅土地平均亩产量、平均收益提高了,关键是耕地得到了休养保护,土壤肥力和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的轮作休耕基本上是由农田种植大户自我为主的管理行为。从结果来看,单位平均产量增加了,总体收益水平提高了,但两年的粮食产量下降了,下降的原因是80亩土地休耕了7个月,同时轮作了花生这种经济作物,花生80亩产量64000斤没有包含在主粮里。轮作经济作物使得土壤肥力得到了提升,休耕7个月使得土壤环境得到了休养保护。即使粮食产量受了一点影响,但对于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现状而言,这一结果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农地轮作休耕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轮作休耕首先是经济行为,但由于农业在国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轮作休耕被赋予了政治属性。研究发现第一,由于轮作休耕的政治属性,凡是由政府或集体组织实施的效果都比较明显,由私人管理土地来推行轮作休耕的效果基本不理想。第二,从历史实践来看,谷物-豆科作物轮作是轮作休耕的主要方式,复种轮作是主要形式。第三,大规模种植有利于轮作休耕政策实施,且效果明显。第四,轮作休耕对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正向影响,对整个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当年粮食(主粮)总产量有负面影响,对农民增产增收有促进作用。第五,土地改革、土地新政的实施对推进农地轮作休耕具有积极意义。
表2 安徽泗县传统种植模式与轮作休耕种植模式平均亩产(斤/亩)与效益比较(元/亩)
(二)建议
1. 摸清我国粮食产量与需求,以及全国耕地现状和未来预测,实行大数据管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的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责任还很严峻。这种形势就决定了,并不是每一块田都可以安排轮作休耕,我们要有计划、有安排地时时监控、跟踪我国粮食市场、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变化,利用网络功能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做好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工作。
2. 探索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轮作休耕模式,建立国际典范模式。国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与模式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是必然的,探索新经济形势下我国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建立国际典范模式成为可能。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季节性轮作休耕制度与模式;(2)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土地流转的轮作休耕模式。(3)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轮作休耕补偿机制。
3. 健全严格规范的轮作休耕甄别、补偿、评价、监管制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轮作是动态的,休耕也是动态的,轮作休耕的耕地不是一直不变的,休耕好的土地不再进行休耕,可以采取其它保持肥力的措施,实行动态管理、评价、调整系统。对受污染严重的土地要甄别筛选,不能“一刀切”,在试点轮作休耕的土地上要遵循“一主四辅”的原则。要建立积极鼓励性的分类分层次的差异化补偿标准。评价和监管要具有动态性、透明性和信息化,坚决杜绝将休耕的土地作为他用,或以休耕为名,搞其他开发,或不实行有效的轮作方式。
4. 轮作休耕要保障农户利益、维护粮食和农产品市场稳定,建立实施效果与市场变化联动体系。政策实施时要密切监控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前提下,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粮食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要积极探索政策实施效果与市场变化的联动体系,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动态调整。一旦粮食与农产品价格和供求波动超过预期,下一期轮作休耕行为要进行新的评估和调整。
[1]李世平.论早期农业的轮作制度[J].中华文化论坛,2009(11):27-31.
[2]陈桂权,曾雄生.我国农业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J].地方财政研究,2016(7):87-95.
[3]南殿杰,王汉青,宋遵斌.旱地轮作制度的调查与讨论[J].山西农业科学,1981(1):6-9.
[4]韩立达,陈卫宜.我国农地抛荒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9):12966-12968.
[5]周光明. 泗县休耕轮作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效益分析[J].农业机械,2014(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