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改革对策

2018-03-16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安徽供给

徐 沈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全面向纵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之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和安徽省委十分重视,专门为此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自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是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之后多次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1]。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因此,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事关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内容。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一些制约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性因素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把安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农业强省。2017年是全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2]。2018年1月初,安徽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3]。面对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时代新任务,为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对安徽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思路做出深入研究。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生产理论当中,把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资料的部类和消费资料的部类之间按比例投入生产时,生产的供给和消费的需求相均衡,此时没有社会资源浪费,供给的产品为有效供给[4]。这里的有效供给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微观意义上的有效供给,即单个产品的生产供给应当满足社会对该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宏观意义上的均衡,即各类产品的生产供给应当满足社会对不同类产品的消费需求,资本、劳动应当按比例地投入到不同类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理论,主要集中在马克思针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阐述。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5]。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各个市场经营主体受利益驱动,必然要将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得一部分市场经营者的农产品个别价值等于或者低于社会价值,而另一部分市场经营者的农产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其中,前者提供的农产品个别价值得以全部实现,形成了有效供给,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农产品供给成本较低,供给效率较高,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追加投入;而后者提供的农产品则因供给成本较高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形成了低端供给甚至无效供给,个别价值无法得到全部实现,生产要素会逐渐撤出。

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供求均衡理论,围绕农业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调整和优化农业供给结构,使得农业生产的供给同市场需求相匹配、相均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供给理论,在农业领域,只有农产品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农业供给才能形成有效供给,否则因农产品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造成供给成本较高,可能会带来农业产业部门的低端供给甚至是无效供给。

二、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新时代促进安徽农业优先发展,需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当中既有供给侧的矛盾,又有需求侧的矛盾。然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因市场调节供求和配置资源的自发功能被扭曲,导致了农业的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短缺[6],即供给侧层面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一)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

从全国粮食生产布局来看,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在品种上,玉米、稻谷呈现出阶段性的过剩现象比较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在布局上,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资源环境条件并不占优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造成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很多,南方区域粮食产量相对较少,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安徽也不例外,虽然全省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在粮食销售方面依靠政策性收购的问题比较突出,依靠市场化的收购活力不足,积累了不少粮食库存。政策性粮食收购连创佳绩,但市场化收购相比之下明显较少,粮食市场高效流通面临极大挑战[7]。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粮食的高产量与低效益并存,有的粮食经营主体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导致了很多农业企业不愿意或者放弃从事粮食经营和销售,社会参与粮食经营的积极性不够,市场没有活力。此时为确保农民利益,政府只能依靠政策性收购来兜底,不利于发挥价格机制正确反映市场供求、调节粮食生产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性收购造成了资源要素配置扭曲,粮食流通环节“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问题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85%以上库存集中在政府手中,财政负担重、资源浪费大。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较小,农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构建形成安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夯实了基础。截至2015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农民合作社64 190个,家庭农场33 592个,各类专业大户超过15万个。

然而,由于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与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这些问题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短期内还无法发展壮大到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市场经营主体,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供给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影响了农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

(三)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质量

多年来,安徽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产量逐年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既有的农产品供给已经跟不上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尤其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伴随着农业资金、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农药、化肥等投入量也非常大,给农产品的供给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也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从1997年开始到2016年的20年间,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量分别从7.58万吨和240.68万吨增加到11万吨和327万吨,分别增长了45%和36%,增幅惊人,从总体趋势上看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1997-2016年农药使用量变动情况

图2 1997-2016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变动情况

较长时间内对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还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据有关研究结论表明,农药、化肥的长期使用,会有大约70%左右的农药、化肥成分进入土壤、空气和水域当中。我国农业部在2012年曾经公布一项数据显示,国家制定的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当中的2 293个残留限量,比2012年之前有大幅度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护过程中,安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不断增加的趋势,不能有效遏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将严重约束安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损害安徽农产品的品牌和声誉,安徽无法为社会供应大量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安徽农产品供给结构也无法实现优化。

(四)农业内部供给结构不合理,饲草植物种植相对短缺

从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个产业的产值结构上看,种植业比重较大,畜牧业产值比重明显偏小。2016年全年,安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 655.5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为1 375.7亿元,占到总产值的29.5%;渔业产值为513.2亿元,占总产值的11%。畜牧业和渔业合计产值约占总产值的40%。据相关研究资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高达70%。安徽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多年低于30%,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8]。在安徽畜牧业的产品供给方面,初级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全省畜牧业加工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13.5%。

从2005年到2016年的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结构来看,相对于农业种植业的快速增长,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比重始终不能实现大幅提升(如图3所示)。原因在于安徽饲草供应不足,无法充分满足本省畜牧养殖和渔业养殖的需求,农产品种植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过大,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规模却很小。2016年全年安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 950.4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1%;饲料作物仅为40.38千公顷,仅占总播种面积的0.45%。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除了在2003年达到42.54千公顷,总体上徘徊在30至40千公顷之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化(如图4所示)。因此,饲料对本省的供给相对短缺,为满足本省畜牧养殖的需求,大量的饲料需要从省外进口。

图3 2003-2016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结构

图4 2001-2015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变动情况

三、安徽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进入新时代,安徽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重点破解安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密切结合安徽省情和区位优势,在制度上继续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改革,在措施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扩大饲草植物的种植,从而在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前提下,做强、做优农业的供给侧。

(一)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通过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率、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结束了长达近十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当时,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鼓励粮食主产区的玉米种植,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在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人为抬高虽然保护了农民的种粮利益,但是却扭曲了市场供求机制,使得玉米盲目种植,价格的提升缩减了市场需求,致使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供给出现严重过剩。

为改变玉米供给过剩的现状,激活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机制,安徽需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取而代之以价补分离的改革政策。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发挥价格调节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作用,同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另一方面,政府对玉米生产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构建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安徽建设形成具有很强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由于安徽农户家庭分散经营较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较小,经营的规模效应有所局限。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培育发展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一,改变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新增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从而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比重,使之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市场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流转。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逐步形成农民土地向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实现按户连片经营,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

第三,加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信用合作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不是为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提供服务,也不是为某家或某几家农户提供服务,而是为整个体系内部所有农户的农产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在农村层面整合成一个大的农业协会,从根本上增强服务“三农”的农业技术供给、流通服务供给和金融服务供给。

(三)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的供给质量

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随着农产品的消费范围不断拓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因此,针对安徽一些地方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情况,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源头控制,特别是把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降到最低,减轻农药、化肥的投入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关监管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安全的,严格禁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品牌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构建形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按照安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总体情况,优化培育农业种植和养殖品种,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加工,不断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

(四)扩大饲草植物的种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扩大饲草植物的种植,首先要优化农业种植面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由于安徽土地资源、草地资源总量大,可利用的饲料资源种类多,因此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的余地相对较大。稳粮,就是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全省口粮的绝对安全,在缩减玉米等种植面积的同时注意稳定粮食总产量,防止粮食总产量出现大幅下降。优经,就是优化经济作物的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根据安徽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经济作物的种植。扩饲,就是扩大饲草作物的耕作面积和种植比重,重点发展青饲料等饲料作物和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新增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的供给,培育形成具备安徽本地特点的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实践表明,畜牧业在农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决定了一国或一个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扩大饲草植物的种植,在重视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安徽紧邻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畜产品运输距离短,优质畜产品需求量大。安徽畜牧业发展不仅应充分利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畜产品的畅销优势不断扩大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而且还需要加大畜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形成安徽省畜牧业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05)[2017-10-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568.htm.

[2]安徽省农委.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2017年工作安排[EB/OL].(2017-01-13)[2017-10-05].http://www.ahny.gov.cn/xxgk/detail.asp?id=10399.

[3]郑言,吴红林,李锦斌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N].安徽日报,2018-01-03(1).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许经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学习论坛,2016,(6).

[7]安徽省粮食局.牛向阳同志在2017年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2017-01-13)[2017-10-05].http://www.ahls.gov.cn/content/detail/58942efc7f8b9a293f803e9e.html.

[8]安徽省农委.安徽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EB/OL].(2016-09-01)[2017-10-05].http://www.ahny.gov.cn/xxgk/detail.asp?id=9491.

猜你喜欢

结构性安徽供给
《安徽记事》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