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3-15苏佳鉴
苏佳鉴,刘 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脑卒中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出现破裂,或由于受到血管阻塞,而导致血液无法顺利流入大脑当中,导致大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一种脑组织损伤疾病,其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脑卒中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护理作为目前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随着近年来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的不断完善,神经康复护理逐渐引起了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将其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2]。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11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不同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医院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3.91±4.3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27±4.85)岁。纳入标准:(1)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2)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脑卒中诊断标准[3];(3)经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4)患者为首次发作,且伴有肢体障碍。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包括改善机体微循环,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简单的行走功能恢复锻炼、营养神经治疗等;研究组给予系统性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因此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伴有焦虑、紧张或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了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同,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其良好的治疗信心。
(2)饮食护理: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营养的均衡摄入,并叮嘱患者多使用水果、蔬菜,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并严格控制患者的脂肪和糖分摄入量,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针对便秘患者可叮嘱其服用麻仁丸或番泻叶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康复功能训练:首先,针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合理摆放患者体位,定期为患者翻身为主,通过活动患者的肌肉,避免患者出现血栓或压疮等并发症。在此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护理,使用吸痰器对患者呼吸道内的杂物进行清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其次,对患者进行中期护理,针对恢复相对较好的患者采取行走训练、平衡训练或爬楼梯训练等,使患者的肌肉功能得以有效恢复。最后,对患者进行晚期训练,通过折纸训练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4)认知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认知功能不同,为患者制定符合认知功能恢复的训练计划,采取定向力训练、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训练以及注意力训练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比如注意力训可以采取下棋、找不同或分析奇偶数的方式,记忆力训练可以要求患者回忆物品摆放顺序,或利用旧照片以及其他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物品刺激患者回忆过往。
(5)语言功能训练:以患者舌部的活动功能和发音肌群的动作训练为主要训练内容,首先训练患者练习简单的发音,如“爸爸”、“妈妈”等,其次引导患者朗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句子,比如生活中的日常用于等,或引导患者学习其比较熟悉的歌曲、小调等,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最后,通过鼓腮、舔舌及吹吸训练等方式,为患者制定语言功能训练计划,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每日定时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为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利用MMSE量表和FMA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MMSE量表共包括30项,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越高,FMA量表共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判定,量表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四个维度,各维度的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MSE和FMA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MMSE和FM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MMSE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MMSE评分FMA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15.62±3.73 30.15±5.42 32.36±4.68 55.12±5.39对照组 15.57±3.89 23.36±5.17 33.02±5.23 45.86±4.77 t 0.537 4.324 0.664 4.697 P 0.464 0.028 0.415 0.030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功能研究组 56 68.29±4.16 65.63±3.98 66.85±3.76 64.21±5.93对照组 56 52.63±2.44 55.62±3.71 54.82±3.99 51.04±3.08 t 4.181 4.768 4.632 4.415 P 0.041 0.029 0.031 0.036
3 讨 论
脑卒中作为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位居我国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同时也是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因素。临床经验表明,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一侧脸部或肢体突然感到无力为主,患者将伴有猝然昏扑或不省人事,部分患者还将伴有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走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4]。根据脑卒中的类型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各种脑卒中的治疗手段均未能在临床中发挥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这也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近年来,随着康复护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使其在临床护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在系统性会模式的积极引导下,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体系,从而针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6]。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如何针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神经康复护理成为了诸多研究学者所重点关注的内容[7]。目前,临床中针对神经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主要以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为主,通过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肢体功能训练指导及言语认知障碍护理等,以此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保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48 h以上,由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体表感觉以及视觉或听觉的减少,因此应当加强对患者患侧的刺激,通过被动练习等方式,提高患者患肢的感知程度,并叮嘱患者及其家属适当刺激患肢,同时也将减轻患肢的痉挛和水肿等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感[8]。待患者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神经康复训练,通过按摩、训练引导等方式,积极引导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运动,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9]。同时,还应当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确保患者的各项躯体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在对不同神经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时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MMSE和FM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MMSE和FMA评分分别为(30.15±5.42)分和(55.12±5.3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性的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主要是因为在实施护理期间,首先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同时针对患者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护理和认知训练护理,在不同训练模式下,使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记忆力、定向力和协调力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MMSE和FMA评分。同时,本研究还针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研究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将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产生的影响不同,采取系统性的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宜广泛应用和推广。
[1]王凤英,王 滔,刘祚燕,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2015,22(7):1308-1310.
[2]隆卫娟,施 玮.综合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4):149-15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4]安晓蕾,郭亮军,李彦梅,等.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5,31(18):2190-2193.
[5]易 玲,邓小玲,彭小琼.责任制康复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7,7(11):254-255.
[6]刘巧儿,曹全英,陈妙玲,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8):79-82.
[7]洪彩霞,郭巧丽,张雪玲.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2):185-187.
[8]李玲霞.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134-135.
[9]李倩云,赖小玲,岑晓婷.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26(12):143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