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高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2018-03-15黄梅春陆小翠
黄梅春,陆小翠
(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600)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一旦产妇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或是出血情况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则会导致产妇出现休克、死亡等危险结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1]。因此,采取简便而有效的方法防治产后出血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剖宫产分娩的高龄产妇应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探讨该方法防治高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剖宫产分娩的220例高龄产妇,排除药物过敏、精神病,严重心肺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其中初产妇37例,经产妇183例,平均产次(1.61±0.25);产妇年龄35~44岁,孕周36+1~42+2周,产前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3~3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前BMI、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给予产妇缩宫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20 U直接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加于0.9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妇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96)0.4 mg,直肠放置,按压20 s,保证吸收。
1.3 观察指标
1.3.1 产后出血量监测:分别观察两组产后2 h和24 h时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采用称重法计算失血量,失血量=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量(g)-接血前敷料干重量(g)/1.05[2]。
1.3.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检测:采用HF-3800血红细胞自动分析仪(海力孚基础医疗公司)检测用药后两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的变化情况。
1.3.3 并发症
根据医师记录的治疗报告,获取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数据。
1.4 产后出血诊断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时超过1000 mL[2]。难治性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1小时产妇产后出血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超过1500 mL,或已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多功能器官衰竭[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24 h内各阶段出血情况比较
产后2 h和产后24 h内总出血量,PPH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难治性PPH发生率无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24 h内各阶段出血情况,PPH发生率比较
2.2 用药后Hb和HCT变化情况比较
用药后,产妇Hb和HCT降幅数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用药后Hb和HCT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产妇用药后Hb和HCT变化情况对比(±s)
观察组 110 5.27±0.58 1.57±0.35对照组 110 9.33±0.92 4.25±0.51 t 27.685 32.132 P 0.000 0.000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45%(6/110),其中轻微寒颤3例,恶心2例,术后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4%(4/110),其中轻微寒颤2例,恶心1例,术后感染1例。组间数据比较(x2=0.419,P=0.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后出血导致的产妇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产后出血仍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2]。有研究报道,在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90%[4-5]。分娩期产妇多在胎儿娩出后15分钟内娩出胎盘,在这一过程中子宫壁血窦开放而出血,通常机体可借助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使胎盘剥离面迅速缩小,同时,其周围的螺旋动脉得到生理性结扎,血窦关闭,出血控制。然而一旦产妇存在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产程延长体力消耗过多、宫腔感染、子宫肌壁损伤(剖宫产史、产次过多等)、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肌纤维变性等)、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等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时,则会引发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高龄产妇由于受年龄因素影响,其各方面生理机能均处于下降状态,相对容易发生上述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相关情况。随着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高龄产妇呈现增多的趋势,该高危妊娠因素已成为妇产科医师亟需应对的挑战。
产后出血的处理以对症治疗、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控感染为原则[2-4]。缩宫素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产后出血防治药物,属多肽类激素,当其进入人体内部后可有效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提高子宫内压力,促使宫腔血管加速闭合,以此达到预期止血目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受缩宫素半衰期较短和受体数量因素影响,通常需要通过反复给药才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一旦缩宫素使用过量,则极易导致子宫强直性和痉挛性收缩,引发产妇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无益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和顺利哺乳[6]。米索前列醇作为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衍生物,可有效促进机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增加子宫张力,同时压迫子宫壁血管,减少管腔内血流量,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从而改善产妇产后出血状况。唐晓琳等[1]研究报道,缩宫素在临床应用中尽管具有起效快、可有效提高机体子宫收缩力、防范产后出血的良好功效,然而其半衰期仅10~15 min,且易受个体敏感性、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波动影响,导致药效减退较快,预后效果有限。而米索前列醇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类药物,可通过直肠直接给药,充分与直肠粘膜接触,促进血管快速吸收,并在血运系统作用下加速血窦闭合,达到预期止血效果,同时,其作用效果不受机体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个体敏感性相对较弱,具有吸收性好、起效迅速、持续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止血效果好的优点。另有研究发现,采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能够减少产妇用药后Hb和HCT降幅水平,确保血红蛋白水平平稳,同时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在短期内发挥良好的止血效用,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7]。与上述报道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及PPH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防控效果更加理想。用药后观察组产妇Hb和HCT降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产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水平更加稳定。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45%,对照组为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可有效加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保持产妇血红蛋白水平稳定,安全性可靠,使用方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1] 唐晓琳,高媛琴.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9):625-626.
[2] 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1-213.
[3] 章小维,杨慧霞,周 敏.严重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和结局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5):415-417.
[4] 罗金萍,车淑梅,王晨艳.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9):1093-1094.
[5] 巩学业,张文娟,齐丽丽.产时应用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附358例)[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8):662-663.
[6] 陈玉萍.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19(3):179-181.
[7] 王英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在产后出血防治中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6):7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