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胡焕庸线”的设想

2018-03-15樊宝敏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1期
关键词:沙漠森林生态

◎樊宝敏

千方百计改善“胡焕庸线”西部地区的森林、水源等生态条件,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是破解“胡焕庸线”的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基于这种认识,深入思考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胡焕庸线”怎么破的问题,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实施“森林中国”战略

破解“胡焕庸线”乃长久大计,非一朝一夕之功。从长期来看,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关键之处不在本地而在东南半壁。我国生态变迁的历史表明,东南半壁的森林和湿地,对于西北半壁的降水具有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森林、湿地具有蒸发水分的强大作用,且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就全国而言,森林厚度每变化1毫米,则影响降水变化约37毫米。相当于每增加92.2亿立方米蓄积量的森林(或10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能增加3537亿立方米降水量(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黄河年入海径流量的6.1倍)。所以,要想增加西北半壁的降水,必须尽可能在东南半壁大规模建造森林和湿地。

建成森林国家是破解“胡焕庸线”的根本举措。我国目前加快建设森林国家的条件已趋于成熟,其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建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森林厚度达到3毫米世界平均水平(即森林蓄积280亿立方米)的森林国家。今后,建议根据国家战略总体要求,制定各省、市和县“十三五”和未来时期的森林发展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奖惩制度。同时,加大东南半壁退耕还林力度,适度扩大粮食进口,通过东南育林,促进西北降水,打好森林国家建设的持久战。

未来18年(2018-2035年),加快实施“三带多点”森林生态工程。森林建设的重点应放在“胡焕庸线”、黄河、长江两侧各100公里的“三带”以及各大城市“多点”的森林生态建设上。这些地区多属于生态脆弱且人口和城市密集地区,目前森林资源相对稀少,发展潜力巨大。建议协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森林与湿地相结合的生态体系。注重营造乡土针阔叶树种混生的近自然森林。进一步强化林地湿地保护,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差异化提高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调动林业主体经营森林和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同时,继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给广大市民提供生态福利。在缺水地区,大力推广城市生态林中水灌溉、集雨节水技术,以林净水、以水养林,形成林茂水清的城市生态美景。

实施“东水西调”工程

西北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导致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罗布泊湖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历史时期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向罗布泊注水,对于维护当地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考虑采用“虹吸”的原理建设输水管道,从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或者其他河流,远距离跨区域调水,优先向罗布泊注水。这项工程可循序开展,有计划地使其保持一定的水面或水位,逐步扩大水域面积。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是一条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西部调水路线。“红旗河”工程全程6188公里,是一条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调水环线。工程建成后将一举改变我国生态格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一条大动脉。

实施“西部粮仓”战略

以引水工程为基础,重点选择在新疆、甘肃等沙漠地区,综合运用节水灌溉、沙粒粘合等技术,实施沙漠变良田行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粮食生产基地。一方面,这是“东水西调”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一做法可减轻东南半壁粮食生产的压力,腾出大量空间开展植树造林。

在西北地区想尽千方百计,大规模造林育林,发展葡萄、枣、核桃等果树经济林,发展胡杨、沙柳等沙生植被,做足“绿”文章,改善气候条件和人居条件,解决我国西北少林缺绿问题。

■ 彩凤知音 董年龙/摄

启动“沙漠城市”建设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集中力量在自然条件最严酷的地方建设规模适度的“沙漠城1号”。这是新时代向沙漠进军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有利于形成与沙漠城市建设相关的节水、建筑、交通、能源和生态等技术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在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建议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通过优惠政策和条件改善,打造宜居环境和就业环境,吸引人口和人才,逐步解决西北地区城少人稀问题。将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还可以规划沙漠城2号、3号等。

开展“东人西迁”移民行动

为了破解“胡焕庸线”,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从华北、中原等人口稠密省份,向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开展以乡镇或村庄为整体单元的跨区域移民,优化“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配置。既把迁入地建设成生态和谐宜居的新城镇、新绿洲,也将迁出地建设成大森林和大湿地,增加两地森林湿地,改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建设面积可按每人50平方米标准执行。在云南等山地省份则实施新一轮大范围退耕还林还湿,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开展生态移民,让居住在高山上生活贫困的老百姓逐步搬迁到条件好的城镇安居。同时,政府帮助拓展更广泛的森林经营、林下经济等绿色就业岗位,推动各地森林食品药品、林产加工、森林游憩和森林疗养等产业发展,挖掘释放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文化需求。

建设“森林步道”旅游项目

国家森林步道途经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是中华民族的地理地标、生态地标和文化地标。在中西部地区,加快规划和建设国家级森林步道体系,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满足城乡居民在森林中开展徒步、骑行、拓展和登山等健身活动的需要,提升森林旅游质量,有利于增强民族融合、文化交融,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议主要着眼于“胡焕庸线”西部地区规划和建设多条国家级森林步道,形成森林游憩体系。近期可重点打造 “胡焕庸线:爱辉-腾冲”国家森林步道;“丝绸之路:环塔里木盆地”国家森林步道;“丝绸之路:北京-新疆”国家森林步道。

六个工程互相联系、互为因果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上述六项举措不是相互孤立、没有主次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系统工程。

“森林中国”战略作为以东南半壁为主的植树育林工程,不仅自身能够发挥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是“东水西调”工程的基础。东南半壁的森林通过蒸散和季风的协同作用,源源不断地为以“三江源”为代表的中华水塔以及青藏高原区域补给充足降水,使大量的东水西调成为可能。否则,东水西调将无水可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方面的工程又共同构成“西部粮仓”战略的根基。西部只有具备了充沛的水源,“沙漠城市”建设、“东人西迁”计划以及“森林步道”建设等一系列设想,才会成为现实。

实施以新疆为主的“西部粮仓”和“沙漠城市”建设,可以为东部地区实施大范围的“森林中国”战略之退耕还林、大规模的“东人西迁”提供粮食保障、宜居的生产生活场所和多形式的就业途径。

把破解“胡焕庸线”这涉及国家东部、中部和西部多地区、多部门的工程和举措结合起来,简要地说就是“东部种树、西部种谷”“东水西调、以水引人”“东人西迁,西粮东运”,东西互补,各展其长,多方协同,国家富强。

猜你喜欢

沙漠森林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