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2018-03-14韩婷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谣

韩婷婷

摘 要:“文革”结束以后,反映“左倾”思想,反思“左倾”错误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大多数都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被掩盖,其主要原因都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单一,政治色彩太浓,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是为数不多直至今日还被评论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作品,除过作品中所表达的反思历史的深刻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作者还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湘南山镇的民俗风情画,生动地刻画出芙蓉镇这个小小世界里的风云变幻,使作品有了更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这里就作品中所描写的湘南的风景民俗做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芙蓉镇》 民俗风情 民谣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自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以来,受到读者及评论者的热烈反馈,是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其知名度除受谢晋改编为电影《芙蓉镇》带来的巨大影响外,和其小说本身的思想深度、艺术构思、结构安排不无关系。反映农村极“左”路线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芙蓉镇》,是一部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在地方环境刻画、方言俚语的书写、民间歌谣的传唱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描写,将当时南国乡村的风土人情、时代风云、历史变迁等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古华自己在《芙蓉镇·后记》中,也就创作意图谈道:“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文学要求。就我来说,面对着这种新的文学要求,既有重新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问题,也有艺术素养、表现手段的问题。于是我探索着,尝试着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一部作品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①这也是《芙蓉镇》受到评论界关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隽美的山乡风俗画

小说以古朴的青石板街开头,用极富生活色彩和情调的笔触,将芙蓉镇的过去和现在娓娓道来,极其生动地再现了芙蓉镇的生活场景,如一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正如美国小说赫姆林·加兰在《破碎的偶像》中阐释的那样,“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的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2}。鲁迅也认为,“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③。这是鲁迅先生对绘画的意见,但个人觉得,这建议放在文学作品中亦适用。

在小说开头,作者就描写了在三省交界的峡谷里,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芙蓉镇。一溪一河围绕着村子,溪水里种满了片片木芙蓉,且湖里养满了鱼,种了莲藕,花开时节,处处飘香,荷叶采摘下来可以给脚夫包饭,给孩子当遮阳帽。青石板街的人们生活惬意,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年轻夫妇间打情骂俏的趣闻,是一街的笑料。“不是逢汗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山风吹过,但见通街上‘万国旗纷纷扬扬,红红绿绿,五花八门。再加上悬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红辣椒,束束金黄色的苞谷种,个个白黑泛青的葫芦瓜,形成两条颜色富丽的夹街彩带……人在下边过,鸡在下边啼,猫狗在下边梭窜,别有一种风情,另成一番景象。”④到了逢圩的日子呢,芙蓉镇就是个万人集市,各式小商小贩充斥街头,物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猪行牛市,蔬菜果品,香菇木耳,懒蛇活猴,海参洋布,日用百货,饮食小摊……满坪满街人成河,嗡嗡嘤嘤,万头攒动。若是站在后山坡上看下去,睛天是一片头巾、花帕、草帽,雨天是一片斗篷、纸伞、布伞,人们不像是在地上行走,倒像汇流浮游在一座湖泊上”⑤。这样的景物让读者向往,古华像一位绘画能手,用一支墨笔绘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匠心独运,将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景物中,绘景、抒情浑然一体,勾画了芙蓉镇古朴、隽永的山乡风俗。

当然,乡风民俗有好的、令人称羡的,就有坏的、令人嫌恶的。那个年代里,人们吃上了大食堂,过上了喝青菜汤的苦日子。“马瘦毛长,人瘦面黄。国家和百姓都得了水肿病。”⑥万人集市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且“明赌暗娼,神拳点打,摸爬拐骗却风行一时……”⑦给人民带來巨大的灾难,让人痛心疾首。但是这样的风俗描写在文章中也不显得突兀,将生动的风俗画和严峻的时代场景放置一起,更能触动读者的心房。

淳朴和善良在这样的乡风民俗里是生长在人的心里的,即使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这样的淳朴和善良也在人们之间悄悄流淌。在谷燕山醉酒躺在雪地里咒骂李国香的晚上,他也没有被冻死,而是被人悄悄送回了宿舍;在胡玉音和秦书田结婚申请被退回,并被李国香报复恶意整治的时候,许多人在背地里偷偷地流眼泪;即使在胡玉音因申请结婚被判刑产子的时候,也还是有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婆婆“偷偷地来看了看投生在苦难里的崽娃,留下点熟鸡子什么的”⑧。善良是不会因时代的黑暗而丧失的,它可能会隐蔽,但不会消失,这也是古华这部作品里的风俗描写给读者除美感之外的最重要的感受。

除了让人沉迷的优美环境外,作者还给我们讲述了湘南的民俗节日以及浓浓乡情。青梅竹马的恋人、芙蓉河上的摆渡人、青年男女表达爱慕的山歌对唱,以及那悠悠的民调,都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想起《边城》中所勾画的那个“希腊小庙”,被作者描绘得绘声绘色,好像置身其中一样,令人神往。

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写乡俗而写乡俗,就像作者所说的“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这才是作者的最终意图。为了避免陷入赤裸裸地对“左倾”思想的控诉,流于教条化、政治化,所以作者才在一开头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将小镇的风土人情讲述出来,并在介绍山川风物的过程中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芙蓉姐子”以及与之串联的各色人等,镇支书兼干哥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右倾分子“秦癫子”、丈夫黎桂桂、“运动根子”王秋赦,国营食堂经理李国香,等等,将人物性格、环境背景融为一体,拉开小说的序幕。而且《芙蓉镇》中对风俗民情的描写散落在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里和行文的字里行间中,而不是像有些文学作品集中在开头。《芙蓉镇》中将风俗民情,作为背景穿插在作品里,既不显得繁琐,又不反客为主,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反思“左倾”错误的小说到现在还光彩不减的原因。所以风俗民情绝不是作品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品,而是反映当时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endprint

二、山土气息的方言俚语

如果说内容是构成一篇文章的肉身,那么语言就是贯穿文章的血液。“古华对语言有很强的感性体悟与传达能力……借助方言的原生态性,古华以方言为血脉的语言复苏了语词的灵活性、人间性及个体性”⑨。在《芙蓉镇》这部小说里,古华巧妙地以湘南的方言入文,使文章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山乡气息,“减少语言在由方言向共同语过渡之中所损耗掉的客观生活原生态因子,使语言保持着一种鲜活的状态”⑩,使人物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凸显人物个性,更生动地显示出地域性,但又不至于太偏僻而给人一种生涩难懂的感觉,是方言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小说中,用方言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特点的例子很多。如小说中描写摆米豆腐摊子的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她对所有的主顾一视同仁,“再来一碗?添勺汤打口干?”{11}把“芙蓉姐子”对主顾的热情道了出来。还有一些熟客总去她的米豆腐摊子,会和她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胡玉音回应道:“下锅就熟。长嘴刮舌你媳妇大约又有两天没有喊你跪床脚、扯你的大耳朵了!”{12}虽也有咒骂,但并没有恶意。胡玉音在经过自己和丈夫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地盖起一座新房后,却被工作组组长李国香盯上,当她感到灾星就要上门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出神地想:“唉,要是一家两口人都是虱婆子胆,老鼠见了猫一样,岂不只能各人备下一根索,去寻短路?”{13}“打口干”“长嘴刮舌”“跪床脚”“扯耳朵”“两口人”“虱婆子胆”“索”“寻短路”,这些字词都是乡民的日常用语,从小说中的人物口中说出,也不会有违和感,不像普通话那样从乡下人口中说出来会让人觉得别扭,好像“马鞍套在驴背上”,而方言的运用就会让人觉得亲切、舒服,生动地再现了胡玉音外柔内刚、有主见、有头脑、做生意热情但又不出格,恰到好处的性格特征。

又如小说中对镇支书黎满庚的爱人“无爪辣”这个人物形象,也基本都是通过她和黎满庚的几次对话和吵架塑造出来的。“无爪辣”样子鲁,穿衣处事好像一个男人的做派,干活还特别有力气,能吃苦,但却又有着一般女人的妒意,对丈夫之前的恋人,后来的干妹子胡玉音,有一种本能的敌对。当“左倾”运动扩大化开始的时候,胡玉音因被工作组盯上,把剩余的一千五百块钱交给“干哥”黎满庚替她保管,“无爪辣”知道后与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好哇! 这屋里要发灾倒灶啦! 白虎星找上门来啦! 没心肝的,打炮子的,我这样待你,你的魂还是叫那妖精摄去了哇!啊,啊,啊——”“好好生生的,你嚎什么丧?你有屁放不得,不自重的贱娘们!”黎满庚也光火了,大声呵斥“无爪辣”。“好好生生!好好生生!我都戴了绿帽子、当乌龟婆啦!看我明天不去找着那个骚婊子拼了这条性命!”“无爪辣”又哭又骂。“你到底闭嘴不闭嘴?混账东西!和你打个商量,这天就塌下来啦,死人倒灶啦!”{14}仅仅是夫妻之间的争吵,古华却把它写得栩栩如生,让一个没有文化,但是感到自己的婚姻受到威胁而无所顾忌地跳出来大闹的农村“泼妇”活脱脱地出现在了读者眼前。“发灾倒灶”“白虎星”“戴绿帽子”“打炮子”“乌龟婆”这些词语都是湘南地区农村妇女撒泼骂人的惯用语,而这些词语从“无爪辣”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地口中说出,极尽自然,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无爪辣”的泼辣、得理不饶人,醋意十足的个性特征,让读者看了也觉得酣畅淋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也不例外,用得好能更好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保持生活的本真,用得不好便会妨碍文章语言的流畅,让文学作品的美感降低,妨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无疑,古华在《芙蓉镇》这部小说中方言的使用是成功的,不论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对场景的描绘都是增光添彩的。更重要的是,方言的使用使民俗风情的展览图更生动和富于灵气。

三、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谣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曲调,是对民间生活的生动再现,也是體现民族性格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说来,民歌都取材于地方环境或风俗,幽默风趣。“民歌融汇着丰厚无比的文化内涵”{15},在《芙蓉镇》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有意“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中,对当地的歌谣《喜歌堂》的描写可谓是贯穿作品的始终。《喜歌堂》是湖南南部地区由来已久极具代表性的伴嫁哭嫁歌,其唱词丰富,既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控诉,也有待嫁女儿出嫁前对父母家庭的不舍,还包含了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未知和恐惧,是表现当地生活面貌的“活化石”。

在小说中,《喜歌堂》在结构上首先是不可或缺的,起着贯穿全篇的作用。一开始,它出现在“芙蓉姐子”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成亲的典礼上,由胡玉音作为主角,且哭且歌,办了一场盛大的民歌晚会,开启了以胡玉音为主角的小说叙事。后来,胡玉音和秦书田两个同病相怜的落难人,在共患难的日子里生出了爱的火花,《喜歌堂》是他们爱的见证。他们在黑夜的婚礼上对唱《喜歌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喜。在他们被李国香、王秋赦报复,投入监狱的时候,喜歌是激励他们活下去的勇气。“石头打散同林鸟,强人扭断连环扣,爷娘拆散好姻缘,郎心挂在妹心头”,他们借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表达了对阻碍他们婚姻的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的愤恨,以及给他们心灵上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秦书田在入狱前为胡玉音唱喜歌,“你是聪明的姐、你是聪明的姐啊”{16},既然是聪明的姐,“为什么要作践自己?为什么不活下去?世界不只是一个芙蓉镇”{17}。鼓励胡玉音要坚强地活下去,相信黑暗总会过去,他们也定能迎来新的生活。

像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在讲到胡玉音和青梅竹马的黎满庚互相中意的时候,满庚唱道:“那山妹子生得乖,你敢扯笋就过来,红绸帕子把你盖,花花轿子把你抬!”胡玉音心里想:“缺德少教的,看你日后花花轿子来不来抬……”{18}把男女之间的爱慕和对情人的渴盼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又喜又爱。还有像秦书田和胡玉音婚礼的晚上,秦书田为胡玉音唱的诙谐的《轿夫歌》:“新娘子,哭什么? 我们抬轿你坐着,眼睛给你当灯笼,肩膀给你当凳坐。”{19}虽是应景,但也表现出了对生活的勇气,给人一种积极的力量。

歌谣的融入,不仅在结构上将文章串联起来,而且使小说读起来更欢快,更通俗,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赞赏。

四、结语

描写和反思“左倾”错误的作品太多,但是经过岁月的淘洗,能留下来并且到今天仍有如此大影响力的《芙蓉镇》,除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巧的结构安排外,风俗的渗入和其成功的描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把地域文化带给广大读者,是古华的一大成功,也为以后的作家写作提供了一次成功的经验。

①④⑤⑥⑦⑧{11}{12}{13}{14}{16}{17}{18}{19} 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页,第2页,第2页,第3页,第3页,第179页,第4页,第5页,第71页,第76页,第143页,第143页,第13页,第154页。

② 〔美〕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刘保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页。

⑨ 杨晶:《古华和他的语言世界——长篇小说〈芙蓉镇〉新解》,《名作欣赏》2011年第7期。

⑩ 田中阳:《论方言在当代小说中的修辞功能》,《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7期。

{15} 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参考文献:

[1] 古华.芙蓉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3] 胡光凡.写出色彩来 写出情调来——评古华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1982(10).

[4] 彦敏.论芙蓉镇[J].文艺争鸣,20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民谣
呼和浩特市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研究
民谣
广西巴马赐福湖旅游区养心度假小镇开发研究
节序词浅谈
民谣进入幼儿生活的有益探索
何为民谣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电视剧《三国》中的酒韵与民俗风情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