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移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2018-03-14沈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方式中国式

沈杰

摘 要: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的新作《藤校逐梦》通过聚焦华人新移民家庭孩子的大学教育,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留存的痼弊。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反思。透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理性的剖析,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来说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将子女送到国外,希望他们在世界顶尖名校中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可惜的是,虽然华人留学生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的空间转移,但家长们“中国式”的教育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其中的大多数甚至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在新移民家庭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此,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从2009年的《破茧》到2017年的《藤校逐梦》{1},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们始终坚持充分利用距离提供的新视野{2},客观、全面地观察中国教育,并用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新作《藤校逐梦》,更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说叙事,阐述了作者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弊端的若干思考。而透过他们理性的剖析,想要觉醒的父母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一、“读书只为稻粱谋”

在中国古代,上自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都信奉“学而优则仕”。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一直盘踞在国人的脑海中,到了新世纪,它又突出地表现为“读书只为稻粱谋”。

小说中,当小主人公琳达和文森面临大学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刘家和潘家的父母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了名校的热门专业上。他们坚信“常春藤”“经济管理”“医学预科”就是好工作、高收入的保障。因此,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如何,家长们一致要求自己的孩子以此为终极目标。换而言之,他们传递给下一代的讯息是“读书只为稻粱谋”。显然,这种教育目的的设定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回报,它诱导青年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鼓励他们一味追求名利。

在作品里,苏珊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作为女高才生,她读北大的本科、攻清华的硕士,后又获哈佛的博士、斯坦福的博士后,主攻的还是受人追捧的专业。毕业后,苏珊又顺利地进入待遇优渥的银行工作。一路走来,可谓春风得意。诚然,在周遭的人看来,苏珊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她漂亮、富有、高学历,又是银行的高管,堪称莘莘学子的榜样。但他们不知道苏珊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误以为好的收入等同于幸福的人生。据苏珊回忆,她是在父母专横的控制下长大的,“习惯了压抑,学会了服从”。渐渐地,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违背大人的意愿。她日益孤僻自傲,变得敏感、任性、多疑,难以与人和睦共处。“为了生存,为了对得起一份还不错的工资”,她每天都不得不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中煎熬。有时候,她难受,很绝望,甚至想死。于是,她变相地报复双亲,不给他们任何资助,结果,她在一场恋爱游戏中自杀身亡。

前车覆,后车戒。作者借苏珊的案例为尚在迷途的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他们用血淋淋的教训具象地证明了“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误性。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匠心独具地安排刘韬从与建筑工人、义工的共事中获得启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应主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考虑自己的人生,考虑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这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真正的意义。要知道,“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3},由此而来的幸福感远比金钱更宝贵。

二、“我都是为了你好”

在中国传统中,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非常认同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诗经·小雅·蓼莪》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也说:“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太上老君說报父母恩重经》还说:“夫人生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父母恩重,昊天罔极。”应该说,这份自然生发的爱足以感动天地,但当它被冠以“恩”的名义,其中的意义就变味了。父母说因为他们爱孩子,做什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他们永远是对的。就这样,从古至今,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逻辑错误就被堂而皇之地掩盖了。

就像小说中,为了追逐名校的梦想,刘家和潘家的所有人都生活得非常艰苦。以刘家的母亲为例,正是基于早年贫穷和后来失业的教训,辛洁才想方设法地帮助一双儿女求学谋业。即使要与丈夫长期分居,她也无怨无悔,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事必躬亲,试图牺牲自我换取孩子们的未来。这位平日里甘愿做牛做马的母亲,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主宰了史蒂文和琳达兄妹俩的命运。

譬如,辛洁软硬兼施地阻止琳达报考电影学院,无非是担心女儿将来找不到高收入的好工作。但金玉满堂的享乐真的是琳达想要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对比琳达研读经济管理与影视表演专业时的状态,不难发现前后的差异甚是悬殊。从无精打采地修习学分,到积极探索剧本的创作技巧,乃至为了拍片,不断往返于雪城和曼哈顿之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姑娘导演的《纽约故事》获得了全美年度大学生奥斯卡影视大赛的最佳剧情类原创剧本奖。她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天赋,也掷地有声地告诉母亲辛洁:真正的成就来自于充实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评价。

坦白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辛洁无私的奉献确实令人感动。但过度的牺牲,既不能使自己感觉幸福,又会给身边的人施加压力。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之为“高压型控制”,属于隐形(情感)暴力的一种。{4}她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使孩子无力反抗。我们知道由始至终进名校只是辛洁的一厢情愿,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做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在择校的当口,子女们之所以听从她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层面的妥协。她所谓现实的考量,归根到底其实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及安全感的缺失:自己没能上名校的遗憾化为美好的寄托,希望遂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高额学贷压得她透不过气,又急需物质的慰藉。实际上,怎么做才是为孩子们的未来好,家长还得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

三、父母威权的弊端

在中国,亲权很重是共识。恩威、名分、天经、地义,赋予父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对于子女,他们的意愿决定了一切。通常的情况是:如果长辈说话,当然无所不可;晚辈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比如小说中,琳达和文森就遇到过同一个问题:都没有自己选择未来的自由和权利。琳达的母亲在美国,文森的父亲在中国,却一样拥有绝对的威严。“支配着他们一切的这种观念并不根植在美利坚的土地上,它强势地存在于一个无形的世界里,存在于几乎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存在于华人孩子的父母的血脉中。”

现在,我们不妨以文森的经历作为分析该问题的切入口。作为低龄化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正当他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同龄人陪伴的时候,却被强行投放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把小男孩逼到了墙角,繁重的大学功课与父母过高的期望又给他平添了双重的压力。能够努力做的,文森都做了。可是,因个人学习能力有限,确实难以完成父母下达的考取医学院的指令。他在琳达的劝说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双亲坦露心事,希冀换来父母的理解。可是,潘晨毫不妥协,惠萍也爱莫能助。他们想当然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儿子,还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搪塞,又借卖房子攒学费的事相劝。恩威并施的做法使文森日渐自卑,他不得不退缩到全封闭的硬壳里,以便让自己变得安全。可是,纵使文森竭尽全力,学业成绩依旧每况愈下。焦躁不安且失眠忧郁的他开始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后来还染上了毒瘾,闹到众叛亲离要自杀的境地。回顾整个过程,潘家的父母难辞其咎。他们始终都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支配着文森的生活。“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5}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诚如纪伯伦在《先知的灵光——孩子》中所说:“他们是藉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从属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6}所以,家长必须真正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又或许,长辈们是不忍心看到晚辈们有太大的生存压力,总希望力所能及地替孩子们多做一点事情,结果肆无忌惮地干预他们的选择。然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走得太平顺,未必是好事。反倒是偶尔受挫,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将来方能站得稳,立得住。

综上所述,《藤校逐梦》通过再现华人新移民家庭追逐“名校梦”的辛酸历程,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正在觉醒之路上的父母要先以幼者為本位,充分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切忌“一厢情愿地为孩子预设一个发展模式”{7}。要知道,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卢梭语),即避免过度干预,争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指导他们养成“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8}。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应当克服虚荣攀比的心理,切实地分析子女的能力,协助孩子找到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请他们为自己所有,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人。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会在成长中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1} 黄宗之、朱雪梅:《藤校逐梦》,原载《小说月报·原创版长篇小说专号》(贺岁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2} 江少川:《移民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发生——黄宗之、朱雪梅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3} 马彩红:《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4} 张畅:《有一种暴力叫“我都是为了你好”》,《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7月28日。

{5}{8}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第139页。

{6} 〔黎巴嫩〕哈利勒·纪伯伦:《先知的灵光——孩子》,《先知·沙与沫》,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7} 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科教文汇》2006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教育方式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另类行为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