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2018-03-14蔺明珠
蔺明珠
内容摘要: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学习时不仅要接触它的语言文字,而且要接受它的观点和感情。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兴趣 评价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含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領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二.营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之所以能千古传唱,就在于琵琶女的琴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使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而这两句感慨,激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共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像《琵琶行》这样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在选择配乐朗诵上,精选了焦晃老师的配乐朗诵,其背景音乐听起来既有点凄凉又有点怪异,节奏回环往复,易于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浮想联翩,眼前不由浮现出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及崎岖险阻的蜀道。正是借助于音乐,才渲染出蜀道惊险的气氛,才使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不可抑制。
三.要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四.课堂评价要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让学生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我们老师在总结时可以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们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而且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
总之,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学习时不仅要接触它的语言文字,而且要接受它的观点和感情。选人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