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女大学生创业困局探析
2018-03-14许艳丽王岚
许艳丽 王岚
摘要:中国正在从效率驱动型国家向创新驱动型国家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女性创业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是潜在的女性创业者和未来的女企业家。但是,中国女大学生却面临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的困局。本文分析了该困局的现实表现,基于创业过程理论揭示了困局产生的阶段性和累积性原因,在众创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破解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众创时代;女大学生;创业过程;创业阻力
一、面临困局:众创时代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的矛盾现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必须把创新创业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正在从效率驱动型国家向创新驱动型国家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1]“十三五”规划要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2]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3]众创时代的来临,不仅实现了从少数精英创造大众化产品向大众创造小众化产品的转型,而且使草根大众可以主导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更让全社会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自由发挥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创业者是有效需求的创造者、新兴产业和市场的开拓者、科技进步的主导者。女性创业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4],在创新型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效能。《全国妇联关于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要求提升妇女创业创新能力,引领广大妇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投身创业的新实践。[5]女大学生创业者是年轻一代女企业家的典型代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意愿的群体,她们有着年轻一代女企业家的理想和激情,对创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6]女大学生创业为创业领域带来了新动力,对我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众创时代的创业生态环境也为女大學生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调查发现,在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采取创业行动。数据显示,超过60%的女大学生有过创业意愿,但却仅有1.4%的女大学生正在尝试创业[7],很少有女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生涯选择,形成了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的矛盾现象①。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激励更多女大学生成为创业者,释放年轻一代女性创业的巨大能量,不仅是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更是经济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分析困局:基于创业过程理论的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的原因
创业过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组事件和活动。美国创业过程理论研究者罗伯特·A·巴隆(Robert A.Baron)指出,将创业看作一个随着时间展开并经历若干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的过程,是有用且准确的。[8]这不仅有助于创业者将创业视为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也使创业者更加明确将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企业时必须从事的关键活动。
尽管创业过程不能截然分开,有时还同时发生,但创业过程理论研究者认为创业者建立一个新企业大致遵循几个基本阶段。2005年,罗伯特·A·巴隆(Robert A.Baron)和斯科特·A·谢恩(Scott A.Shane)在《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Entrepreneurship: A Process Perspective)一书中提出了经典的创业过程理论,明确将创业过程分为机会的识别、决定继续并整合所需资源、开办一个新企业、成功发展企业和收获回报五个阶段。[9]由于最后的收获回报阶段属于创业者的退出阶段,不属于早期创业活动研究的范围,因此本文将创业过程确定为机会识别、决定继续并整合所需资源、实际创建新企业和成功发展企业四个阶段,并以此为框架分析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产生的原因。
(一)女大学生创业过程阻力的阶段性分析
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实际的和潜在的障碍,形成创业阻力,影响创业决策。女大学生的创业过程遵循基本的创业阶段,但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创业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机会识别的阻力
创业活动的显著特点是机会导向。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机会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开端,决定着创业行业选择与未来企业发展。由于男女创业者的创业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创业机会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大多数女性创业者在服务业领域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创业行业较为集中。[10]数据显示,在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行业分布中,仅服务业领域就占49.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28.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0%,住宿和餐饮业占10.6%[11]。这使女性创业者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受到较大限制。
与传统女性创业者相比,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她们掌握了科技研发的知识与能力,创新能力较强,虽然大部分仍选择在服务业领域创业,但她们却尝试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中识别创业机会。例如,动漫、影视、广告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女大学生青睐。但是,女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阻力依然存在。由于她们缺少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奋斗经历[12],还未掌握在市场中发现机会的技巧,因此很难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商业化,难以在市场需求与所学知识、技术间创造联系,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中抓住创业机会较为困难。
2.决定继续并整合所需资源的阻力
美国创业研究者斯科特·谢恩(Scott Shane)、爱德温·A·洛克(Edwin A.Locke)和克里斯多夫·J·科林斯(Christopher J.Collins)指出,创业过程产生的原因是特定个体作出了创业决策并采取行动。[13]在做出继续创业的决策后,创业者会发现资源是创业的必要支持,在识别出有价值的商机后,必须获取并整合创业资源。女大学生在整合所需资源时遇到了较大阻力,尤其是在创建团队和创业融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创建团队阻力。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团队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创业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其中,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构建、发展和管理是影响创业团队组建的重要因素,也是创业者获取人力资源的基础。在创建创业团队阶段,创业者需要基于社交网络选择创业合作伙伴,与具有同质性社交网络的创业者相比,具有异质性社交网络的创业者的创业率更高,这为女大学生带来较大阻力。第一,女性创业者比男性创业者具有更多同质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她们在确定团队成员时,更倾向于从家人中选择合作伙伴。研究发现,当女性创业者遇到困难时,她们会最先求助于家庭,经过与亲属交谈、讨论后作出决策。[14]但是,女性过度依赖内部资源将导致创业资源同质化严重。[15]。因此,作为女性创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创业者同样不倾向于从外界吸收富有创造力的新鲜力量,这将降低创业资源的异质性,减弱创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第二,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相比于传统的女性创业者,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会利用更加多样化的途径获取社交资源并确定创业团队。例如,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更多社交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结识更多创业合作伙伴等。但是,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女大学生创建团队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创业团队成员间的磨合期延长,女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稳定性不强等方面。[16]为规避该类问题,大部分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在最终确定创业团队时,仍然以家庭和亲友等熟悉的群体为主,创业合作伙伴的范围并没有实质性地扩大,同质性特点依旧十分明显。[17]
另一方面是创业融资阻力。创业融资是创业资源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性创业者,女性创业者融资时要付出更多成本,突出表现在获得外来融资和取得信贷时所遇到的障碍。女性创业者融资时的障碍以性别歧视为主,性别歧视的形式难以被察觉[18],并且在经济体系不发达的地区更为常见[19]。例如,银行经常要求女性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担保和抵押[20],且贷款遭拒的女性创业者也多于男性创业者[21]。融资对女大学生创业同样产生了较大阻力,但却与传统女性创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女性创业者感到在贷款时受到了性别歧视[22],而女大学生创业者感到在贷款时没有受到充分的保护。尽管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创业,但是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融资优惠政策却较为缺乏,几乎没有直接的创业融资优惠条件向女大学生倾斜。以技术创业为例,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技术创业来驱动国家的创新发展,但是为女大学生技术创业提供的创业专项资金几乎没有。这使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在融资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政策的支持与保护,导致女大学生在融资过程中遭受拒绝的情况不断出现,直接阻碍了后续创业阶段的顺利进行。
3.实际开办新企业的阻力
实际开办新企业包括一系列的行为与决策,如新企业的法律形式、新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竞争优势的建立、如何保护创业者的知识产权等。其中,女大学生在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障碍较为突出。成功的创业者认为,任何营销方式都要以顾客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为创新营销方式提供了新思维。例如,微博、微信、微吼等均逐渐成为热门的营销方式。调查数据显示,APP营销逐渐受到青睐,47%的营销机构和企业已经拥有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APP,65%的营销人将要开发APP。[23]同时,绿色营销、整合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有效方式,为创业开辟了新空间。但是在新型营销方式中,女大学生创业者与女性创业者一样,营销决断力较差,容易受女性特有思维和个性的影响,具有女性营销泛思维决策风险[24],在创新营销方式中难以突破。
4.成功发展企业的阻力
尽管从创意到实际创立企业已经代表了创业者创业行为的重大突破,但从整个创业过程来看,这仅是另一个关键阶段的开始——经营新企业并将其发展成一个成长的、盈利的组织。优秀的企业战略是成功發展企业的重要方面,但女大学生创业者在新企业的战略决策时面临较大阻力,这一点与普通的女性创业者相同。相对于男性创业者,女性创业者更容易感知风险,更不愿承受风险。研究发现,女性创业者在成功企业的定位上,更倾向于创建和发展中小型企业[25],对大型企业表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26]。创业企业的规模会直接影响创业收益,创建大型企业需要创业者筹集更多的资金、不断深入挖掘与开拓市场需求,这对创业者的决策能力要求极高,一个错误的决策会为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大部分女性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时选择创建收益较低、员工数较少的中小型规模的企业,以规避创建大型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与女性创业者的风险规避态度相同,女大学生也具有在平稳中发展的战略路径依赖。在创业企业定位时,她们不愿承受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创业风险规避态度强烈,总想将一切风险都避开后再创建新企业,但往往此时已经失去了创业的最佳时机,市场已被其他商家抢占,使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不得不暂时放弃创业,继续寻找下一个创业机会。这直接推迟了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的创业时间,甚至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持续的等待中最终放弃创业。因此,女大学生强烈的风险规避态度是造成新企业成长缓慢的关键阻力,导致女大学生创业活动指数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女大学生创业过程阻力的累积性分析
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各阶段的创业阻力会对创业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随着创业时间的推移,女大学生逐渐经历四个关键的创业阶段,同时各创业阶段的创业阻力逐渐叠加,造成创业过程阻力的累积。受各阶段创业阻力累积效果的影响,参与创业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最终成功创业的女大学生人数与最初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人数形成强烈反差。该过程可由图1表示。
图1中两曲线间的距离表示女大学生人数,距离越大表示参与创业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越多,距离越小表示参与创业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越少。四个椭圆分别表示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四个关键创业阶段的阻力。图1显示,创业过程阻力的阶段效应和累积效应使参与创业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使最终成功创建企业的女大学生人数远小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人数,两者间形成强烈反差,由此揭示出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出现的原因。
三、破解困局:众创时代解决女大学生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的路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形成合力,对女大学生创业过程阻力进行各个击破,帮助女大学生跨越高创业意愿与低创业活动指数困局。
(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适合中国情境的女大学生创业政策
创业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国际社会采取了系列措施激励女性,尤其是年轻一代女性的创业行为。我国在推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基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特殊的文化背景,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理论,揭示和把握我国女大学生创业活动规律,制定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层面为新一代女性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与创业关怀。第一,政策要消除创业的性别鸿沟,将女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地位由边缘引向核心,提高女大学生创业幸福感和满意度。第二,统筹考虑女大学生创业的全部过程,不仅包括降低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障碍,更要为减少创业中后期的创业阻力作出政策安排。第三,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众创空间、众扶路径、众筹平台”,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女大学生创业活动指数。
(二)基于创业过程开展创业教育,全方位减少女大学生创业阻力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创业者的重要方式,能为大学生中潜在的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创业教育也能干预女大学生创业关键阶段的行为决策,对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创业过程理论,逐一破解女大学生的创业过程阻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减小机会识别阻力。第一,为了使女大学生准确、快速地识别创业机会,高校应该引导女大学生抓住“互联网+”的新契机,帮助女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物联网思维识别创业机会。第二,为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市场评价清单(systematic market evaluation checklist)[27],帮助她们整合、比对市场评价清单,调整自身创意。第三,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为创业者提供了无限商机。高校应该鼓励更多女大学生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中确定创业行业,在中高端服务业中选择创业项目。
2.减小获取资源阻力。第一,在获取团队资源方面,高校应该为女大学生建立创客社区,帮助她们搭建社会关系网络,让女大学生了解创业团队组建原则,引导她们组建异质性的创业团队。在众创时代,高校可以充分运用大众网络社交应用平台,采取传统社交和网络社交相结合的方式,为女大学生提供与企业家交流的机会,保证社交网络在扩张的同时更加稳固,为女大学生获取创业资源和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奠定基础。第二,在获取资金资源方面,高校要鼓励女大学生积极采用众投、众筹、跟投等新型融资模式,保证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第三,高校要与政府联合开展女大学生创业专款专贷项目,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资金。例如,创建银行支持女大学生创业的中小微企业项目专项资金,为女大学生建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等。
3.减小开办新企业阻力。在众创时代,高校引导并激发女大学生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是减小开办新企业阻力的关键。第一,网络营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营销方式提出了挑战,高校应该引导女大学生运用Web4.0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开启网络营销新方式。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吼和APP营销等方式为创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获得竞争优势。第二,知识营销。在知识营销时代,创业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引导女大学生对新的消费方式的敏感性,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创意,使女大学生能够将文化内涵和消费者的需求相融合,进而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
4.减小成功发展企业阻力。第一,高校應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创业风险的态度。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机遇与威胁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女大学生“视风险为机遇,而不是威胁”的企业家精神,帮助她们跨越企业发展阻力。第二,培养女大学生的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新一代信息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式影响,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精神和大数据意识,强化“共创共享、共融共赢”的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思维,使女大学生创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三)持续关注女大学生创业,为年轻一代女企业家营造有利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28],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首先,整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创业舆论氛围,尊重女企业家,支持女性创业行为,提高女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将创业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为未来女企业家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女大学生这股重要的创业力量,社会各界应合力消除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减少她们对创业风险的恐惧,努力创建一种“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业文化环境。最后,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不断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活力,强化女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减少女大学生创业阻力,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活动指数,提升女大学生创业发展层次,让新一代女企业家在众创时代释放更多创新创业正能量。
注释:
①创业意愿表示想要创业的意向情况,创业活动指数表示实际参与创业活动的情况。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简称GEM)将创业活动指数定义为创业者在18-64岁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包括正在创业和三年半之内已经进行创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15-03-11.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5-11-03.
[3]李克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R].2017-03-05.
[4]Allen I, Langowitz N, Minniti 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06 Report on Women and Entrepreneurship[R].Babson Park, MA: Babson College, 2007.
[5]王海磬.全国妇联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N].光明日报,2015-06-17(3).
[6]任远,陈琰.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5(3):10-16.
[7]新华网.60%女大学生有过创业想法,仅1.4%尝试创业[EB/OL].(2010-04-1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4/16/c_1237534_2.htm.
[8]Baron R A.OB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Reciprocal Benefits of Closer Conceptual Link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24): 225-269.
[9][美]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张玉利,谭新生,陈立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9.
[10]Nielsen K, Kjeldsen J.Woman Entrepreneurs Now and in the Future[R].Danish Agency for Trade and Industry, 2000.
[11]居凌云,梅强.女性创业的现状与需求分析[J].软科学,2014(4):78-82.
[12][美]凯瑟琳·艾伦.技术创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业指南[M].李政,潘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
[13]Shane S, Locke E A, Collins C 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3, 13(2): 257-279.
[14]Stevenson L.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ing Women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0, 9(4-5): 439-446.
[15]Renzulli L, Aldrich H, Moody J.Family Matters: Gender,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J].Social Forces, 2000 (2): 523-546.
[16]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49-50.
[17]罗建河.中外女性创业特性的比较与女大学生创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9-12.
[18]Wu Z, Chua J.Second-order Gender Effects: The Case of US Small Business Borrowing Cost[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3): 443-463.
[19]Bardasi E, Sabarwal S, Terrell K.How do Female Entrepreneurs Perform? Evidence from Three Developing Region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1, 37(4): 417-441.
[20]Coleman S.Access to Capital and Terms of Credit: 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owned Small Business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0, 38(3): 37-52.
[21]Riding A, Swift C.Women Business Owners and Terms of Credit: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of the Canadian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0, 5(5): 327-340.
[22]Fabowale L, Orser B, Riding A.Gender, Structural Factors, and Credit Terms between Canadian Small Busines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5(4): 41-65.
[23]Ayyar R.APP營销,创业者找对方向了吗?[DB/OL].(2014-04-02).http://www.cyzone.cn/a/20140402/255972.html.
[24]陈钦兰.服务业女性营销风险研究[J].商业研究,2009(4):172-175.
[25]Cliff J.Does One Size Fit Al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s Growth, Gender, and Business Siz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6): 523-542.
[26]Masters R, Meier R.Sex Differences and Risk-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88, 26(1): 31-35.
[27][美]罗伯特·D·赫里斯,迈克尔·P·彼得斯,迪安·A·谢泼德.创业管理[M].蔡丽,葛宝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1.
[28]朱丽.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6):117-120.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