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建设促进多元发展
2018-03-14盛淑兰
盛淑兰
【关键词】 课程建设;多元智能理论;文化类;活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69—01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在高中阶段,我们有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因此,开展多元化的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纲要的实施,使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开始探索实践立足于实际的課程建设。笔者所在地区为了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高中生,秉承“尚多元,成其美”的办学理念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构建了文化类、活动类和综合实践类多元课程体系。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引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很具有实用价值的智能定义。智能是三种能力的综合,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智能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
加德纳的智能多元性理论引导我们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学生的智能面貌,为课程设置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课程建设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加以规划和开设,从而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丰富的营养与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成长、可持续成长。
二、以促进学生优质发展出发点的课程构建
1.构建促进学生优质发展的文化类课程
学校着眼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文化素养,开设了多门以竞赛辅导为核心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同时利用多学科完备的实验室设备每周定期开设科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非常重视艺体融合类课程,开设了将体育、艺术融为一体的健美操、健身舞、现代舞、体育舞蹈、街舞等课程,在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时,引发学生对体育、艺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构建促进学生优质发展的活动类课程
学校通过深入开展“树德立品”内涵系列活动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形成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园到社会、由过程到结果的立体式、交叉型活动类课程。从注重新生入校教育第一课的养成活动类课程到寓德育于各种主题活动中的育魂活动类课程,再到以定期召开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为抓手的心理健康活动类课程,学校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并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3.构建促进学生优质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该学习领域, 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取直接经验。目前学校设有以学生团队研究性学习,校园创新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与设计制作为形式的研究性实践课程。重点结合文化课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研究性、验证性的社会调查,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同时,学校还开展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形式的公益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思考未来发展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日渐多样化、个性化。在国家积极倡导高中特色办学,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今天,高中学校的课程建设必将不断深化。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课程目标取向继续关注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并兼顾学校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为此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兴趣及个性需求。
2.高中课程建设实施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特色化的,应考虑宏观层面的特色课程组合方案和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人的特色课堂。
3.高中课程建设开发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如政策引领、经费支持、师资培训、场馆硬件建设以及学生指导制度评价机制的建设都是高中课程建设发展的必要支持。
只有纵观全局统筹考虑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回应未来社会对高中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期待,进而在提供学习资源和形成办学特色间寻求统一,这将是追求卓越的学校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文是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多元课程 促进优质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6]GHB1161)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