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行力才是制度法规的永久生命力

2018-03-14刘晓乾

甘肃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执行力办学阶段

刘晓乾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时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也成了各大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

从媒体上刊登的一些專家解读文章来看,《标准》融入了党的十九大对基础教育的部署和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大局,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建立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依据,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有效抓手,也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对提高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开启新模式,踏上新征程。

仔细阅读,我们看到《标准》紧扣时代特征,注重内容创新,突出学段特点,明确了学校的6大主要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教育行政部门“管什么”、学校“做什么”、教师“教什么”等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提出具体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如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的睡眠时间,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项特长,不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这些刚性指标,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全面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标准》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突出管理育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注重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落脚点在“育人为本”,目标在“全面发展”,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和自主办学提供了指南。这将有效改变过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下一阶段学校选拔人才的管理思路,变“管学校”为“发展师生”“发展学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推进地方教育部门依法依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由传统的 “人治”变为现代的 “法治”,摒弃以往行政领导“家长式”管理的弊端,发挥现代制度的管理优势,加强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这样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管理“蓝本”,今后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效应,是教育部出台这个制度本身的价值所在。

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制度执行力上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很多制度法规在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制度出台后并不付诸执行或者执行一段时间后便不了了之,最终成为“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空条文。

为什么制度会遭遇执行力疲软呢?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自身的工作制度、职能、态度及利益需求等对制度条文随意裁剪或有选择性地执行,或者置换制度中的某些要点来规避新制度的执行。正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教授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写到:“政策总是要靠人来执行的,执行的人又总是有趋利的本能,他们为各自的眼前小利而随时会破坏上面制定的‘游戏规则,对合作规则的尊重和敬畏以及自觉服从,是中国人最缺乏的现代意识。”

针对改革路上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架起高压线,强化执行力,维护法规制度的权威性,让铁规生威,铁纪发力。”

笔者以为,要让《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避免遭遇以往一些教育法规、制度的“热冷病”, 陷入执行力疲软的问题 ,必须强化执行力,沉下心来抓落实,多方联动,也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加大督查力度,限制一些执行主体“我行我素”的行为和对制度置若罔闻的做法。还要注重培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标准》的文化认同心理,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和舆论氛围,避免普遍的规章制度与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发生冲突。因为,管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规章与技术,而是与人的心理、文化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大问题。只有这样《标准》才会在学校管理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政策、制度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发挥本身效应,实现其制定的初衷和美好愿景。否则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猜你喜欢

执行力办学阶段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