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长效机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

2018-03-14吴红胤

运动 2018年20期
关键词:俱乐部志愿者院校

苏 娜,吴红胤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浙江 湖州 313000)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偏重技能培养,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较多。本文以长效机制为切入点,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管理制度,提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1 长效机制概述

通过网络进行词条检索,认为长效机制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一项制度合理的开展并且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一种制度。这种机制不是一劳久逸、千篇一律的,它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趋于完善。机制与制度二者有类似,也有不同,机制涵盖制度,而制度是机制的外在表象形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合理的运动长效机制理念,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效果。

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有其专属的教育特色,其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以技术技能为核心。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在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前提下,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教学项目设置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项目设置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教学项目设置的一些成功之处,但不能完全套用高等教育的教学项目设置体系,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创建出自己的课程设置模式。但因高职院校自身体育资源限制,只有少数部分高职院校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无法摆脱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子。教学项目设置的匮乏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改革创新,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难以长效健康发展。

2.2 教学内容设计现状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体育俱乐部教学项目的设置上,是参考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设置的,在内容设计也受到场地配置、器材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内容设计上能够做到与学生未来职业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较少,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能做到二者相结合,造成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失衡发展的现状,拖滞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俱乐部教学改革的进度,失去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最初意义。

2.3 场地器材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的重视下,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与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配备匮乏,配套的设施也更新缓慢、陈旧,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中规定的标准配套相差甚远。配套设施的匮乏、陈旧,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健康发展。

2.4 师资储备现状

高职院校体育课为必修课,在校学生都要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又分为公共体育、选项体育、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体育课都是由其在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存在一师多课、一师多专、一师多责的普遍现象。而高职院校体育课不是专业课,体育学科相对边缘化,体育教师进修、培训、提高专业素养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一方面课业任务重,教学压力大;一方面进修学习机会少,提升空间小,两者矛盾不断升级,成了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健康发展的又一不稳定因素。

3 长效机制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研究

归纳总结现阶段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俱乐部发展的影响因素,从长效机制的视角下研究高职院校俱乐部教学的改革,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是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需求引导制度、志愿者培养制度、俱乐部管理协商制度,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3.1 需求引导制度

受到师资、场地、时间等因素影响,使很多学生无法在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自主选课,仅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仍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着不得不选,选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的状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效果。需求引导制度的雏形是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在各体育俱乐部开课之初,教师对所在俱乐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方向为学生的基本信息、近期的健康状况、选课的原因等。具体调查内容详见表1。

以调查结果为重要参考依据,结合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安排,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灌输健康理念、普及运动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通过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就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达到课上主动探究、课下自主练习的教学效果。

3.2 志愿者培养制度

体育俱乐部教学可以说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三结合”授课形式的最好体现,但因受到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匮乏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无法摆脱传统体育课教学的影子,无法真正做到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三结合”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建立了志愿者培养制度。

志愿者培养制度是以需求培养制度为前提,旨在服务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管理制度。志愿者培养对象为体育俱乐部全体学生。按学生的特长、意愿进行有方向性的培养。培养分为定期相关理论学习、相关技能练习等;不定期活动策划、组织、裁判、志愿服务等。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田径体育俱乐部为例,(1)经过1年的俱乐部教学为校田径队输送了田径队员11名。在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中均为分院骨干力量,并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团体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成立了“爱尚悦跑”社团,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活动中,成为旗手、领跑、裁判等,为发展校园体育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3)建立了学校微信公众号“燃烧我的卡路里”,号召全校喜爱运动的师生加入健身的大家庭中来。志愿者任指导员,社长根据志愿者申报的时间段及特长安排课表,在公众群中发布集结令,群里的运动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爱好自发集结,一起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志愿者培养制度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巩固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所学去帮助、影响、带动其他喜欢运动的同学。志愿者培养制度的实施,是长效发展机制的外在体现,是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志愿者培养制度的完善,是使学生走上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3.3 俱乐部管理协商制度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待解决性问题。课上: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时间的冲突、练习强度的大小等。课下;活动的策划、经费的来源、安全的保障等。这些矛盾与冲突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得以解决。

为使体育俱乐部教学在高职院校得以长效健康发展,建立管理学生制度势在必行。管理者由教师、课代表及学生骨干组成。俱乐部以例会的方式,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教学效果进行点评;对组织活动进行策划、对活动反响进行总结;管理成员以主动自愿加入为前提,随时吸收壮大,确保工作的积极、主动、热情。

表1 需求引导调查表

4 结论与建议

需求引导制度、志愿者培养制度、俱乐部管理者协商制度是作用于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3大要素,形成能量循环,3个制度相互依存、互助发展,形成了“运行—反馈—协调—再运行—在反馈—在协调”的循环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课堂,展示技能的平台,组织活动的机会,参与管理的可能,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达到长效发展。同时,在建立完善制度方面建议:(1)有目的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确实了解学生的体育爱好、特长、期望值。(2)注重能力培养,理论结合实际。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倡同参与共进步理念。(3)参与组织活动,以实践代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4)与学校各校队、社团组织建立互助纽带,形成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校园体育氛围。(5)寻求学校及各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配合,更好地推行需求引导制度、志愿者培养制度、俱乐部管理者协商制度,使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得以长效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俱乐部志愿者院校
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