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
2018-03-13张亚茹张国顺
张亚茹 张国顺
摘 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和最终追求。幸福教育是把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对象,提升人类的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幸福教育将教育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从幸福和幸福教育的含义、幸福教育的基本标准以及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幸福教育;管理模式;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1
作者简介:张亚茹(1997—),女,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在读。
通信作者:张国顺(1981—),江苏淮安人,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关于幸福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拥有幸福就好像拥有了生命的意义。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1]。人们为了探索幸福的奥秘,也苦寻了许多年。现代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现实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2]。
二、关于幸福教育
1.幸福教育的含义
幸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让个人或集体感到幸福的教育。幸福教育把人的生命作为对象进行教育,教育者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善意的作为,让他们学会追求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质。目前的幸福教育可以参考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理论,其来源于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2.幸福教育的基本标准
首先,幸福教育要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和天性,在老子、孔子等圣贤看来,幸福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精神超越,即人要合乎自然,顺从物和人的天性。既然说幸福是生命的体现,那么幸福教育就不应当一味地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应注重“幸福”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一定要让人感受到愉悦和开心。其次,幸福教育一定要合乎道德标准,离开了道德,教育本身就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教育者所倡导的东西也只会让受教育者走入歧途。最后,幸福教育一定要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教育本身是自由的,它应当不受外在的束缚和禁锢,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自由。
三、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
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营造人性化的育人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失去了体会幸福的能力。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且可以提升学生和教师幸福感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用一些灵活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他们排解自己的压力、劳逸结合高效学习、与人相处等。
2.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提升幸福层次
艺术家罗丹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幸福教育也是这样,世界上有许多令人感到幸福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但是许多人却没有发现,所以我们要学会发现幸福。幸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够感觉到愉悦和幸福,所以幸福教育要求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幸福以提升他们的幸福层次。
3.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幸福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教师的教学体验不幸福,学生的学習体验不开心。学校应当改善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善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视频或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教师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学校往往会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所以学校要致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如多对教师工作进行鼓励和奖赏,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培训等。
幸福是“人”的幸福,幸福教育要注重人的主观体验,提高人的幸福层次。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学校要以师生的主观感受为基础,那么改变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根本目的就是使教育成为真正幸福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官 群.幸福教育实用指南:全员必读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张宝山,姜德刚.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