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考
2018-03-13卢建平
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品质职业素养,其思想和价值在社会上已取得基本共识。针对目前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实践中存在的自发性、碎片化、分散化的现象,应从整体性治理的理念出发,系统而精细化规划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并充分引导和整合培育工匠精神的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机制。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整体性治理
作者简介:卢建平(1958-),男,湖南长沙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杨燕萍(1993-),女,江西上饶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我省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研究”(编号:17ZK44),主持人:卢建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2-0157-03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品质职业素养,主要体现为对职业敬重专注、对技艺精益求精、对产品和服务力求完美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及江西省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去除缺乏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要担当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培育工匠精神应成为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核心任务”[1]。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工匠精神”在201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并一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2]。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初级检索,从发文年份来看,2016年有相关文献2018篇,2017年前10个月有2318篇;从学科分组来看,“职业教育”共有1021篇“工匠精神”相关文献,仅次于“工业经济”的1205篇,且主要集中在2016~2017两年发表。现有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从经济、文化、教育以至哲学等多个维度,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关于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构想。
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思想和价值已取得基本共识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与策略。在对江西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调研中发现,众多职业院校从立德树人、质量立教的要求出发,根据自身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办学的特点,对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进行多样化尝试: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引入企业优秀专家和“工匠”参与教学培训,在实践技能教学考核环节增加独立创造和精品成果的要求,在学生培养实践活动中彰显“工匠”精神;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创建了21个技能工作室,老师以完全基于专业实际应用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带教学生,营造着良好的工匠精神传承氛围。江西南昌市从201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培养选拔100名左右的高技能人才为“洪城工匠”,是年10月,首批“洪城工匠”的百人名单面世。此举进一步健全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并使广大劳动者见贤思齐,争做洪城工匠精神的继承者[3]。同年9月,民革江西省委和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举办《关于弘扬“样式雷”工匠精神的建议》提案座谈会,相关部门和建设类职业技术学院参会,谋划传承弘扬江西永修县雷姓世家在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过程中形成的建筑文化和工匠精神[4]。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举措尚处于自发性、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的规划;同时,在培育工匠精神的不同主体之间,在实施过程、资源配置、制度创立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协同推进,存在分散化和“孤岛现象”,影响了培育工匠精神效应的充分显现。现代公共行政学整体性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和治理的碎片化的根源在于按功能取向设计和运作的政府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5]。因此,解决培育工匠精神现存的碎片化、分散化的困境,应该系统、精细化的规划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充分引导和整合培育工匠精神的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机制。
二、整体规划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要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质量立教的切入点,全面规划和实施培育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完整地把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到行动方针上。
(一)实施培育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计划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以课程教学做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职业院校制定培养方案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照行业企业的规范要求,细化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及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增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发科学、人文等普通文化课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在组织形式方面,职业院校应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题,普遍开展“一师一优课”教学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培育工匠精神的精品课程。
(二)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培育计划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6]。因此,职业院校应遴选一批师德师风良好、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一定行业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综合培育,引导其熟悉行业动态,掌握先进技术,学习职业文化,淬炼工匠精神,授予“技术技能名师”称号;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體教师敬业乐业,严谨务实,追求卓越。实施“名师名匠”培育计划注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职业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进行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endprint
(三)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计划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得到企业的有效合作和支持。但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处于随机性、浅层次、松散型的无序状态,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范引导。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人保厅、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教行政部门应协调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推进计划,遴选一批骨干职业院校,联系一批省、市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以职业教育集团、技术技能人才开发联盟等形式,建设一批校企双主体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基地,实现学生得到技能,企业得到人才,产业得到升级,学校得到发展的多赢格局。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实岗培育计划
工匠精神植根于传统学徒制,传统的学徒一开始习艺,就进入了正式的职业环境,师傅的技艺和职业精神依托工作岗位直接被徒弟观察、感受、模仿。我国目前试行的现代学徒制是在吸收传统学徒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形成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成为当代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体制基础”[7]。江西现有8所高职院校和1所中职学校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这些试点单位以及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应依托合作企业实施工匠精神实岗培育计划,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和选配带教师傅,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精细化培养,让学生在现实工作情境,依照现实的职业标准磨练生产技艺,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五)实施职业教育校园文化育人计划
由于工匠精神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职业文化精神,是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所以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要在文化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的坐标上,选取文化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与培育工匠精神相联结[9]。职业院校应进一步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各方面彰显工匠精神,营造师生共同关注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将产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体会认知分解细化成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项目,以班会、讲座、科技制作、地方优势产业考察、毕业生岗位成长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活动,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文化自觉,从而激励职业院校师生以造就大国工匠为远大理想抱负。
三、系统推进培育工匠精神的机制改革
职业院校培育的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是一种要“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而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10]。因此,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强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发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机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培育工匠精神实现预期目标。
(一)强化技能竞赛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示范激励机制
江西省全省综合性的技能大赛从2004年始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4届,在激发职业院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巩固专业思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职业院校应强化技能竞赛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示范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竞赛规程和工作规则,提升竞赛技术标准和与产业技术进步的一致性;深入发掘优秀选手以过硬职业技能所承载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技能大赛上创造的佳绩带动日常教学工作,在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二)激活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工匠精神的接续培育机制
2015年底,江西省加快推进普通高校招生分类考试改革。2017年起,高职院校提前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专科)院校,采取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参考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还应进一步突出“工匠精神”在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的核心地位,引导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环节,通过“三校生”对口升学的形式,使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得到接续培育。
(三)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
职业学院培育工匠精神最强劲的动力源于毕业生充分地就业,并能够做到“学有所用”、“人岗相宜”。因此,职业院校应以促进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并更好发展为目标,高度重视精准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努力实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薪酬福利等方面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价值。
(四)健全重视工匠精神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中,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有赖于社会不仅重视“创新型”人才,还同样重视“匠心型”人才。工匠只有在自尊和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坚守一岗,专攻一行”,“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制度的系统集成,通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行业企业考核评价、职业院校技能鉴定、突出业绩认定评价、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技能人才评价,让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人才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认可,有效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五)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信息技术支撑机制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政府—社会—企业—职业院校”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的系统工程,因而又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提高治理效能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智库组织要把培育工匠精神列入重点课题,建立数据情报中心,整合学校与企业、政府与民间、生产与消费、物质与文化等各层面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广泛组织开展关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教科研活动,交流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理论成果,形成全社会重视培育工匠精神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陈燕.王湛:职业院校要担当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9/23/c_136631694.htm.
[2]杨进.2016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与展望[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
[3]赵丹,江辉,文博.首届“洪城工匠”颁奖典礼举行 郭安出席并致辞[EB/OL]. http://www.ncnews.com.cn/xwzx/ncxw/szxw/201710/t20171031_1087081.html.
[4]周再奔.弘扬“样式雷”工匠精神 建议永修建样式雷文化博览园[EB/OL].http://jx.ifeng.com/a/201
70928/6035357_0.shtml.
[5]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51.
[6]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
[7]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
[8]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3.
[9]葉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
[10]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05).
责任编辑 刘扬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