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黏膜缝合法与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2018-03-13黎乐平
黎乐平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 抚州 344000)
鼻中隔偏曲因鼻中隔形态上偏向一侧或两侧,或者局部突起,影响患者鼻腔的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上常采用鼻中隔矫正术来治疗,而术后常用鼻腔填塞法来止血,但是鼻腔填塞法常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不利于患者术后鼻黏膜的及时恢复[1]。因此本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旨在探讨鼻腔黏膜缝合法与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差异,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6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收治入院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52±3.80)岁,平均病程(4.12±1.25)年。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6.52±3.91)岁,平均病程(4.21±1.32)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研究对象及研究对象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电凝止血的情况,确认患者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和鼻黏膜对穿。
对照组患者行鼻腔填塞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每侧鼻腔应用2块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共4块。手术结束以后所有患者均应用1次止血药物,结束48 h以后将鼻腔填塞物撤除。
观察组患者行鼻腔黏膜缝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手术过程中利用5-0号可吸收丝线按“之”字形连续缝合鼻黏膜,即利用持针器纵行夹住针的尾端,先从左侧鼻中隔后下方、中鼻甲下端贯穿缝合到右侧鼻腔为止,随后从右侧鼻中隔后上方贯穿缝合到左侧鼻腔为止,从后向前缝合到鼻中隔的前端时,然后从左侧切口的后面出针,对位缝合切口黏膜,最终在线的尾端打结,手术结束。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中隔偏曲矫正,切口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情况;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鼻中隔偏曲矫正,切口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鼻中隔偏曲矫正效果不满意。
1.3.2 比较对照组患者堵塞物取出后24 h、48 h及观察组术后24 h、48 h的舒适度,包括疼痛和鼻塞2个指标。指标判定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定[3]:无不适为0分,轻度不适为0~3分,中度不适为3~7分,重度不适为>7分。
1.3.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鼻黏膜水肿情况 鼻黏膜水肿可以分为以下3级[4]:0级:下鼻甲无水肿或轻度水肿;1级:下鼻甲中度水肿;2级:下鼻甲重度水肿。
1.3.4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如鼻中隔脓肿、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愈28例(90.32%),好转2例(6.45%),无效1例(3.23%),临床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58.06%),好转8例(25.81%),无效5例(16.13%),临床总有效率为83.8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682,P=0.019)。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堵塞物取出后24 h、48 h 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堵塞物取出后24 h、48 h VAS评分比较(,分)
?
2.3 两组术后鼻黏膜水肿以及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鼻黏膜水肿:0级11例(35.48%),1级17例(54.84%),2级3例(9.68%);对照组鼻黏膜水肿:0级4例(12.90%),1级18例(58.06%),2级9例(29.03%),两组患者0级黏膜水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发症:观察组仅出现3例(9.68%)鼻腔粘连,对照组出现5例(16.13%)鼻腔粘连,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163)。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好发人群为有鼻外伤史,儿童期患腺样体肥大,有家族史、鼻息肉、肿瘤患者。一般可经过鼻镜检查诊断。鼻中隔偏曲惟一治疗方法是手术矫正。而鼻腔填塞法是鼻中隔矫正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此方法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虽然好的填塞物使患者的痛苦减轻,但是会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5]。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鼻中隔偏曲术后患者应用鼻腔缝合法治疗越来越多见。据报道,在鼻中隔手术中将鼻中隔黏膜缝合,关闭鼻中隔黏膜之间的间隙,使创面不再出血,由于偏曲的软骨和骨已切除,黏膜失去支撑而取直[6]。由于术后双鼻腔无填塞物,可减少填塞物对血管的压迫,减轻对鼻腔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鼻腔分泌物易于引流,组织修复快,下鼻甲的水肿在黏膜缝合组明显减轻,由于下鼻甲没有创面,不易形成粘连[7]。因此,鼻腔缝合法大大的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痛苦,更有利于术后患者鼻黏膜的及时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采用鼻腔填塞法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是效果不明显,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长,且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观察组患者采用鼻腔黏膜缝合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本次研究还发现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因时间延长分值增加,并且堵塞物取出后24 h和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其原因是因为鼻腔填塞物作为一异物存在患者鼻腔中,会造成鼻塞、鼻部以及头部胀痛,甚至造成患者鼻黏膜损伤,使术后患者鼻黏膜水肿情况加重,特别取出填塞物时会使患者痛苦。此外,鼻黏膜粘连和鼻中隔血肿是鼻中隔偏曲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8]。在本研究中,主要的并发症是鼻黏膜粘连,且采用鼻腔缝合法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该结论提示鼻腔缝合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鼻腔黏膜缝合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有利于患者鼻黏膜的及时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1] 吴兴宇,周林.鼻腔填塞与负压吸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3):464-466.
[2] 李章雨,王文博.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4,20(6):40-41.
[3] 杨名保,张艳红,贾小莉,等.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7):349-352.
[4] 赵媛,林鹏.鼻腔填塞在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16(2):138-140.
[5] 姚群丰,杨雪明.鼻腔填塞法与微波治疗法的对比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44-146.
[6] 张国华,邓明朝,容庆丰.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5,29(3):46-47.
[7] 代保强,刘卫卫,金爱燕,等.鼻腔填塞法和缝合法及负压法在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2):118-121.
[8] 刘虹.门诊鼻出血患者鼻腔填塞的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