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2015~2017年枯、丰水期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2018-03-13杨家丽贺尔让龙美竹刘庆彦
杨家丽,贺尔让,徐 倩,胡 飞,龙美竹,刘庆彦
(贵州省兴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贵州 兴义 562400)
饮用水在不仅反映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可准确给予反映[1]。为了对兴义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进行准确反应,加强对应用水卫生监督与检测网络的完善建立,使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合格率显著提升,对介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进行有效控制预防。我市饮用水监测点开展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卫生监测,对我市饮用水卫生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进行系统性了解与监测,现将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与过程整理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为了使本次兴义市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本次研究均以《黔西南州2017年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作为监测要求。监测范围:选取我市城区与辖区内超过85%的乡镇设置监测点;2017年全市计划设置水质监测点共49个,其中城区监测点共28个、乡镇监测点18个、学校监测点3个,全市枯水期与丰水期全年监测样品共142份。枯水期监测时间为2017年4月30日前完成样品采集、检测与样品复核工作;丰水期监测时间为2017年8月1日~9月30日之间完成样品采集、检测与样品复核工作。同时对2015年与2016年枯、水期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2017年枯、水期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与检测 本次研究所有饮用水样本采集均在水利部文配合下完成,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照本地区饮用水检测计划进行采集,样本采集均由指定的疾控中心,在规定时间与指定的样本采集地点内完成采集。所有采集样本的信心均具有完整性,样品编号具有唯一性,使水样溯源性得到保障,并由水利部门与被采样单位进行签字确认,饮用水采集、保存、运输均按照GB/T 5750.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中要求[2],在规定时限内将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样本检测。
1.2.2 人员要求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人员均经过县级以上疾控机构专业技术培训,采样人员、检测人员、数据上报人员均以熟悉本地区饮用水卫生检测工作方案、饮用水采样要求、样本检测方法、相应限制要求以及饮用水监测网络上报系统,饮用水检测工作相关人员均为固定不变,且每个环节均有2名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并做好相关记录。
1.2.3 编号规则 本次检测样本均应用统一的编号体系进行编号,样本编号与样品采集表标号保持一致,样本编号原则:省区拼音名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年份号+地区号+县全名拼音大写首字母+数字顺序号(从001开始)[3],本次研究中饮用水编号的具体表示为枯水期GZS20170859-XY001-071、丰水期GZS20170859-XY072-142;分别为同一采样点的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样表示方法。
1.2.4 样品交接 本次调查研究中承担检测任务的检验机构,在接受饮用水采集样本时,要对样品编号、标识唯一性进行确认,同时对样品采样单填写完整性进行核对、包装完好度进行检查,同时对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现象进行分析,对保存运输过程中温度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判定,并对样品交接时限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进行确定,对于不符合要求饮用水样品要及时确定,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对饮用水重新进行样品采集。
1.2.5 样品检验 由疾控中心实施本辖区内饮用水检测样品的检验工作,对于部分饮水检测指标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疾控中心,应将饮水样品委托与州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设备与检测标准均经过校准后参加本次检测,检测的样本均为平行质控样本,对于检测结果差异过大(过高、过低)的样本进行复检。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5~2017年兴义市枯、丰水期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对比 对2015~2017年兴义市枯、丰水期饮用水微生物检查结果合格率显示,2015年枯水期合格率为65.62%,丰水期80.21%;2016年枯水期合格率为71.95%,丰水期合格率为79.26%;2017年枯水期合格率为46.47%,丰水期合格率为49.19%;经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枯水期与丰水期饮用水微生物监测合格率明显低于2015年与2016年合格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5~2017年兴义市枯、丰水期饮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Table1 Results of micro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drinking water in xingyi city and fengshui period from 2015 to 2017
2.2 2015~2017年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监测情况对比对2015~2017年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统计可知,细菌总数:2015年合格率为75.52%,2016年合格率为79.87%,2017年合格率为69.01%,2017年细菌总数合格率低于2015年与2016年;总大肠菌群:2015年合格率为72.91%,2016年合格率为81.71%,2017年合格率为47.88%,2017年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低于2015年与2016年;大肠埃希氏菌:2015年合格率为74.47%,2016年合格率为81.71%,2017年合格率为47.18%,2017年大肠埃希氏菌合格率低于2015年与2016年;综合指标:2015年合格率为72.91%,2016年合格率为81.71%,2017年合格率为47.88%,2017年综合指标合格率低于2015年与2016年,组间比较内容为2017年与2015、2016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及综合指标合格率,组间比较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15~2017年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Table2 Monitoring results of microbial indicators for drinking water from 2015 to 2017
2.3 2015~2017年兴义市不同水型微生物监测结果对比对2015年~2017年兴义市出厂水、末梢水与二次供水的水型微生物检测统计结果显示,出厂水监测合格率:2015年的合格率为45.65%,2016年合格率为40.00%,2017年合格率为39.58%;末梢水监测合格率:2015年的合格率为91.51%,2016年合格率为84.37%,2017年合格率为56.97%,2017年合格率低于2015年、2016年合格率,组间比较内容为出厂水与末梢水的合格率,数据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供水:2015年的合格率为0%,2016年合格率为100%,2017年合格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水厂水质净化过滤装置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过滤设备对水的处理效果持续降低,出厂水质硬度不符合相关要求;第二,由于消毒设备落后,致使饮用水中菌落总数过高;第三,部门之间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水利部门在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卫生部门之间未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致使饮用水净化不完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四,饮用水安全卫生的宣传力度较低,群众卫生意识差,对于经添加消毒剂消毒的饮用水(含异味)饮用意愿较低,导致饮用未消毒水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大。
3.2 解决对策与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健全的部门协调机制,使水利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将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有效结合卫生防病,使饮用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4-5];其次,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饮用水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饮用水水质卫生的长期监测网络,使水质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同时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数据库[6-7],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因素进行监测,使饮用水可达到卫生标准;最后,加大饮用水知识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饮水卫生的相关知识,对饮用不合格水的危害加以了解,同时对饮用水进行定期的消毒,保障饮水安全[8-10]。
综上所述,本次对兴义市枯、丰水期的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的饮用水合格率明显低于2015年与2016年,因此,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与监督对保证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表3 2015~2017年兴义市不同水型微生物监测结果对比Table3 Comparison of microbial monitoring results of different water types in xingyi city from 2015 to 2017
[1] 曾竞华,林美香.莆田市2011-2015年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6,22(4):72-73.
[2] 周强.2012年到2015年蒙山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4):259.
[3] 樊亚丽.2012-2013年驻马店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3):264-266,271.
[4] 梅斯琳硕,张志民.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微生物检测报告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6,8(11):60.
[5] 任静朝,张光辉,郝鹏飞,等.河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污染卫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2(6):1230-1236.
[6] 韩晓晗.太原市小店区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1):57-59.
[7] 祁燕,亢卫华.快速测试板在饮用水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2017(3):51-54.
[8] 施晓晶.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研究[J].科技风,2016(16):281.
[9] 刘玉梅.微生物检测在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447-448.
[10]李粉霞,薛永春,许向云,等.呼和浩特市2009-2012年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指标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10):633-63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