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对提高急救质量效果的研究
2018-03-13邓秀嫔仲芳玉陈冬梅
邓秀嫔,仲芳玉,陈冬梅
(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 赣州 341000)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急救处理,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达到维持和救治生命的目的,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抢救时间、包扎固定方法、转运方法、抢救药品、器械使用等因素在抢救环节中尤为重要。我国目前急救医疗是以急救医生为中心,因此,急救医生的专业技能关系到院前急救有效程度,目前因各医院急诊医生的缺少,各科室轮转的医务人员是目前填补该漏洞的主要途径,而各轮转的医务人院前急救知识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直接边学习边上岗模式是大部分医院面临的困境,因此,通过对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的院前急救培训势提高急救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及理论知识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前瞻性的选取我中心各急救站2015年已获得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人员共368例,其中医生170例,护士198例。纳入标准:①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医务人员均自愿参加本次培训,并承诺对患者私人资料保密;②所有参培训人员均为本中心各急救站临床科室在职人员;③所有参培人员均已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④所有参培人员均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排除标准:①刚入职尚未取得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②2年有婚假、孕假等长时间休假需求医务人员;③即将下派或者进修的医务人员。用随机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4例,其中实验组医师84例,护士100例,其中男80例,女104例,年龄20~29岁,平均(24.2±2.5)岁,平均获得资格证年龄(24.00±1.5)岁,对照组医师86例,护士98例,其中男74例,女110例,年龄19~29岁,平均(24.55±2.3)岁,平均获得资格证年龄(24.67±1.1)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医师、护士组成比例、年龄、取得资格证年龄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于2015年1月进行一次院前急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职业道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院前急救风险的防范以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急救技能、急救器械的使用等专业训练,时间为2周,培训完成后两组均参与急救考试,考试分为技能考试和笔试两部分,两次考试均通过为合格,统计考试通过率;对照组不参与培训,但仍参与相关考试,并统计考试通过率。2016年1月两组人员均参与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培训完成后两组人员均进行急救考试,规则同2015年,对2次考试合格率做出统计并分析。收集2年时间中的急救病例,并对抢救质量做出作分析对比,观察培训前后的差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人员考试通过率;参照《加强院前急救管理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3]的急救质量评定方法,分别统计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五项,用1~5分计分,分越高则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考试通过情况 2015年实验组考试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16年实验组考试合格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考试合格率2016年高于2015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015年合格率明显低于2016年(P<0.05),见表1。
2.2 急救质量情况 2015年及2016年实验组急救质量均高于对照组,但2016年两组急救质量差距不大(P<0.05),实验组2016年抢救质量较2015年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016年急救质量较2015年有显著的提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考试通过率比较[n(%)]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pass rate of two groups[n(%)]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链中的关键环节,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设备及复杂的环境中对患者给予基本的抢救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却对大部分患者预后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这一链存在反应慢、抢救技术不熟悉,设备使用技巧欠缺等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危险因素或其它未知伤害越来越多,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滞后,影响急救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需要加强的一个环节[4]。
表2 两组患者急救质量情况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first a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急救质量情况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first a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实验组2016年急救质量稍高于2015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016年急救质量显著地高于2015年(P<0.05)
?
本次研究可看出,实验组2次考试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2015年尤为明显,但2016两组人员均参与培训后,两组合格率相近;2015年及2016年实验组急救质量在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方面均高对照组,但2016年两组人员均参与培训后,急救质量差距不大。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国家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重视,各地区医院开始对临床各科室培训院前急救,各临床人员接触院前抢救机会较多,抢救知识得以学以致用,院前规范化培训能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院前急救培训范围仍不够理想,相关辅助科室因缺乏院前急救知识,平时接触临床抢救机会少,且不再规范化培训范围中,对检查患者突发意外时存在不知所措现象,使为重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5]。此外,医院刚入职人员、安保人员、护工、患者家属对急救知识了解不够或不了解,或因为环境复杂造成医务人员到达时间延长的等因素,导致院前急救时间延长,影响患者预后,导致整体急救水平的降低,危重患者可能因抢救不及时或者抢救方法不对延误最佳抢救时间造成遗憾[6]。
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急救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刚入职或者刚取得执业证书的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对于本身从事急救的医师来说更需要专业、高水平的的院前急救技术[7],在面对院前抢救时做到有条不紊,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8]。此次研究可看出,在均参与培训后,无论是考试通过率或急救质量方面,两组差距明显缩小,而对照组较2015年则可看出明显的提升,实验组2016年在考试合格率及急救质量上较2015年差异不大,因此建议已经参与并通过考核人员不必再次参与培训,但未参与低年职医护人员均需参与培训,并要求辅助科室或其他人员参与,定期可举行院前急救知识讲座或急救技能比赛,提高相关人员的急救技术水平[9]。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在临床实践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增加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提高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不必重复参与培训,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与国际接轨,发展我国的急救医疗,应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1] Arreola- Risa C, Mock C, Herrera- Escamilla AJ, etal. Cost- 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 of alternativesto improve training forprehospital trauma care inxico[J]. Prehospital Disaster Med, 2014,19(4):318-325.
[2] 王艳.标准化与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115-116.
[3] 齐亚丽.120接诊患者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355.
[4] 孙立琴,邵军.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42-343.
[5] 洪刚,田西奎,朱祥悌.院前急救医患纠纷原因与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2):117-118.
[6] 林艳.急诊护士急救技能的医护合作培训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2010,48(26):68-69.
[7] 叶晓明.院前急救管理的加强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J].吉林医学,2012,55(18):3968.
[8] Aravia G,Judice R.Train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The NationalEMS Academy offers a variety of simulation scenarios[J].JEMS,2012,35(9):supp118-119.
[9] 郦玲娣.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