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针灸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2018-03-13魏庆双吴美平杨坤宝毕明刚
魏庆双,吴美平,张 晗,杨坤宝,毕明刚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71;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4.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 100081)
目前,世界上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针灸已经逐渐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排头兵,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是针灸学基础研究主要的资助来源,并涌现了一批成果,尤其在穴位的特异性和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评价[2]方面,初步回应了外界认为针刺效应等同于安慰剂效应的质疑[3]。近年来,从2003—2010年平均资助项目数40项以上,到2011年—2017年平均资助项目数100项以上,显示了NSFC对针灸学领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稳步提升[4]。在国家加大力度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针灸学基础研究更加应该抓住机遇,砥砺奋进,谋求长足的发展。
在NSFC的学科代码分类中,针灸学相关领域主要包括两个学科代码,即H2707经络与腧穴和H2718中医针灸,下面对2017年NSFC针灸学相关领域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的主要资助概况进行论述。
1 近4年针灸相关领域项目申请、受理与资助概述
2014年—2017年,H2707和H2718代码下申请、资助项目数量出现背离趋势,自2015年后,H2707代码下的申请项目越来越少,资助项目数随之下降,相反H2718代码下的申请项目逐年增加,资助项目数随之上升。这个趋势与目前难以阐述经络与腧穴的某一特定解剖结构、技术设备适用性不强、研究结果认可度不高有关。经络与腧穴研究的探索方向由最初的关注某一经络或腧穴的解剖实体,转向更多的关注经络或腧穴处方的整体功能,而直接关注针灸疗法的优势特点、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似乎更方便入手,并能直接反映经络与腧穴的功能。整体来看,针灸学基础研究领域热度持续升温。具体见图1、图2。
图1 2014年—2017年针灸学领域申请项目数比较
图2 2014年—2017年针灸学领域资助项目数比较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H2707经络与腧穴代码下共收到申请项目25项,其中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项目12项,地区基金项目2项,获资助项目总计2项,均为面上项目;H2718中医针灸代码下共收到申请项目701项,其中面上项目312项,青年基金项目330项,地区基金项目59项,获资助项目总计119项,其中面上项目54项,资助比例为17%,青年基金项目53项,资助比例为16%,地区基金项目18项,资助比例为20%。具体见表1。
表1 2017年针灸学领域NSFC面上、青年、地区资助项目概况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NSFC受理的针灸学科领域项目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首次超过面上项目,获资助的项目数量也与面上项目大致相当,这显示了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热情日渐高涨。同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书,在内容、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应注意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与统计学专家的交流,多学科融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并充分发掘实验结果的科学价值。
2 获资助项目的主要特点
2.1 研究领域分布
2.1.1 针灸学基础 在针灸学领域中,经络与腧穴学被视为针灸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NSFC在2017年度共资助2项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腧穴和脑之间多级神经环路的可视化研究”和“穴位敏化池的形成及其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2.1.2 针灸学临床应用 临床上针灸的适应症较为广泛,按照研究内容里的适应症划分,2017年度获得资助的121个项目涉及25类疾病,按照资助项目数量多少前10类分别为脑血管病相关25项,占20%;肝脾胃相关15项,占12%;椎间盘病变、骨关节炎相关12项,占10%;心血管疾病相关10项,占8%;抑郁症相关6项,占5%;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6项,占5%;针刺镇痛相关5项,占4%;阿尔兹海默病相关4项,占3%;不寐相关4项,占3%;脊髓损伤相关4项,占3%。涉及临床疗效评价的项目较少,2017年NSFC针灸学领域受理的726项面上、青年、地区项目中,只有10项属于此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临床疗效评价的项目不在NSFC的资助范围内,但NSFC资助范围包括既实施临床疗效评价又重点阐述作用机制的项目,同时NSFC重点鼓励在循证医学的框架下,开发适合中医针灸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
2.2 研究采用的干预方法
针灸学所包含的临床应用干预手段丰富,NSFC 2017年针灸学领域资助的121项项目中,应用电针的项目有49项,占40%;应用手针的项目47项,占39%;应用艾灸的项目有20项,占17%;应用耳针的项目1项,占1%;应用针刀的项目1项,占1%,应用穴位注射的项目1项,占1%;应用穴位埋线的项目1项,占1%;应用放血疗法的项目1项,占1%。值得一提的是,在获资助的5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方案中,应用电针已成为主要的干预方法,占51%(面上项目中此数值为37%),在行针手法力度、幅度、速度、深度难以统一、操作难以标准化、客观化的背景下,电针不失为一种容易统一、适用于科研的干预方法,临床疗效也较好,但需要提请青年科学家注意的是,电刺激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行针手法,而且电刺激的影响也需要和针刺的效应加以分别。
2.3 研究角度特点
按照研究入手的角度特点划分,大致可以分为21类,由于一个项目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特点,所以此分类方法并不十分严谨,目的力求从多方面给研究者对目前本领域研究概况一个直观的参考。按照资助项目数多少前7类分别为信号通路涉及项目32项,占26%;炎症免疫涉及项目24项;占20%;神经环路涉及项目23项,占19%;自噬凋亡涉及项目7项,占6%;“脑-肠-菌”轴涉及项目5项,占4%;氧化应激涉及项目5项,占4%;学习记忆认知涉及项目4项,占3%。此外也有项目从发掘经典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入手,比如“四总穴歌”“腰为筋之府”等;或从诠释自创治法的合理性入手比如“醒脑调神法”“醒脑开窍法”“自血穴位注射法”等。
2.4 研究采用的生物技术
针灸学领域涉及病种广泛,同时基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技术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子生物学实验、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影像学实验。其中采用常见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形态学实验手段的项目仍占大多数(约85%),随着实验技术的多样化,逐渐有项目引进光遗传、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实验技术;除此之外神经电生理实验,如膜片钳、钙离子成像等,仍是针灸学相关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神经影像学实验如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等在针灸学领域基础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也有项目基于脑-肠-菌轴理论,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出发,应用肠道菌群相关技术,如宏基因组学、基因测序等,在功能性胃肠疾病、肥胖、代谢类疾病等方面开展研究。
3 未获资助项目的主要不足
3.1 立论依据不足,科学假说提出突兀
一些未获资助项目的立论依据与所提出的科学假说相互独立,无层次递进关系。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部分已失去时效性,较为陈旧,未能紧跟科技前沿。
3.2 申请书撰写不认真规范
例如某项目研究背景中描述“足少阳胆经共16穴”,而实际足少阳经共有44穴。另有项目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中的造模方法描述不一致等。
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认识有误
关键科学问题并非技术难题,应是申请书的核心,所有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都应围绕科学问题展开。
3.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混淆
研究内容应主要阐述本课题要做什么,而研究方案则详细阐述如何做。研究内容应围绕如何验证假说并解决前面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设计,并应有清晰的相互释义或层次递进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应紧密结合研究内容展开设计,一些常用实验技术,不必再连篇累牍详述细节步骤,实验指标的选择应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可简单罗列。许多临床医生临床经验丰富,所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具有针对性,但由于精力有限,科研实验经验不足,导致一些技术应用上的错误,比如某项目研究方案中描述“RT-PCR检测某某蛋白”等,此外还有一些明显不应该的错误,如某项目研究方案中描述“72只大鼠被平均分配到5组”,甚至有项目研究方案中描述“雄性SD大鼠去卵巢”等。
3.5 技术路线问题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不符,研究内容中所列内容未在技术路线中体现,或者技术路线中所列内容未在研究内容中体现;技术路线过于繁杂,当研究内容较多时,建议分层次、分顺序进行多次制图,把所有研究内容杂糅在同一张技术路线图中,导致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也有的技术路线过于简单,不能完全展示项目的研究思路。
3.6 研究工作基础薄弱
有些申请者既无任何论文发表,也无主持课题经验,导致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受到质疑。
3.7 学术诚信问题。
申请书中记述已发表的文章中,申请者的作者身份标注有误:例如申请者非第一、通讯作者而标注为第一、通讯作者;申请者为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却标注为唯一第一、通讯作者。申请者所列的文章经查实涉嫌一稿双投,或截至项目受理时未被录用;申请人提供不了代表性论著的原始文件;申请书与他人申请书高相似度、大段抄袭等等。
4 展望
正如前言中所述,近年来针灸在国际上蓬勃发展,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广泛的开展应用,针灸已被认为是一种简便效廉的治疗手段,然而针灸的应用却仍然主要基于传统或个人的经验。将处于“经验有效”水平的针灸疗法发展为被现代医学研究手段证实的、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证据有效”水平的治疗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针灸领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关于针灸治疗慢性关节疼痛[5]和多囊卵巢综合征[6]的阴性结果的发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体现了在循证医学框架下是否密切结合中医针灸诊疗特点进行设计之间的碰撞。质疑该阴性结果的依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干预措施设定、对照选择与设定、治疗结局测量、各种偏倚的控制技术、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等,这也突显了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上的不足。在循证医学设计的框架下,中医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从诊断上的医患个体差异,到选方取穴上的辨证出发点不同,再到治疗手法参数选择与实施的分别,从入组标准由病到证的细化,到如何合理设立针刺对照组,再到如何选择或创立适用性强的结局评价指标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全面兼顾。这些方法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并且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在大力扶持中医的背景下,国家各相关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实际的政策与规划。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6号)中指出:推进中医临床评价的方法学创新。建立符合中医学个体化诊疗特点和国际规范的临床科研设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循证医学文献研究、中医证据推荐与利用方法等临床研究和循证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医药科研的系列技术规范支撑体系[7]。NSFC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8]中也指出:提倡以循证设计为基础,以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临床诊疗特点为指导,重点研究适用性强而又不偏离严格设计原则的中医临床评价关键技术和规范体系。这些强有力的政策的颁布,为中医接下来的科技攻关指明了方向。
研究者应密切关注针灸学领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研究就是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应以密切结合实际为导向,以全面深入解决为目的。鼓励临床医生基于临床经验提出临床问题,并与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共同凝练科学问题,借助先进的研究技术与平台,开展充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针灸学领域各项国际标准的制订以及针灸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阐释[9]。
[1] 杨宇洋,沈志祥,吴中朝,等. 针灸学科“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规划[J].中国针灸,2017(4):343-348.
[2] Zhishun Liu.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17,317(24):2493-2501.
[3] Madsen MV1.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ai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with acupuncture, placebo acupuncture, and no acupuncture groups[J].BMJ,2009,338:a3115.
[4] 毕明刚,刘运芳,商洪才,等.2003—2013年针灸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回顾与分析[J].中医杂志,2014(12):991-994.
[5] Hinman RS.Acupuncture for chronic knee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14,312(13):1313-1322.
[6] Xiao-KeWu.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Clomiphene in Chin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17,317(24):2502-2514.
[7] 赵维婷.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2):2.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4.
[9] 朱元贵,曹河圻,靳慧娟,等.近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策略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