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五脏
2018-03-13李树松
李树松
(李树松中医诊所,河北 香河 065400)
传统中医学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在病理层面上多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阐述,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外,还有相乘、相侮等。各大中医院校课本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基础上,从五脏生理功能的角度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心和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的关系,心和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生血、行血和统血的关系,心和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等。然而,传统中医学虽然探讨了五脏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去探究五脏的由来。笔者从此方面进行探析,介绍如下。
1 从一生三、三生万物的角度探讨五脏的由来
1.1 五脏与元气的关系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笔者认为:人的元气始于最初的受精卵,而受精卵受精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阴阳相交的结果,男人提供的精子不能代表阳,女人提供的卵子也不能代表阴,精子、卵子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各自的阴阳及冲气,各自的冲气使其各有各的生发之性,它们带着各自的阴阳相交融,形成一个新个体,这个新个体又具有新的阴阳及冲气[1]。
冲气是个体气化功能即生命力的体现,是人的生命力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中医学里的五脏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与其冲气的性质有关,而冲气的性质与生物体发育到不同阶段及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相关。无数细胞组成的脏器让抽象的功能性五脏具备了各不相同且强大的冲气,去完成各自的使命。见图1。
图1 三生万物在五脏中具体表达图
道生一,即道生元气。从图1可以看出:一不是生二而是生三,三生万物,即元气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万物”在中医学里用五脏来表述,即元气生五脏,可见元气与五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西医学角度看:受精卵先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即一生三;每个胚层再分化出不同的系统与组织,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即三生万物。其中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感觉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两端的上皮等,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路、真皮、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器官、体腔膜及系膜等,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管中段的上皮、消化腺和呼吸管的上皮及肺、膀胱、尿道和附属腺的上皮等。
中医学是宏观的科学,从整体出发。如图1所示:受精卵、元气先生三,心和肺在冲气的两侧,肺位置低一些,心位置高一些。心、肺和元气一样具有相同的原始之气,其也可以作为一个“母本”重复一生三的过程,只有在重复中不断生发,才可达到三生万物的境界。然而,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若如此生发下去,会毫无头绪且杂乱无章,机体根本包容不下,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其只能选择性地让心、肺成“休眠”状态,让机体尽量地“简单”一些,这是生命演化过程中务实的做法即不让自己太累,也和生物全息某个发育阶段特化的胚胎相仿,“简单”却能发挥强大的功能作用,让自身的冲气在心、肺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心主血和肺主气与西医学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所关联,心主宣通和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就是通过血和气的流动来实现的。既然心和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那么机体只需选择冲气为发展方向,继续向前。冲气是最具生命力的力量,其和元气一样具有相同的原始之气,能再一生三下去,于是出现了肝和脾。肝、脾也和心、肺一样选择了“休眠”。如图1所示:脾位置低一些,肝位置高一些,而中间的冲气继续向前前行。若冲气就这样一直不停地生发下去,会产生更多功能性的脏腑。从功能的角度看,机体需要的主要功能是收敛和疏泄。既然机体的功能只简单到两种,那么与之对应的脏腑也不应太多,因此,冲气生发的脚步应适时地停下来,而停下来的冲气将形成机体功能性的脏腑——肾。由于以往冲气生成2脏及继续前行的情况现在统一由肾来替代,故肾其实包含了2脏(现在2脏合并成1个脏)和冲气的能量,自然也就比之前4脏的功能要“强壮”许多。然而,肾和前面的4脏一样,也有自己的冲气,即提供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又兼顾着肾的生发之性,因此,肾包含了两个冲气,即自身的小冲气和继续前行的大冲气(与植物的顶端优势有相似的地方)。笔者将继续前行的大冲气命名为先天之本(先天中气),而肾自身的小冲气还是用肾来表示。先天中气和元气应是同一级别的,其比五脏的小冲气要高上一个级别。
1.2 五脏与大自然的关系
春夏是大自然疏泄至宣散的过程,秋冬则是大自然收敛到封藏的过程。当夏宣散到一定程度时,会慢慢地滋生出收敛来;当冬封藏到一定的程度时,疏泄也潜滋暗长起来。由于肝、心是主疏泄和宣散,肾、肺是主封藏和收敛,故与大自然对应的脏腑中,肝是春,心是夏,肺是秋,肾是冬。当心宣散到一定的时候,需有肺的收敛来参与;当肾封藏到一定的时候,肝的疏泄也将发挥作用;脾正好处于五脏的中间位置,其参与后天中气(后天之本)的“建设”,在五脏中处于斡旋的角色。由此可见,脏腑选择5个足矣。此和中国古代以五为基数的分类方法相符,也与最大几率的基数选项(1,2,3,4,5)一致,是生命最大几率的演化基数选项。5种功能性的脏腑中,有2种对应收敛和封藏,2种对应疏泄和宣散。这2种功能是以人的先天之本(即先天中气)和后天之本(即后天中气)为基石的,若无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的支持,收敛、封藏和疏泄、宣散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收敛和封藏与疏泄和宣散之间的博弈,随着岁月的流失,终有一天,疏泄会把机体的先天中气和后天中气散尽,最终耗尽元气,人的生命也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机体自然的生命过程)。
综上,既然有4个功能性脏腑和大自然的四季相对应,完全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那么机体也就“聪明”地接受了这简单而实惠的大自然的“馈赠”。
2 五脏各自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2.1 肾
将图1倒置过来,见图2。
图2 先天中气与五脏及大脑之间的关系图
从图2可以看出:此图和人体的体位正好对应,肾居下位。由于继续前行的冲气(先天中气)本身就具备了阳热能量,而在自然情况下热是向上走的,因此冲气也是向上走来发挥其作用的。机体中先天中气是最具生命力的,人一生的生命活动都与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图1可知:肾既有自己的小冲气,提供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兼顾着自身的生发之性,又有继续前行的大冲气(先天中气)。从肾的形成过程可知:肾的小冲气比其他4脏的小冲气都要“强壮”,再加上有先天中气做后盾,故其有能力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先天中气是人的先天之本,若其消耗殆尽,生命的个体也将随之消失,这也是肾主闭藏之处。如何把闭藏与为个体提供能量之间的关系调节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1.1 先天之本(先天中气)的特点
在宇宙中,太阳最热的地方是其内核。虽然太阳一直往外散热,但太阳始终是一个个体,这是因为其虽然不断地散热,但散中有收,且太阳内核对其外部的引力很大,是收中有放,但收远远大于放。假设太阳内核对外部没有引力,那么太阳核心的热会散出。同理,地球最热的地方也是其内核,它对地球外部的大气层也有很强的引力即地球引力。地球围着太阳转,人跟着地球围着太阳转,因此,人应该具有和地球一样的性质,即人个体内的核心对身体的外部亦有引力。对于人体而言,其核心是先天中气。如图1所示:在元气生成五脏的过程中,自身的阳热能量即冲气一直前行,直至肾才停下脚步,且以先天中气的形式封藏了下来。由此可知:先天中气是人体阳热能量贮存最多的地方,与太阳和地球的核心一样,其对肺经及太阳膀胱经的引力就像地球对大气层的引力一样;若先天中气受到损伤,其对肺经的引力便大打折扣。同理,先天中气对肝、脾、心、肾中的小冲气也是有引力存在的,其既可以通过肾的小冲气供给其他3脏阳热能量,又对他们有收的作用(先天中气对肾中的小冲气也有此作用),具有收、放双向作用。
2.1.2 肾自身的小冲气
肾中的小冲气即提供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又兼顾着肾的生发之性。肾中小冲气的生发之性将以气化的形式供给需要其支持阳热能量的脏器。见图3。
图3 肾与其他脏器及大脑之间的关系图
如图3所示:肾中小冲气为肝、脾、肺、心和大脑提供能量。这种提供能量的方式是以气化的形式来完成的,其既有阴又有阳,既有精又有气,可以看作是一团氤氲之气,充满了能量。然而,肾中小冲气为其他脏器提供能量的多少不同,其中为肝、肺、心提供的阳热能量最多,尤其是肝,而对脾、大脑提供的较少。只有当出现西医学的应激反应时,先天中气才会跨过肾本身的小冲气而发挥作用,同时消耗的能量也更多。
肾在机体中是很重要的小冲气,是先天中气的二级推进器。肾主闭藏是肾生理功能的主要方面;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还需要肾的参与,肾要给其他脏腑提供能量,这是肾生理功能的次要方面,而这个次要方面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
2.2 肝
肾中的小冲气为肝提供的能量最多。人的生命过程是疏泄和收敛的博弈,疏泄是一种由内而外(以肝为中心)宣散、调达、流通的过程,用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的活动,疏泄的作用也即提供能量的过程,因此,肝在五脏之中的地位仅次于肾,机体许多具体工作均需其来完成。虽然肝有自己的小冲气,可以提供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兼顾着肝的疏泄之性,但其自身能量还远远不够。见图4。
图4 肝与其他脏器及大脑之间的关系图
肝的疏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脾、心、肺和大脑提供能量,而且其提供能量的速度比肾迅速。久而久之,肾为其他几脏提供能量的工作便由肝来代替,肝的工作量加大,其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而这个能量的供应者就是肾。此也是肝肾同源的道理所在。
由图4可知,肝对肾也有疏泄作用。此体现在肾提供了肝生理功能所需的物质基础,如促进性与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天癸,而天癸产生精液与卵子的过程及其性活动均是由肝来指挥完成的,且肝疏泄到上面的阳热能量在用不完时还可通过胆经回归。然而,肝疏泄的范围不像图4中表示的那样广泛。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肝疏泄的顶点在心的水平高度,故其对脾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心。而肝为肺、大脑提供的阳热能量较少,只有在病理情况下,肝的疏泄过于旺盛,达到了属于心宣散的程度,其阳热能量才会冲击到肺和大脑,产生病证。由此可见:肝的主要工作还在肝-胆循环上。
2.3 脾
见图5。
图5 脾在五脏中的表达图
由图5可知:脾主运化的作用可直接供给心、肺和大脑。脾能量的来源不仅有自身的小冲气,而且有肾、肝的供给;此外,肺、心的降会为脾提供阳热能量,胃经的阳气也会供给脾。而脾对肝、肾的作用是由升清的精微物质通过膀胱经、少阳经及心经的降回补肝、肾的。
然而,脾升清的范围并不像图5所显示的那么广泛。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之下,脾只起一个吸收的作用,而把这些营养物质转输上去的其实是肝和心。肝把脾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心的水平高度,心再把这些营养物质转输到肺、大脑及全身各处。由此可知:脾的工作主要是吸收水谷精微。
2.4 心、肺
见图6、图7。
图6 心在五脏中的表达图
图7 肺在五脏中的表达图
从图6、图7可知:心有为肺和大脑提供阳热能量的作用;肺没有直接为大脑提供阳热能量,其是通过肺降把阳热能量传到后天中气之所(降至肾中),再间接地为大脑提供阳热能量。究其原因,此与心、肺所处的位置及其生理功能有关。心主血脉,与夏季、南方、热、火、辛味、赤色等有内在联系,故心有主宣散的作用。对大气层而言,从春到夏,太阳从南往北移,地面受热越来越多,气温也越来越高,空气对流旺盛,对流层的顶部越来越高,大气层的压力则越来越小,即往外扩散的程度越来越强;夏至时,太阳移到北回归线上,地面上所受热量最多,可这时对流现象并没有达到最大值,由于积温的作用,对流层顶部还在往高处走,在大暑(阳历7月22日或23日)达到最大值,这也是大气扩散的最大值,然后大气层的压力才开始增大即升极而降,气候正式从夏进入到秋天,且随着太阳南移,对流层顶下降,大气压力开始增大,程度越来越重。最能体现大自然升极而降的就是夏之宣散和秋之沉降。对应于机体,心应把宣散的作用最大化,就像夏天的庄稼和树木一样,让枝叶长到尽可能到达的高度。心为大脑提供阳热能量就是其宣散的体现。不仅如此,心对全身各处(包括最外层的皮肤)都应有这样的作用。肺主皮,故心对肺也有提供阳热能量的作用。
心处高位,只在肺和大脑之下。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高位宜降。而心又主宣散,要克服能量(即热)往上走的特性,将宣散进行到身体的最下端,把宣散的作用最大化。如何才能做到呢?心选择了血管,让管道四通八达到机体的各个地方及角落。往上走的,心利用了热往上走的特性,可血液自身的重量是其需要克服的;往下走的(此处的降和宣散其实是同一个作用),心又利用了重力的作用,可热往上走所产生的拮抗作用也是其需要面对的。如此,心就需要更多的能量动力。此亦反映了心自身小冲气的能量较为强大,这与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特化程度有关,其能量应是与胃和先天中气处于同一水平的,且还有其他脏腑为其提供能量的帮助。
为心提供能量的脏腑有肾、肝和脾,可它们为心提供的能量并不是平均的。就大自然而言,春天过后是夏天,这和肝疏泄到一定程度时由心的宣散来接手是一脉相承的,其在能量上有延续性。肾主闭藏,在能量的供应上能少则少(除非肝来无理抢夺)。脾主运化,其主要作用是吸收水谷精微,给心阳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更为直接的还是肝,肝是“将军之官”,其性刚强暴急,其气急而动。中医学理论认为:巅顶处只有肝经才能到达。其实,只有心的宣散才能到达。可是人在发怒时,肝把心的工作完成了,而且是在极短时间内,这往往成为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病原因。当肝本身的能量告罄后,就会向肾索取,而肾又会向先天中气去借,直至先天中气用尽为止。因此,心在自身的小冲气较强盛且有肝的帮助下,才不停地收缩泵血到全身各处,发挥其宣散之性,给身体提供往下降的能量,这些降下来的能量可以降到最远端即手和脚,还可到达肾和后天中气,让降下来的能量回归,再帮助肾发挥主收藏的功能,节省肾本身的能量,达到循环利用。由此可知,机体是否健康一是看先天中气足不足,二是看机体降的功能好不好,若降的功能好,则能量能够循环使用,先天中气和后天中气仍有富足,预示着人可以延年益寿。
肺主肃降,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苦味等有内在联系。对应大自然,太阳的南移是肺降的动力来源。随着太阳的南移,地面受热减少,对流层顶下沉,大气层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对流层顶从海拔高往海拔低处呈收紧状态就是一种收降,也是肺收的真实体现。对应机体,对流层顶下一定距离内的大气层即人体的皮肤,而人的皮肤不可能像大气层收放那么长的距离,只能用汗腺来体现。汗腺给皮肤提供了汗液排泄的通道,既然不能把越积越多的热逐步释放出去,那么就以汗液的形式排出皮肤之外。汗腺外排汗液更多地体现了心的宣散。皮肤主收,汗腺主散。皮肤这种一收一散的功能跟肺的呼吸运动相一致,故言“肺主皮肤”,进而认为肺既主肃降又主宣发。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且肺是全身皮肤延续到内里(五脏之中)的唯一脏器,故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有重叠的部分,且肺经要大于膀胱经。
中医学以皮肤立论,这里的皮肤不包括鼻黏膜、咽部和肺这种“内里”的皮肤,而是指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的皮肤。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从皮肤进入机体的,但其紧紧地包着身体,不让皮肤自主“呼吸”,除非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较重的冻伤或烫伤等),即外邪和机体只是把皮肤当成一个战场。中医学认为:皮肤为主战场,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其来进行的,即使是内邪导致机体犯病,也有很多症状是从皮肤的感受来体现的,这可能与皮肤处末梢神经丰富、感觉灵敏有关。西医学则认为:外感也是病毒通过鼻或咽部等上呼吸道黏膜侵入机体所为,也应算内邪。此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致病因素不同的看法。
3 小 结
五脏的由来一直未受到重视,笔者在此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通过对五脏与大自然、四季对应关系的梳理,深入地研究五脏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让中医学理论简单化、科学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1]李树松.中医理论中一分为三新[J].中医研究,2017,3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