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8-03-12杲立业
杲立业
语文教学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写作阅读技巧,还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时,老师须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掌握语文相关知识,还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整合课程内容,发挥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把语文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根据学生们学习情况,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艾青《我爱这土地》内容时,老师可以将下面要学习的《乡愁》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对这类诗词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思想的寄托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式上课时,老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开始语文教学: 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出两位作者写诗的背景。两首诗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体会诗中“托物寄景”、“象征”的写作手法。
另外,老师也可以将诗人艾青、余光中的“爱国情怀”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诗人的远大抱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介绍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
在语文课程教学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详细介绍,能够为学生学习语文内容创造条件,加深记忆,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另外,介绍文化背景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试想自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能否会有诗人那般的豁达。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对《沁园春·雪》学习时,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毛主席生前的丰功伟绩,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作手法是怎样的?当各小组将相应的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各小组之间交流学习,针对学生们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老师应该加强引导,并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们对毛主席这一领袖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以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结合实际,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因此,老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应该仅限于对文化概念的说明,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对《热爱生命》的内容学习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插放有关生命主题的视频,再引入课文内容,“生命,就是不放弃自己”。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发表自己对热爱生命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对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了解后,老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来进行说明,即遇到学习难题放弃退缩,自己放弃学习等现象,让学生进行反思,培养
学生热爱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另外,老师在对相关课程内容展示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音乐和一些古乐器配乐,为学生营造文化学习氛围,增加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四、多样化的文化展现,提高欣赏能力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優秀的传统文化应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多样化的文化展现方式,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欣赏能力。
第一,老师可以把地方特色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把 《论语》十则”等典型语句贴在教室醒目区域,让学生融入到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去。
第二,定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老师须要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挑选出合适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诵。例如:以李白的诗词作为主题,在比赛前,先让学生收集李白诗词,给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诗词朗诵时加强引导,体会“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等诗句中所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老师须要得到学校领导同意带领学生去一些优秀文化基地去欣赏观光,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真正体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对课程内容讲述的时候,应该运用合适的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育才中学(734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