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引申教法浅释
2018-03-12陈益军
陈益军
对联也叫做对子、楹联、联语等,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既有助于使读者产生欣赏的乐趣,又有教育启迪的作用,其小巧的形式、整饬的句式带动学习者写作能力的进步,增强其自身语言的驾驭水平。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入了几则对联,但失之于简,教师如果能够做出适当的引申,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种文学形式的作用。
一、从情境中提升兴趣
我们国家在对联方面有着相当成熟的发展,相关的佳话也不胜枚举。在正式讲解联语知识以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堂模拟情境,由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比如,可以由下面的故事进入学习: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五十寿辰,在紫禁城举办千叟宴。乾隆皇帝问在座一位年龄最大者的寿数,这位老者回答后,乾隆即用它的年龄为题材创作了一副对联的上半部分,“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满朝众臣均面露难色,不知下联怎么对,只有纪昀略加思索给出答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教师讲到这里,便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上下两联猜想老者的年龄。学生们纷纷猜测,热烈的情境氛围,自然让课堂顺利过渡到预设状态之中。教师揭示答案:花甲,代指六十岁,古稀,代指七十岁,三七岁月,指二十一年。如此,用算术法即可以很快知道,上下两联均指的是141岁。这副对联以非常巧妙的方法隐含了老者的年龄,是宴会上的一段佳话。接下来,教师基于学生的此种学习热情,进一步讲授相关的知识,则变得容易得多。
总之,类似的课前导入形式,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致,并被吸引进来,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极强的发展。事实上,众多的对联背后,类似的佳话可谓数不胜数,教师完全可以再择优提取一些,用于课堂导入的丰富化。
二、从常识中解除困惑
对联虽只有两句,可是也有诗歌的一些普遍特点,它从律诗中的对仗脱胎而来,具有律诗的一些规律。关于对联的常识,教材里面已经有所提示,可是失之于简,并未再详细讲解。对于教师来讲,因为学生所熟知的对联更易产生亲切感,因此可以从此处着手,用具体的事例带动思考,产生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反效果不同的两个熟知对联,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主动掌握基本特点。从已学律诗中择取名句是常见的做法,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这些对联对于学生来讲,可谓熟极而流,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按照这些对联的提示,自行概括出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像字数统一、平仄相间、词类相同、字义关联等。当学生总结出这些以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面的示例,使之以对联基本规律为标准,对其加以诊断。教学过程中,此类一正一反、相辅相成的做法,会使学生从兴趣体验迅速过渡到常识了解的境界,从而去除心中原本存在的知识困惑。
学生利用自主探寻的办法,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特征之后,还需要特别留意对联的禁忌问题,即防止重字与合掌,那种貌似是对联的句子,对于对联欣赏与对联创作都是一条必须要跨过的障碍。
三、从延伸中拓展思路
大量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喜欢进行對联创作的,但常常处在不得法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当将自身和学生桎梏于教材的既定编排之下,而是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设计,用学生所喜欢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方法,使之从延伸教学中拓展思路。
实施时可以分成几步走,第一步是字和词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从《笠翁对韵》这部古代对联著作之中择取一些例子进行简单的对字练习,如晨对午、夏对冬、奇对偶、只对双等。简单的对字训练可以让学生很快消除畏难心理,而接下来的对词训练,像柳暗对花明、来鸿对去燕、一日对千年、山亭对水榭等,则是水到渠成的做法,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特别费力。
第二步是对句训练,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延伸拓展将容易得多,在对句环节,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所以依然可以采取展示经典名联的办法,使学生以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以便于合理的联想、大胆的想象,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像连线法、组合法、补拟式法等。
第三步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难度更大的独创型对联练习,促进其创新思维与挑战思维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特别像“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这种复句联,对于词义、句意、意境等方面的要求很严格,学生的思维拓展应当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
本文基于教材内容失之于简的问题,从兴趣激发、常识讲解、延伸拓展几个角度说明了初中语文对联引申教法的注意要点,如果能够合理应用,会对学生名句诵读、知识拓展、意蕴感知等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初级中学(2263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