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吟诵模式,尽享古诗词的“美”
2018-03-12李雪芹
李雪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尽情感受古诗词之美,促使学生读懂诗词内容,陶冶学生性情。正如学者崔文玲提出的那样,诵读是学生情感和课文情感碰撞后的产物,教师有必要创建吟诵模式,促使学生提高诵读技巧。
一、“听·赏”,感受韵律
教师可以积极展开“听·赏”模式,让学生在聆听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词韵律。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主持“诗词赏析站”校园广播,或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聆听优秀的诗文诵读片段,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听·赏”的效果。
如《十五夜望月》,在诵读这首诗时,教师要让学生着重感受其深远的意境。如“不知秋思落谁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思考:“这首诗讲述的是在月圆之夜对于家人的思念,作者让这种秋思变得更加浓郁,那么如何在诵读时体现出这一点呢?”学生深入倾听这一部分的诗句,发现诵读者将语气拉长,而且声音慢慢地变得轻柔,这样便能更好地展现出抒情之感。同时,诵读者用了委婉的语气表达疑问,这也正好和诗文的意思相一致。
“听·赏”活动能营造一种氛围,创设较好的诗词吟诵环境,由于初中生模仿性较强,故此可以利用其心理特点推送优秀的诗文让学生集中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萌发模仿欲望,尝试自主诵读。
二、“读·品”,形成习惯
“读·品”指的是每天利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词,并尝试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修或课前准备时间,让学生自觉诵读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这样能促使学生更轻松地进入到学习中,形成诵读的好习惯。
在一次“读·品”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诵读《春望》,在诵读时要投入自己的感情,并且感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少学生在诵读时都皱着眉头,读出了一种揪心的感觉。还有学生在诵读中逐步加重语气,以读出作者的思念亲人和心系家国之情而逐渐变得语气加重。在这样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从诗中品出了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蕴。如有学生提出,这首诗歌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忧伤之情,体现了对家国的深沉情怀。还有学生提出,这首诗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诵读时最后要读出期盼和希望之情。
“读·品”活动能感染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诵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学生不但有了诵读兴趣,还会积极和同伴进行赏析活动,其兴趣得以强化。
三、“抄·作”,拓寬视野
“抄·作”活动指的是利用抄写的方法促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以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诗词创作大会”,在会上展示自己抄写的诗词书法作品,同时也展示自己的创作。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的名作,教师让学生尝试抄写诗词,展现自己的书法,并且让学生思考,要如何书写才能展现出作者舒卷自如、潇洒豁达的作品风格呢?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诗词创作,以“月亮”为主题,尝试进行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简单的绝句开始练起,搞清楚绝句的格律特点,并尝试分析古诗词如何运用月亮这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理解写进诗歌中。如有学生提出:“古人写月亮大多写思念之情,而苏轼却写出了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这样做,要写出与众不同的韵味来。”
在鼓励学生“抄·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介绍诗人的背景,讲述诗歌传奇故事等。这种“变花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利用了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普遍感兴趣的特点。
四、悟·行,体悟哲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并引导学生联系人生进行感悟,从中体察到处世的哲学,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感悟。
如有学生在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悟,认为作者杜甫在诗歌中写出了一种痛苦之情,但是这种痛苦却并非仅仅是因为自己家中的茅屋被毁坏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天下像自己一样的有识之士没有得到重用,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之情。作者因此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同时也迫切地想要变革时代,这使得这首诗歌呈现出沉雄壮阔的特点。该学生提出:“和某些现代诗人常常创作自怨自艾的诗歌相比,杜甫强了太多,这也让我体会到,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考虑到个人得失。”这段论述表达了学生对诗歌的体悟。
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看到其进步,对其进行鼓励,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
诗词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懂得控制自己语音的轻重、高低、快慢。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积极创建吟诵的模式,令学生浸润到诗歌中。不管是倾听还是品读,不管是抄写创作还是感悟践行,都能令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中学(22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