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诵读能力感悟诗文意蕴
2018-03-12崔佩红
崔佩红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诵读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学习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诵读,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诵读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对比、归纳等方法体会古诗词的内在神韵,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一、想象,延伸意象
想象读是一种很好的诵读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象的图片,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到诗文中,体会到诗歌的主题和中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所居住的茅屋被秋风吹垮后全家人遭到雨淋的悲惨情景。这首诗歌的情绪有相当多的变化,一开始时描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因此显得情绪较为压抑。但是到了后半部分改成了忧国忧民,抒发自己的情感,一下子给人以情绪高昂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体会诗歌所展现的场景,感受作者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这能让学生在诵读时感觉到和作者在进行情感交流。在读到最后一段时,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在遭受不幸时,作者如何推己及人,联想到天下人的遭遇。在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这种情感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特点。此外,这首诗歌虽然是七言古诗,但是在最后几句字数有变化,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学者唐娟研究“如何在诵读视角下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提出,在引导学生阅读诗词时,教师可以将诵读作为主线,先让学生在示范读、自由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脚,体会诗歌的节律。而后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自主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感知诗歌,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对比,体会情感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鉴于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对比。由于不同的诗歌即使主题相同,所展现的情感也会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令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
《水调歌头》和《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歌都以“月亮”为主题,教师在教授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学生在诵读时发现,《十五夜望月》体现的是在月圆之夜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出的是委婉哀怨的情怀,诉说的是离愁别绪。但是《水调歌头》在情感方面就有所不同,这首词中展現了作者苏轼在月圆之夜思念兄弟的情怀,这使得这首诗歌更具有哲学思辨的韵味。因此在诵读时要将这些体现在其中,在读《十五夜望月》时要读得思深情长,给人哀婉的感觉,这能更好地体现出文中绵绵的情丝。但是在读《水调歌头》时,读到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时则要将音调变得更加高亢,这样能体现出激烈的情感波动。在这样的对比诵读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诵读技巧,更明白了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作者在撰写时也会写出不同的韵味,在诵读时要细细品味其中区别。
在这样的诗词诵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多重诵读,如一组学生诵读,另一组倾听比较,然后再换过来,一组倾听而另一组诵读。
在倾听、诵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对比诗歌,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差异性。
三、归纳,学会整合
归纳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初中生逻辑能力的提高,归纳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围绕课本所学诗歌的主题进行拓展诵读,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诵读大会,每一名学生诵读一首同主题的诗歌,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诗歌进行整合,分析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
《登高》和《春望》这两首诗歌描写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都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体现出悲怆的情怀,这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情绪。
如《登高》体现的是作者在老病缠身之时联想到自己还未建功立业,因此而留有遗憾;而《春望》则体现了作者在观望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所发表的感慨,从中能更好地看出作者的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类似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拓展诵读,并尝试总结哪些诗歌展现出了这样的情怀。学生发现有不少诗歌都体现出这样的情感,有的抒发的是黍离之痛,表达的是作者在国家残破后对江山社稷的思考,往往能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还有学生发现有不少边疆诗也体现了爱国情怀,但是和《春望》不同的是,这些诗歌往往并不带有悲怆之情,而是体现出想要保家卫国的壮烈情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读中思,通过想象、对比和归纳等各种思维方式对诗歌进行加工和再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诵读能力,也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初级中学(22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