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润无声
2018-03-12吴红芳
吴红芳
课文《我的母亲》选自胡适先生的《我的自传》,是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录,流淌着对母亲深沉的思念。我在教学本课时,本着“线上导学、线下精导,课后延学”的理念,让教师的导疑与启思落到学生先学的疑难处,现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我思:线上问题呈现,确定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线上自主预学,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提问,是我堂课教学的起点,我的设计来自学生的疑难。
一个个的问题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筛选,我梳理了孩子们的问题后,将课堂主研问题确定为:母亲悲苦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她会跟人去诉苦吗?此问题贯穿全文,激活了文本,从母亲的育子之艰、当家之难、声誉之尊等角度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争鸣:深入探究文本,激活思维
布莱希特曾说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教人们学会思考。”思维是人认识活动的核心,常以矛盾为起点,并因问题得到持续不断的解决而深入思考。教学的过程是语言活动的过程,更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活跃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追求。
教师导学:母亲悲苦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她会跟人去诉苦吗?请从文本中找找理由。 在学生回答了母亲的育子之艰、当家之难后,一些学生还不能继续深入理解文本,这时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师:母亲的悲苦仅是育子之艰、当家之难吗?
生1:还遭受五叔的侮辱。
生2: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浪人”教材解释为“游荡无赖之徒”,我不太明白。
师:请大家查阅字典,借助工具书,看看“浪人”作何解释?
生3:“浪人”的本意是指“到处流浪的人”,作者在文中为其人工添加了感情色彩,解释为“游荡无赖的人”,这无疑体现出五叔在作者心中的形象不佳。在文中五叔诽谤了作者的母亲,污蔑母亲“给了他什么好处”。课文中此处使用男性的“他”,可以表明母亲的清白遭到了五叔的诽谤,写出了母亲的苦。
师:在母亲生活的年代,视声誉如生命,母亲当家时能容忍生活的辛酸与艰难,但当她的声誉受辱时,当她的名节受辱时,她是无法忍受的。她表现出的是多么刚强与刚烈!
三、涵养:触动生活体验,涵养品格
在文中对母亲的哭声有多处细节描写,我和学生一起揣摩“哭”字背后的情感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哭声背后有对丈夫的思念、对儿子的期盼,还有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的辛酸。
“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她轻轻地哭,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時,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哭声的背后是这个年轻的寡母在无法处理家庭矛盾时的无奈哭声,哭得肝肠寸
断,哭得凄婉哀伤,不是泪,是滴滴泣血!
“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哭声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烈的女人形象。
在儿子面前,作为母亲,满怀着对亡夫的思念和敬爱,满怀着对儿子的慈爱和期望,她偷偷地哭;在哥嫂面前,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她轻轻地哭;然而在外人面前,作为寡妇,为了捍卫家庭的尊严和自己的名声,她大声地哭了。我们从她的泪中,明白了她为什么对孩子那么慈爱而又那么严厉,对家人那么忍让;我们也读懂了她的刚气,读懂了她的坚贞!教师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敞开了胸怀,调动了情感体验,不断邂逅生命的高峰。
四、展延:我手写我心,提高素养
这篇文章是胡适先生在母亲去逝12年后的一个深夜,整理自传时,回忆起母亲的过往点滴,怀着感激和思念之情写下的。当年,胡适学成归来,在北京买了房子,想接母亲同住,可母亲没有答应。那时的母亲已重病在身,为的是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学习。母亲(1918年)去逝时,胡适未能赶上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成了胡适终身的遗憾。在回家奔丧途中胡适写下了《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当孩子们的内心激起阵阵涟漪时,教师导学。
任务一:胡适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感激、敬仰之情,请你替胡适先生给他的母亲写一段话吧。
任务二: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回顾你的生活,你觉得你的母亲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文字从学生的笔下汩汩而出时,我知道,教师的顺势而导,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情到深处润无声,这是教师的幸福。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学校(07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