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相关问题考述

2018-03-12□李

西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银器头饰西夏

□李 芳

西夏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相关问题考述

□李 芳

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的装饰风格、工艺造型与已出土的其他西夏金银器具有高度相似性。迦陵频伽纹和大量莲瓣联珠纹的使用,证实了唐宋文化对西夏文化的深刻影响。

迦陵频伽;联珠纹;金头饰;西夏金银器

1997年7月,银川市政工程修建上海路时在今海宝塔南侧湖边取土中发现了一件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镶宝石金头饰(下文简称金头饰)。这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金头饰,现藏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由于金头饰是随挖出的淤泥运至修路施工现场后才被发现,原来的地层关系和出土原状已遭破坏,无法从地层关系判定其制作时代。因此,本文将围绕金头饰的制作时代、工艺水平、迦陵频伽形象的传播、唐宋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考述。

一、金头饰的形制

金头饰整体呈不封口的圆弧形,内侧周长43厘米,重234.5克。前半部为宽2厘米的装饰带,后半部延伸成窄长条状。装饰带两侧边沿饰有细密的联珠纹,中间竖立9个镶嵌座(原嵌宝石,现已不存),每个镶嵌座之间的间隔处又装饰两朵浅浮雕六瓣莲花纹。镶嵌座平面呈桃形,上面三层呈阶梯式叠压,下面两层由莲瓣联珠纹叠加而成,第三层外沿饰有大小不同的两圈联珠纹,中间的圆筒状嵌座口沿装饰细密的联珠纹,口沿外部饰一圈浅浮雕式卷草纹。装饰带一端紧靠镶嵌座处,饰有一精致小巧的迦陵频伽像,人首鸟身,呈直立状面向莲座。头部微仰,卷发高髻,面部微笑,充满喜悦表情,张嘴作吟唱状;双手捧法物置于胸前,双臂间披有飘逸的绶带;双腿及爪部健壮有力;羽翼平直后伸,翼尖向下,羽纹清晰,五叶尾上卷高过头顶;颈部、手腕和耳部均带有环状饰物(见图1、2、3、4)。这件金头饰工艺复杂,采用了捶揲、镶嵌、铸造、焊接、抛光等多种工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迦陵频伽形象和联珠纹的使用,为不可多见的金头饰精品。

图1 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镶宝石金头饰

图2 迦陵频伽(正面)

图3 迦陵频伽(侧面 )

图4 宝石嵌座

二、对金头饰制作时代的判定

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唐代时期,由于政治强盛、经济繁荣,奢靡享乐之风盛行,使用金银器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追求。随着唐帝国对西部地区的经营,“丝绸之路”兴盛畅通 ,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国家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为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唐代金银器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在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的辽、宋、西夏等朝金银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夏金银器广泛吸取唐、宋、辽等朝文化,同时结合本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金银器。

目前,西夏金银器的出土物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四处:1974年在宁夏银川西夏陵8号陵(现编号为6号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嵌绿松石镏金银饰、花瓣形镂空金饰、金扣边、金鞍饰、银片饰、镏金兽面形银饰和金带饰等金银制品。镏金银饰和金带饰皆采用高浮雕手法制作纹样,十分华美[1]。1976年,宁夏灵武石坝村发现一批西夏银器[2]。1987年在甘肃武威市发现一批西夏金器,其中的金碗、金钵素雅精美,生动自然[3]115-123。1965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油房古城发现了一处西夏时期金器窖藏,出土文物达20多件,有金佛像、嵌宝石镂刻人物纹金耳坠、双鱼纹金指剔、莲花形金盏托、双凤花草纹金碗、缠枝花纹花腹金碗、嵌宝石桃形金饰件、金环等金器[4]。经过仔细比对和分析,金头饰和上述已发现的西夏金银器在装饰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金头饰的突出特征就是在装饰带的边沿、三层镶嵌座使用了凸起的联珠纹,甚至在迦陵频伽的尾部花叶边沿也出现了联珠纹,在镶嵌座口沿外还饰有浅浮雕式卷草纹。在西夏陵6号陵出土的银松石菊花饰表面镏金,中间花蕊处镶嵌有一颗绿松石,花心周围有联珠纹和卷草纹(见图5)。在高油房出土的金器中,五件桃形镶宝石金冠饰的条带边沿和镶嵌座四周均有联珠纹装饰(见图6)。在长条形镶宝石金冠饰镶嵌座四周与长条形的凸棱上,同样饰有联珠纹(见图7)。在双鱼纹柄金指剔中, 也较多地使用了联珠纹(见图8)。

图5 镶绿松石镏金银饰 (银川西夏陵6号陵出土)

图6 金桃形饰件(内蒙古临河高油房出土)

图7 长条形镶宝石金冠饰 (内蒙古临河高油房出土)

图8 双鱼纹柄金指剔 (内蒙古临河高油房出土)

联珠纹,尤其是凸棱联珠纹是一种自北朝传入中国的外来装饰纹样,在大量吸收唐代金银器风格的辽代使用很广泛[5]43。作为与唐、辽、宋都有接触,广泛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与辽具有相似文化发展历程的西夏,也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这种装饰风格,在高油房西夏古城遗址中发现的这批金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此外,在西夏瓦当边轮中也大量使用连珠纹装饰①。桃形镶宝石金冠饰的联珠纹、花卉纹、菊花瓣等装饰呈阶梯叠压造型,金头饰的九个莲瓣联珠纹底座也恰为阶梯状叠压造型,这不应只是一种巧合,而是西夏时期比较盛行这样一种装饰风格。高油房出土金器中镶嵌宝石,这与金头饰的风格相一致。另外,金头饰所装饰的立体迦陵频伽形象,反映了迦陵频伽在西夏的广泛使用。在西夏3号陵和6号陵出土了大量的陶质迦陵频伽饰件[6]178-182,说明迦陵频伽在西夏是一种深受党项民众喜爱的装饰物。通过与西夏已发现金饰风格的比较以及联珠纹和迦陵频伽在金头饰中的应用,可将金头饰的制作时代确定为西夏时期。

三、迦陵频伽形象在西夏的流行

金头饰的一端装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迦陵频伽立体形象,这是该件金器最为引人注目之处。迦陵频伽一词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译,巴利文作Karavika,藏语名Kala-vin-ka,在汉文佛教经典中或译为歌罗频伽、羯罗频迦、迦陵毗,简称迦陵鸟、羯毗鸟,意为好声鸟、美音鸟、妙音鸟。在中外诸多佛教经典记载中,迦陵频伽是一种鸣啼声音美妙动听的鸟类,出产地在印度一带。但是,迦陵频伽在中国艺术品中的实例却与真实的迦陵频伽存在极大差别。据研究,迦陵频伽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文化元素,创作出与印度迦陵频伽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这种重新创作的形象与佛教密切相关,不但具有人的头部和上肢、鸟的翅膀和下肢,而且具有音乐属性,应该和人们理想中的死后去所相关[7]。

中国化的迦陵频伽形象从初唐开始就在莫高窟壁画中出现,在盛唐以后的墓葬美术作品、建筑、工艺品中逐步盛行,一直延续至五代、宋、西夏时期。经过唐、辽、宋、西夏数百年的发展,迦陵频伽形象在羽翼、尾部、冠式、姿态的诸多变化中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据研究,迦陵频伽在初唐西方净土壁画中数量较少,基本形象为人头鸟身,有双臂,发冠样式、羽翼、尾部和姿态还没有一致的风格。到了盛唐,迦陵频伽开始出现在佛教徒的墓葬石雕作品之中。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趋于统一,展开的双翅可分为“V”字形和“W”字形,尾部可分为延续初唐风格的“三瓣纹”和后来居上的“卷草纹”两种。中晚唐以后,迦陵频伽在壁画造像上基本延续了盛唐的卷草纹形制,但在金属工艺领域却出现了五叶尾样式这一新元素。此时的迦陵频伽不仅流行于墓葬容器装饰之上,还成为当时佛教美术中普遍使用的装饰素材,广泛出现在银梳、铜镜等日用工艺品上,说明其已摆脱佛教美术之囿,成为唐代人生活中常见的装饰题材②。

西夏时期的迦陵频伽形象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黑水城唐卡和西夏陵建筑构件之中,在金银器中尚属首次发现。西夏建立之前经历了汲取中原王朝政治经验的漫长过程,随后又先后与宋辽、宋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政治势力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西夏积极吸收唐宋文化和周边民族文化,迦陵频伽的传播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迦陵频伽在西夏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西夏人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迦陵频伽的概念,又在莫高窟内继承了唐代以来所形成的迦陵频伽形象。二是藏传佛教的发展对西夏的影响。因此,西夏黑水城出土唐卡中的迦陵频伽既有唐宋文化风格,又兼具吐蕃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7]。

2001年,在西夏陵发现了20余件陶制迦陵频伽建筑构件实物。这批陶制迦陵频伽的共同特征为:头戴花冠,边饰联珠纹,发式为三分式高髻;面相长圆,高准长目,眼睑低垂,和善慈祥,额心置白毫;宝绶垂肩,颈配宝珠项圈,肩披羽状飘带,双手合十于胸前;双腿跪姿,分于底座两边,有卷曲羽毛纹饰,三指爪;翅膀分单层或双层,呈“V”或“W”形展开,羽尖向上,蕉叶式长尾上扬;腿部和翅膀用碎线纹表示羽毛纹路,纹饰清晰[6]178-182。从迦陵频伽的面目、翅膀和尾部特征来看,具有明显的中晚唐风格(见图9)。金头饰迦陵频伽的表现手法与西夏陵相一致,其五叶尾样式正是中晚唐以来金属工艺中出现的新样式。不同于西夏陵的是,金头饰迦陵频伽的翅膀为双层,上层平直后伸,下层向下伸展,羽尖向下,这种翅膀的表现方式在唐代壁画、金属工艺品、建筑构件中比较少见,应是出于表现迦陵频伽羽翼在直立状态下动静相宜的需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金头饰迦陵频伽的面部完全不同于西夏陵那种眼睑低垂、端庄虔诚的表情,而是仰面张嘴吟唱,眉目间具有某种少数民族特征,这应是迦陵频伽区别于宗教壁画和墓葬建筑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图9 琉璃五角花冠迦陵频伽 (2001年西夏陵3号陵出土)

目前所发现的迦陵频伽多为平面形象,在金银器中出现立体形象极为罕见,迄今只有1965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和不特哈达辽墓出土的迦陵频伽形金耳坠[5]43和银川出土的这件金头饰,弥足珍贵。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西夏黑水城出土唐卡“星宿神”描绘了炽盛光佛和极富中国色彩的十一位星宿神,其中水星外貌为典型的唐代女性,体态丰满,面施胭脂,高耸的发髻上佩戴有一只迦陵频伽形发饰[7]。这充分说明,西夏迦陵频伽与唐文化一脉相承,有力证明了迦陵频伽形象在西夏时期已作为实物出现在金属饰品之中。

四、金头饰的制作工艺

这件制作精细、造型华贵的金头饰因为迦陵频伽形象的使用,隐隐透出神秘的宗教色彩。从金头饰的形制推测,可能有两种主要用途:一种是直接作为头饰箍在高高盘起的发髻周围,从金饰的形制和周长来看,完全有这种可能。另一种情况是作为发冠的一个饰件,装饰在发冠的前沿。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服,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8]3641。这种开放兼容的民族特性,使西夏不仅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经济上实现发展,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博采众长。西夏就是在继承唐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深受宋、辽、金、回鹘文化影响,结合本民族特色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金银器。目前,西夏金银器的出土数量虽然不多,却从以下制作工艺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首先,西夏金银器广泛采用铸造、捶揲、錾刻、抛光、焊接、掐丝、镂刻、镶嵌、镏金、拉丝等多种工艺,足见西夏金属制造的技术水平已与中原地区不相上下。西夏陵出土的镏金铜牛体型庞大,形态逼真传神,堪称国宝[9]165。高油房出土的金饰套件精细小巧,证明了西夏高超的铸造技术。

其次,西夏金银器广泛吸收唐宋金银器制作风格,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西夏陵出土的金带饰,以捶揲技术凸饰唐代流行的串枝葡萄纹图案[9]161。灵武石坝村所发现的银器造型简洁,素面无纹,器底留有标示重量的西夏文墨书;银盒造型独特,两侧有轴环可开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9]161。迦陵频伽纹莲瓣联珠纹镶宝石金头饰与西夏陵、高油房所出金银器中大量使用联珠纹的情况相一致,是西夏在吸收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特色。迦陵频伽以实物形态出现在西夏金银饰件之中,说明这是西夏在博采中原文化过程中创新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装饰风格。同时,西夏金银器又吸收了宋代金银器玲珑精巧、素雅简约的风格。高油房所出西夏窖藏金器,双鱼柱形斜刃金指剔、镂空人物金耳坠、莲花形金盏、金碗等金器分别使用了双鱼、凤凰团喜纹、芍药、牡丹、西番莲等象征幸福的吉祥图案,其纹饰和风格大体上与两宋时期金银工艺相一致。此外,甘肃武威出土的团花牡丹纹金碗同样具有造型素雅大方、纹饰精细优美的宋代风格[3]115-123。

其三,金银器在古代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仅供社会上层人士享用。西夏统治者不仅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管理金、银、犀、玉等高级用品制作的“文思院”,而且对金银器的使用有严格规定。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门》记载,一般官吏、百姓不许使用金器,建房不准用金饰,不许随便使用镶金、镂金或镀金之物[10]282-283。正是在皇室和上层社会奢侈享用的需求下,西夏金银器制作才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目前出土的几批西夏金银器来看,种类以生活器皿和装饰品居多。在制作风格上,生活器皿素雅大方,装饰品华贵富丽,比较盛行镶嵌绿松石、宝石等装物。

说明:图1至图4由银川市文物管理处提供,其余图片分别采自西夏博物馆编《西夏艺术》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大夏寻踪——西夏文物集萃》,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注释:

①在西夏兽面纹和菊花纹瓦当中,边轮大量使用联珠纹装饰,相关材料如下: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闽宁村西夏墓地》,第85、87、120、121页,图5-9,彩版29,科学出版社,2004年;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第224页,图151,彩版16,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迦陵频伽作为一种世俗装饰纹饰,唐代中后期大量出现在铜镜、梳背、碗等日用品上,辽代更是广泛使用。相关材料如下:1.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朱天舒《辽代金银器》,第90—91页,文物出版社,1998 年;任平山《迦陵频伽及相关问题》,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钟侃,李志清,李范文.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J].文物,1978(8).

[2]董居安.宁夏石坝发现墨书西夏文银器[J].文物,1978(8).

[3]党寿山. 武威文物考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4]孙建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西夏金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

[5]朱天舒.辽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任平山.迦陵频伽及相关问题[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西夏博物馆,编.西夏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10]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保宏彪)

TheResearchonRelatedIssuesoftheXixiaGoldHeaddresswithKalavinkaandLotusLianzhuDecorativePatterns

Li Fang

The gold headdress with kalavinka and lotus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s is highly similar to the other Xiaxia gold and silver wares unearthed on their decorative style and modeling. Lots of kalavinka and lotus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ns have confirmed the Tang and Song cultural influence to the culture of the Xixia.

kalavinka;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n; gold headdress; Xixia gold and silver wares

李 芳(1969—),女,宁夏中卫人,宁夏银川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宁夏地方史。

猜你喜欢

金银器头饰西夏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炫彩头饰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头饰类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