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018-03-12杨依
杨 依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新时代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趋向
1.1 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价值观念的改观是由于中国社会新常态式的发展氛围所推促的,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的最重要表现方式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旨趣。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关切了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其人格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初期运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驱动力。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3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一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体育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体制的更新,切实抓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推促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热潮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如果想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从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如学生的人格发展、道德理念、情商发展、动商发展、体质健康、体育健康、运动技能发展、竞技能力发展等。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培养,激发学生自身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主持编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中提到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中涉及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总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武汉市教育局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之后全市高校都在“大刀阔斧”地推行“素养”教育,体育学科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政策要求下的实践需求。在全新素质教育引领下,通过优化体育学科课程标准,更新体育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及其评价标准,以结构化的方式全面推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3 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缺失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层面不重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怪相”比比皆是。“怪相”一:体育课程在学校不重视、无地位。“怪相”二:高校体育教师一味注重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掌握,“填鸭式”“满堂灌”课堂现象严重,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无从谈起。“怪相”三:体育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学生正常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怪相”四: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很难提高。
1.4 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在体育教育中的必然性
体育教育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已经发展成为塑造人的人格,端正人的品行,丰腴人的灵魂,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情感生活的重要载体,使个体更加生活化、体育化。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在体育教育中要先把握体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什么人、塑造什么人、使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素质水平。梁启超在1896年撰写的《论幼学》中对西方国家体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基本内容、手段作了细致描述,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其言:“习体育,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同样描绘了体育教育对人的意志表现的作用,说道:通过体育体验可直接感受到灵魂状态或情感的存在或波动。可见,体育教育对人的影响力,是文化的荡涤和存续,是一种教育服务和社会凝聚力的表现。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是大学生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2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外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与国内相比,国外率先抓住了学生体育素养的教学先机,并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素养的学习中,2005年国际体育运动协针对这一情况推出了《学生体育素养教学与推广计划》,这使学生体育素养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提上了新的日程,也体现出了体育健身运动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国外有关学者研究了体育技能的反馈问题。其研究结果中显示,反馈时间的长短不同结果不同,反馈的时机不同结果不同,反馈的任务性质不同结果又不相同。研究结果发现,过度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但并非越多越好,控制在原先的一半左右,效果最佳。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实质是培养学生自身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从而达到提高自我学习的目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分层次结构化来解释相关疑问,如教学环境的信息筛选与解释,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就是强调学科教材的基本结构来发展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技能的认知与学习起到关键引导作用。
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等将体育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在西方国家学生运动水平与自身健康理念成正比例关系,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集体活动中都少不了运动的内容,如街头篮球、足球俱乐部、街舞等都充满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运动习惯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国外诸多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及如何培养研究较少。
2.2 国内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2.1 有关“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林中月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中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的教育理念,与终身发展的目标向嵌套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德。张华在《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指出:自2015年1月起,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孙春秀在其硕士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中指出,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国民的,是每个国民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孙进鹏在《中学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中指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和终身的发展需要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并且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创新实践。关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还在进阶阶段,受到各教育领域与学科高度关注。
2.2.2 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受教育培养的重要方面,它的宗旨在于侧重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主动赋予个体的价值功能。它能够为个体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所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刘晓茹在《浅析青少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谈道,当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开展,在全新的课程条件下,通过这种方式全面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尚力沛等业界专家在相关研究成果中指出,认清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体育“核心素养”的侧重。钱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发展方向》一文中列举了2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1)高中课程标准组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2)于素梅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具体化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3大维度。于素梅所撰写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一文深入浅出地描述和界定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实现的多种形式,较为系统地规定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着手,并科学合理地渗透到课堂中去。
2.2.3 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理念与层次划分用“体育基础理论”“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进行检索,发现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基础理论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相关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只有少数几篇发表在期刊上,如刘亚茹的《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陈福亮、翟芳、武海潭、季浏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研制:台湾经验与启示》等。而专门论及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硕士论文只有1篇,即刘桂丽、王茂球的《试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该论文是从练习动作技能教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了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5个阶段、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对策这四个方面。该文中没有论及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具体设计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内容。黄竹杭在研究和观察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影响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变,完成技术技能只是一个方面,这样其体育技能成绩提高效果更为明显。赵凤霞、程传银等表示目前情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令人担忧,他们认为目前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广泛运用但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不符合个体教学的实际情况;(2)实际教学较为困难;(3)不重视教学环境的变化;(4)教材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针对不同情境进行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冲突,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想让教学者快速掌握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时间的磨合。在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作用,它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3 结 语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关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存在不足,部分研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效果,但与实际情况脱节;在实践上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缺少对一些典型案例的专题性探讨。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学校的具体做法深入研究,为同行在研究本课题或者相关课题时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