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8-03-11郑师旺
郑师旺
摘 要: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资源保持长久的激情,不断地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实和完善自己,找到更加适合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标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课堂上才有施展才智的空间,才会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来巩固和提高综合素养。但是,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好的策略,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激情,再加上教师陈旧单一的讲解方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提不起兴致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靓丽的光芒和色彩,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进行科学的指导,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竭尽全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如下:
一、科学地安排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布置科学的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主、自發地进行学习,找到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用心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多对学生进行正面地引导和教育,多鼓励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意识的增强和提高。比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为学生设计几个学习任务:(1)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而完成,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构建,是与新课标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学习能力和水平才会得到全面提高。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地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引领学生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素养和能力。比如,在讲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生活中事件引入课堂中,先提出问题,向水中抛石块,石块下落,或明天太阳从西边升起,一定会发生吗?事先能确定吗?然后进行摸球游戏,让学生明白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内涵,在活跃的课堂情境中,实现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顺其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恰当地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连、融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更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师生的合作解决课堂问题,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与学生携手,共同处理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时,可以把自己的教具与学生手中的三角板联系起来,让学生比一比大小,看一看形状,然后测一测角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总的说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潜心研究上述方式,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融会贯通、开拓创新,从课堂最基础的方面和环节入手,让学生产生自主、自觉、自信的内在动力,感受到学习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数学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霞.提升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导学策略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刘俊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张兴业.也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7(6):21-22.
编辑 马晓荣